正常運作的社會 - 博客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書名:正常運作的社會,原文名稱:A Functioning Society,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9913928,頁數:384,出版社:博雅,作者:彼得˙杜拉克,譯者:陳琇玲,洪世民, ... 選擇語言 English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相關網站 博客來 售票網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海外專館 :::會員服務|快速功能 0結帳 您好 ( 登出 )     登入     加入會員 購物金 購物金 0 儲值金 0 E-Coupon 0 張 單品折價券 0 張 會員專區 電子書櫃 線上客服 繁體 關閉廣告 展開廣告 回博客來首頁 客服公告:反詐騙!提醒您「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資料」詳情 移動滑鼠展開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全站分類 :::網站搜尋 全部 展開 全部 圖書 電子書 有聲書 訂閱 影音 百貨 雜誌 售票 海外專館 快速到貨 禮物卡 搜尋 熱門關鍵字 快閃貓書店 五味太郎 準備國考 彼得林區 中文書 新書 預購 排行榜 選書 即將出版 特價書 香港出版 讀者書評 出版社專區 分類總覽 博客來中文書商業理財管理與領導管理學商品介紹 試閱 正常運作的社會 AFunctioningSociety 已追蹤作者:[ 修改 ] 確定 取消 作者:彼得˙杜拉克   新功能介紹原文作者:PeterF.Drucker譯者:陳琇玲,洪世民,趙志恆,許晉福出版社:博雅   新功能介紹出版日期:2020/07/01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80元 優惠價:9折432元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元 使用購物金最高可抵100% 詳情 1點OPENPOINT可兌換1點購物金,1點購物金可抵1元,實際點數依您帳戶為準。

如何獲得OPENPOINT點數?如何兌換購物金?詳見OPENPOINT說明 查詢我的購物金?登入會員專區 運送方式:臺灣與離島海外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可配送點:全球(不含中國)可取貨點: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 載入中... 我要寫評鑑 分享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本書把讀者帶回到歷史中,鞭策所有人去深刻反省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秩序;理解組織的關係邏輯與多元化現實;明辨知識型社會的現狀與未來;認識企業做為社會組織的獨特性、使命和貢獻;深刻意識到如何使一個「病得不輕的世界」中「轉不動的社會」,能夠正常運作;從而感悟生存的意義、敦促反省自己的精神價值、信念以及責任。

  《正常運作的社會》是一部杜拉克晚年親自精挑細選的得意佳文的合集,嚴肅且有立場地分析世界局勢,認真思索在動盪的社會中尋找平衡,以及在急劇變化的時代中尋求出路。

杜拉克有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這部文集很能體現杜拉克的個性與風骨:獨立人格、自由思想以及人文精神。

人們對他在管理學上成就的推崇,遠遠高於對他在社會學和政治學上的研究,這部文集會讓讀者瞭解管理學之外思想深邃的另一個杜拉克!   全書分七個部分,共19章。

所選文章從20世紀3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時間跨度約70年。

關鍵詞是Functioning。

許多人都在想方設法尋找最貼近杜拉克對社會本質理解的中文用語,來表達functioning具有動態美感的現實與現象。

「正常運作」是大家目前所能理解的比較合適的表達之語。

  杜拉克具有敏銳細緻的洞察力和宏觀敘事的超強能力。

本書所選文章的時間跨度長,貫穿全書的主題是社會生態學、組織運作方法和政治理論,尤其針對20世紀的政治思潮和社會變遷所做的客觀分析和精要評判。

書中討論的許多主義、運動、思想、革命、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各類風雲人物,有些已經成為傷痛的記憶甚至被人遺忘,有些已經被人傳承和發揚,有些需要修正與調整,有些正在死灰復燃,也有些還在變化中徘徊,但更多的是引發人們的深度反思。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PeterF.Drucker,1909-2005)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

1937年移居美國,2002年6月20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部著作享譽世界。

他早年學金融,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

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M.Keynes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A.Schumpeter1883-1950)。

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

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Kierkegaard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

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

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信知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

  杜氏生活近一個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譯者簡介 趙志恆   畢業於政治大學英文系、英國李斯特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曾任財經記者多年,一直從事與文字、翻譯和商業財經相關領域的工作。

目前為刊欣媒體顧問負責人。

譯有《經濟人的末日》。

陳琇玲(JoyceChen)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已出版譯作百餘部並多次獲得金書獎殊榮,現以翻譯為樂,熱衷求知探索。

代表譯作包括《杜拉克精選:個人篇》、《第五項修練III:變革之舞》、《歐巴馬勇往直前》、《小眾,其實不小》、《物聯網革命》、《人工智慧的未來》、《數據、謊言與真相》、《成為我自己:蜜雪兒‧歐巴馬》、《平台策略》等。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如何獨處》、《在一起孤獨》、《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等。

許晉福   政大會計系畢業,現專事翻譯。

譯有《人性探索所馬斯洛》、《機率1:第二個地球》、《自信演說,自在表達》、《關鍵成本與利潤》、《贏在談判》及《ZERO—零性管理》等書。

    目錄 總序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總序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導讀 作者序社群、社會與政體 致謝詞 前言何謂正常運作的社會? 第一部導論 引言 第1章從盧梭到希特勒 第2章1776年保守派反革命行動 第3章保守之道 第二部極權主義的興起 引言 第4章惡魔再現 第5章馬克思主義的挫敗 第三部政府的弊病 引言 第6章從民族國家到巨型國家 第7章政府的弊病 第8章消失的社會救贖 第四部新多元主義 引言 第9章新多元主義 第10章向組織理論邁進 第11章組織型社會 第五部公司之為社會組織 引言 第12章公司的治理 第13章公司之為社會組織 第14章公司之為政治組織 第六部知識型社會 引言 第15章新世界觀 第16章從資本主義到知識型社會 第17章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 第18章從資訊到溝通 第七部下一個社會 引言 第19章下一個社會   看更多   序 推薦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教授   被讚譽為「大師中的大師」的彼得.杜拉克,離開人世(2005年11月11日)距今已有十五年了,然而至今,他的著作仍然陳列在書店顯著的位置上,他的觀點仍然經常為人陳述,這在管理領域內可說極為特殊。

因為一般而言,有關管理的想法、方法,尤其技術,與時俱進,變化極大。

只有像杜拉克這種大師所留給我們的智慧,已超越一般所瞭解的管理,才能讓世人恆久不忘。

  此次博雅出版公司不惜投下大量人力與財力,將杜拉克五十多年來的重要著作重新以中文出版,主要出於公司主持者對於這一位跨世紀大師之尊崇,而非商業上的考慮,此一壯舉令人欽佩。

個人也因此機緣,承編者之邀撰寫這一序文,冀望能幫助讀者對於我們共同敬仰的大師,有一連貫性和整體性的瞭解。

  這對個人來說,這項工作實是一大挑戰。

本來,企圖在一篇短文中將杜拉克所有的重要觀點和思想予以完整地陳述,乃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但是基於個人多年來對於杜拉克先生的崇敬和學習,只能勉力為之,多所乖誤之處,尚祈各界方正給予指正。

  當然,要想真正領略和深入瞭解這位大師思想的堂奧,還是建議讀者自己好好地閱讀原著。

  這是個人在這序文之前,想先表達的話。

  一位與眾不同的大師   在人類歷史中,值得後人仰慕而懷念的偉人,實在太多了。

但是像杜拉克這一位,卻有其特殊之處。

首先,他並不是諾貝爾獎桂冠型的學者;這類學者一般多任教名校,並經由深入鑽研某一領域內的某種問題,提出驚人的研究發現或嚴謹的理論,並發表於頂級學術期刊,因而享有盛名。

然而,杜拉克可以說完全不是這一類型的學者。

據稱,當他最先提出有關日後被稱為屬於管理的著作時,出版者居然不知如何將其歸類,因而拒登;甚至他的大學同僚也警告他說,「如果繼續寫這方面的書,將會影響你今後在學術界發展的機會」。

果然,不可思議的事終於發生了,他遭任教的學院以他「不算是學者」的理由,不再續聘——即使這一大學還不算是一間頂尖學府。

依一般學術界的標準,他的確不算是一般所稱的「學者」。

首先他所獲得博士學位,乃屬於國際公法學領域;他的早期著作遍及社會、經濟和政治範圍,甚至包括兩部小說。

他在大學中任教的課目,有歷史、哲學,甚至東方藝術。

這種背景,可說都是當今學術殿堂的大忌。

  以他這些遭遇,如果發生一般人身上,恐怕將會代表人生的重大挫折,然而對於杜拉克先生而言,這一切卻正代表他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緣,甚至是領先當時的學界和社會的真正大師。

  開啟管理世界的先驅者   杜拉克不同於一般的蛋頭學者,在於他憑藉著自己深刻的思維和獨特的眼光,開創了人類社會中一個重要的活動領域:管理。

在這上面,譬如一位以《追求卓越》(InSearchofExcellence)一書驚艷企業界的作者,湯姆.彼得斯(TomPeters)所說的話為證,他說:「在杜拉克之前,並無真正管理學的存在。

」甚至在他界定了「管理」這一領域多年之後的今天,仍然有相當多的學界人士,不認為「管理」這種學科有資格被納入大學殿堂之內。

這一切恐怕和管理這一領域的本質有關。

基本上,管理不像一般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如物理學、化學或經濟學、社會學之類,有其具體的主體(domain)知識。

相形之下,如杜拉克所強調,管理乃是一種實務,而管理學乃是一種方法或應用之學。

從根源上說,管理這一實務之出現及其發展,乃為了追求人群活動或組織之「績效」(performance)。

在此所謂「績效」:簡單地說,就是為了如何組合與運用所需資源以獲得最大或最佳的成效。

儘管什麼是成效,日後發展出來的,意義也有重大不同,有關這一點留到文後再說。

  「與時俱進」與「創新」的本質   有關管理的具體做法,不但取決於當時的客觀環境與條件,還必須與當事者之主觀願望交互作用而產生,其間並無一定的公式或定律可言。

譬如,在20世紀前幾十年間,當時績效的意義在於數量、成本和品質;所依靠的,主要是工程技術、機械系統以及標準化的做法。

但是近二十年來,管理績效在於價值的創造,這時所依賴的創新和彈性,主要出於對於所謂人性的瞭解。

自這觀點看來,有關管理理論的兩大陣營:「科學化」vs.「人性化」,並非出於方法或工具上的優劣,而是來自環境變遷、價值觀念以及消費者需求的改變所帶來的結果。

進入21世紀,管理又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

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化下的全球化發展,帶來空前未有的「連接革命」。

這時,企業(也包括非企業在內的)將走上網絡化和虛擬化的經營形態,使得傳統上的種種組織觀念,如個人職位分工、組織疆界,甚至產業分類等,都不再適用。

這時,企業不但要整合虛實,更要結合供需,透過大數據和雲端管理之類的機制,由原先的「競爭主導」之策略優勢時代,進入「共生互利」的生態經濟時代。

尤其影響深遠者,乃是如今所謂「績效」,已非以投資者之獲利為鵠的,而是以增進社會福祉和地球永續作為更大任務。

管理的最終目的,不管是用在生產肥皂或是經營一家醫院,都是為了使人們有能力實現「公益」(commongood)。

因此管理應當建立在某種深層價值觀念之上,如正直、誠實和信任,而不是一種作業性和技術性的理性經濟活動而己。

事實上,這種發展也恰好和杜拉克早年對於企業與管理之期望相吻合。

基本上,以上所描述有關管理之內涵及作用之變遷,乃是強調管理「與時俱進」以及經由「創新」以創造績效的本質;管理的價值和意義,必須緊扣時代趨勢,並能有助於使社會能夠「良好運作」(well-functioning),這也是使他,如本文中所言,選擇管理為他的「最愛」的主要理由。

  專心著述,終生不懈   話說杜拉克在1937年為了逃避納粹德國而定居美國之後,即曾出版像《經濟人的終結》(1939)和《工業人的未來》(1942)兩本著作。

但是真正導引他進入管理這一領域的,卻不能不提他於1946年以通用汽車這家公司為範例所寫下了《公司的概念》(ConceptoftheCorporation)這一本書,這也是被公認為真正探討管理問題的第一本書。

從此之後,他共計發表了超過40本以上的著作和上千篇論文,幾乎都和管理有關。

其中就以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BusinessReview)中刊登者,即達30篇之多。

更令人驚奇者,即使杜拉克已屆高齡,但是創造力依然不衰,就他晚年所發表的重要著作,擇要而言,就有《非營利組織的管理》(ManagingtheNonprofitOrganization,1990)、《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Society,1993)、《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InaTimeofGreatChange,1995)、《杜拉克看亞洲》(DruckeronAsia,1997),還有《下一個社會的管理》(ManagingintheNextSociety,2002)等等。

據他自己說,當他年輕時,他每週上歌劇院一次。

有一次,在他觀賞威爾第的作品時,內心大受感動。

當他獲知,這乃是威爾第80歲時所作時,他便下定決心:「一旦我活到高齡時,也一樣不放棄,而要再接再厲。

」("IfIeverreachedanadvancedage,Iwouldnotgiveup,butwouldkeepon.")("MyLifeAsaKnowledgeWorker,"INC,Feb.1997)   對於管理學的獨特貢獻   杜拉克對於管理學的貢獻和特殊觀點,主要可以說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他所發展的管理觀念和理論,乃根植於管理現實上,而非純粹抽象的原則和原理。

如同在1997年《富比士》(Forbes)一篇有關他的文章題目所稱,他是「就事實論事實」("SeeingThingsasTheyReallyAre,"March10)。

如前所述,他認為管理是一門實務——也就是追求成效的一種實務。

這可自他1954年的鉅著《管理的實踐》(ThePracticeofManagement)以及1964年的《為成果而管理》(ManagingforResult)兩書的書名中看出。

在這上面,他對於管理的討論是整體性的,譬如企業對於社會的功能和貢獻,企業的經營使命,董事會的組織和功能,如何發展企業為一創新性組織,以及近日所提出有關企業經營模式(businessmodel)等等這類課題。

他並未忽略理論。

不過,他認為理論必須來自實務;尤其,一旦人們將管理理論應用到實務上時,其對象都是某些特定的和獨特的個案,此時其成效如何,主要有賴管理者之經驗和洞察力,這也是屬於實務部分。

因此有關管理究屬科學還是藝術的辯論,在他看來,是沒有意義的。

  其次,他將管理的重心自資金、機器與原料轉移到人身上。

他將員工視為是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awholeman)。

他說:「每個企業都是由人組成的,這些人具備不同的技能與知識,執行各種不同種類的工作。

」管理的任務,就是「要讓一群人有效發揮其長處,儘量避開其短處,讓他們共同作出成績來」。

在這方面,人乃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源,而非成本,他也認為,沒有任何決策比用人決策的影響更為深遠。

他重視人性以及影響行為的文化因素。

在他的管理學中,對於人的價值觀,成長及發展等課題的重視,是十分突出的。

  第三,他將管理自一種謀取利潤的手段提升為決定現代社會生存與發展之最具關鍵性因素。

他認為,在今後劇烈變動的環境中,管理乃是推動和引領各種機構不斷變革以適應環境潮流的一種力量。

譬如早在他的1954年《管理的實踐》一書中即曾指出,對於此後的美國能否繼續其經濟榮景並保持其世界上之領導地位;開發中國家能否擺脫貧窮,進入民主而開放的社會;甚至有關今後世界和平和人類前途等,都和這一社會能否培育出有能力而盡責的管理階層,存在有密切關係。

在相當大程度內,由於他的這種大聲呼籲,才引起各國社會和政府對於管理的重視,也使得管理逐漸成為一門受人尊敬的學域。

  第四,他對於世界未來發展的洞察力,是無與倫比的。

譬如,他極早指出,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趨勢及其對社會與企業的影響;其次,他提出民營化主張早於英國佘契爾夫人;再者,他大聲呼籲組織應重視創新和創業精神之培育與運用;尤其,他更在四十年前就提出「知識社會」與「知識工作者」的觀念及其重要意義。

除了這些重大潮流或趨勢以外,杜拉克也是最早倡議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構想,以及建議發展以資訊為基礎的組織的學者。

他這種前瞻眼光和洞察力,固然屬於他的個人特質,恐怕也和他所擁有的人文社會背景與人生歷練有關。

在1997年3月10日《富比士》雜誌所刊出一篇有關他的文章中,即曾感佩地說:「儘管他目前已臻八七高齡,但是他的思想卻可能是當今美國人中最年輕的——也是最清晰的一個。

」當非溢美之辭!   企業的目的與使命——創造不相同的明天   他認為,在劇變的時代中,今後的經營者和管理者的最主要責任,即在為機構創造不相同的明天。

因此,企業要自此觀點以界說本身的目的與使命,並據此以衡量自己的績效。

杜拉克反對以利潤作為企業經營的目的。

在這一點上,他並非謂企業不需要利潤;反之,他承認,利潤乃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問題在於,「獲利動機和其衍生出來的追求利潤最大化觀念,對於企業功能、企業目的,與管理所要做的工作,都是不相干的」。

他認為,企業所要達成的「目的」或使命,一定要落在企業以外的社會中。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創造顧客」。

他一再強調,企業所具有的生產性功能只有兩個:行銷和創新。

行銷是為了發現和預期顧客的需要,而創新即謀求以更有效的方法、方式和途徑以求滿足這種需要。

除此以外,企業所有之其他功能,都是成本。

  具體言之,企業所要界定的目的和使命,即應自上述觀點回答三個基本問題:「我們目前的事業是什麼?」「我們的事業將變成什麼?」以及「我們未來的事業應該是什麼?」這些問題的答案所代表的,就是一個企業要配合時代潮流,界定所要創造的顧客對象,以及如何再根據這種對象進一步評估本身潛力及其所需要之核心能力條件。

杜拉克以經營使命取代利潤動機,作為驅動企業的力量和績效衡量的標準,這一點可以說是他和傳統經濟學者最大不同之處。

他認為,這種改變,一方面,可將企業努力目標和外界環境、巿場狀況、及內部核心能力相結合;另一方面,亦可給予工作者以較大的彈性和成就感。

杜拉克之所以特別推崇某些非營利組織可作為企業學習的對象,主要即在於,這些非營利組織乃經由使命——而非利潤——所推動的。

創新——一個貫穿杜拉克管理理念的主軸幾乎今天我們所探討的管理新觀念,都可以從杜拉克身上找到其來源;尤其是今天已被企業奉為圭臬的所謂「不創新,即滅亡」(innovateordie)這一說法,就是由他最早提出。

而在此所要強調的,就是他對於「創新」這一觀念的啟迪和堅持。

  貫穿杜拉克的整個管理理念的,應該就是「創新」。

依他的定義,創新代表一種賦予人力與物質資源以新的和更大的財富創造能力。

他曾經批評組織瘦身和組織再造工程,認為它們即使可能產生某種短期效果,但卻無法帶給一組織所需要的真正而持久的創新。

他認為,創新誠然帶給一企業較大風險,但企業若因此而不敢冒這種風險以創造未來的話,其實卻是冒了另一種看不見的更大風險。

  整合杜拉克前此所說的創新,並非局限於科技方面的創新;他也不同意企業所從事的研發工作就是創新。

他所認為的創新,代表一種能夠對外界環境造成重大衝擊和影響的變革,因此也包括組織和社會兩方面的變革在內。

再者,就一企業而言,這種變革必須與一企業所擔負的任務或使命有關;也就是說,它必須能為顧客與社會創造更新、更高的價值。

  再者,杜拉克所強調的創新,也與前此學者,例如經濟學者熊彼得所說的不同。

首先,他認為,創新是可以經由組織與管理推動的,此時所需要的,就是塑造一種「創新性組織」(innovativeorganization)。

其次,這種創新的來源為知識,而非傳統的生產因素。

由於這種知識及其運用乃屬於所謂的「知識工作者」,因此,如何提升這群知識工作者以及創新性組織的生產力,構成杜拉克晚年所關注的重點。

  知識工作者和創新性組織的管理   重要的是,無論是要發展一個創新性組織,或是對於知識工作者的管理,都不能再沿用過去的觀念和做法,在原有基礎上持續改進;反之,企業必須要有計劃地放棄過去。

譬如說,在一創新性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不同於傳統的藍領和白領工作者,他們各擁有其「生產工具」——他們的專業能力。

因此他們對於組織的依賴程度較低;他們一般不接受「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指揮和命令,因為一旦他們處於這種指揮與命令狀態下時,他們將喪失其作為「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

在這情況下,組織應將他們當作合夥人或志工來管理,只能經由吸引或說服;此時所依靠的,也正是前此所說的經營使命。

若不此之圖,企圖以原有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以行創新,這種創新注定是要失敗的。

  杜拉克對於台灣讀者的啟發和鼓勵   最後,在此特別要提出者,在於杜拉克先生和台灣的關係以及他對於我們的建言。

他曾兩次親訪台灣,為企業界及社會大眾發表演說。

特別的是,他還在2001年出版的TheEssentialDruckeronManagement(中譯本:《杜拉克精選:管理篇》,天下文化出版)中特別為台灣讀者寫了一篇序文。

在這序文中,他描述台灣自1945年脫離日本統治時的一個落後的農村社會說起,一直到2001年時躍升為世界頂尖的高科技國家這一歷程。

他指出,在這短短五十年內,台灣最大的成就,乃是「培育出一批受過高等教育,個個在不同領域內發揮所長的專業人員和經理人」。

他認為,我們也要從這批人身上預卜台灣的未來。

事實上,如果我們將杜拉克的思想做進一步的引申,我們將發現,僅僅擁有這麼一群人是不夠的,台灣——正如同其他國家,尤其是東亞各國——必須進行他所謂的「第三次轉型」,此即我們企業的組織型態和管理,必須配合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潮流,為這一群人——知識工作者——提供一個讓他們能有效發揮生產力的環境和機制。

否則,徒有素質良好的知識工作者也將無能為力,這正如同徒有知識而沒有與任務結合的創新,也一樣無濟於事。

  在這方面,讓我們借用杜拉克先生在他這篇序中特別寫給我們的鼓勵和期望,作為本文之結語,他說:我非常期盼台灣的經理人、專業人員與學生,能夠從這套《杜拉克精選》中汲取實用與重要的內容,好幫助你們應付艱難與嚴苛的挑戰。

謹以台灣版的《杜拉克精選》獻給你們。

  謝謝你,杜拉克先生! 自序   在大家的印象中,尤其在美國,我最主要的身分是管理方面的作家。

其實,管理並非我最早關注,也不是我放最多心力的領域。

我之所以會對它產生興趣,是出於我對社群和社會的研究。

我探討社群、社會和政體(polity)的著作,其實比探討管理的多;即使就我全部15本管理著作來看,也只有兩本和「企業」有關。

一本是1964年的《為成果而管理》(ManagementforResults),該書的探討主題是日後大家所謂的「策略」;另一本是1985年的《創新與創業精神》(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

至於我所寫的其他管理書籍,則是把公司(corporation)當作人為建設(humaneffort)和社會組織(socialinstitution)來探討。

事實上,我在企業方面的初試啼聲之作,即1946年的《公司的概念》(ConceptoftheCorporation),其中兩個主要的部分即是以人為建設和社會組織為標題(該書部分內容收錄於本書第5篇中)。

  我對社群、社會和政體的興趣和關注,起源甚早,可以追溯到1927、1928兩年。

1927年,我在家鄉維也納(Vienna)完成了高中學業,之後前往德國漢堡(Hamburg)的一家出口貿易公司接受訓練,同時進入當地一家大學的法學院就讀。

我在貿易公司的工作主要是影印發票,並將之放進帳簿裡,這樣的工作雖不怎麼有趣,倒也不怎麼吃力。

通常,我早上七點上班,下午三點或三點半左右下班。

學校方面,下午四點以後就沒什麼課了,我拿的學生證讓我每個禮拜可以享受一次到市立劇場或歌劇院看免費表演的機會。

下午和晚上我通常沒事,就到當地公立圖書館看書,這裡的圖書館藏書甚豐,而且涵蓋多種語言。

  我在1929年初離開漢堡,待在漢堡的這15、6個月,是我這輩子在學習上受益最深的期間。

我在當地圖書館所得到的收穫,絕對遠超過我先前12年的學校教育和往後數年的大學教育。

這段期間,我貪婪地大量閱讀各類書籍;後來則對政治和社會理論及政策方面的書籍愈來愈感興趣。

十幾個月下來,我讀了數百本書,其中有兩本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一是愛德蒙.柏克(EdmundBurke)於1790年完成的《法國革命之反思》(ReflectionsontheFrenchRevolution),二是斐迪南.突尼斯(FerdinandTönnies)於1887年寫的德文社會學經典著作《社群與社會》(GemeinschaftundGesellschaft)。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以來,德國和整個歐洲大陸都處於革命時期,這一點是當時所有年輕人都知曉的事實;相對的,只有那些在1914年以前便已成年的人,才會認為並真的希望歐洲可以再度回到戰前狀態。

因此,儘管柏克的著作已經成書140年,仍立刻激起了我這個年僅18歲讀者的共鳴。

柏克的主要論點是:在這樣的時代,政治和政治家的第一要務是要在延續和變動之間找到平衡。

這樣的精神,隨即成為我的政治觀、世界觀和日後所有著作的中心思想。

  突尼斯的著作同樣對我影響甚巨。

當時他尚且健在,只是已經退休(他於1936年辭世,享年81歲),《社群與社會》則已成書40年。

儘管突尼斯希望用這部著作來挽救前工業(preindustrial)時代的鄉村社群,不過,連一個懵懂無知的18歲青年都明白,這樣的「有機」社群已經成為明日黃花,不復再現了。

  日後,我對社群和社會的看法逐漸轉變,和突尼斯那源於18世紀德國浪漫主義、屬於前工業時代和前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觀點也愈來愈分道揚鑣。

儘管如此,突尼斯仍給了我一個永難忘懷的啟發:個人需要社群,也需要社會──從社群中獲得地位,在社會中發揮功能。

  幾年以後,也就是1931、1932年左右,我在法蘭克福(Frankfurt)某大日報擔任資深撰述。

此時,我已取得國際法和政治理論的博士學位,並開始以博士後助理的身分參與國際法與法理學的課程講座,為大學的教授資格預作準備。

無給職講師在歐洲大陸是晉身學術界的第一步,從當時到現在都是如此。

不過,要通過這個階段必須提交論文,而我的論文大綱已經被大學的審核委員會接受。

論文內容主要在探討法治國(Rechtsstaat)的起源,以及在1800到1850年間,創建該學說的三位德國政治思想家的論述;俾斯麥(Bismarck)日後即以他們的思想為基礎,於1871年統一德國、制訂憲法。

基本上,這是一部思想史,旨在探討這三位思想家各自以其獨特的方式,所達成的延續性和變動性之間的平衡;平衡的一端是尚未進入工業時代、經濟上以農業為主、政治上仍極為專制的18世紀社會和政體,另一端則是法國大革命(FrenchRevolution)、拿破崙戰爭(NapoleonicWar)、都市化、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IndustrialRevolution)所形成的世界;以法國為例,直到100年後,才在戴高樂(CharlesdeGaulle)的帶領下得以達成此種平衡。

  但是,這項寫作計畫最後只完成其中一個部分:以一篇論述短文,介紹上述三位政治思想家的最後一位──弗里德里希.史塔爾(FriedrichJuliusStahl,1804-1861)。

我會發表這篇文章只有一個原因,這位領導普魯士保守黨(Prussia'sConservatives)長達30年的史塔爾,同時也是一位受洗的猶太人,他的角色和另一位受洗的猶太人差不多,就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QueenVictoria)時代的狄斯雷利(Disraeli)。

我之所以專文介紹史塔爾這個猶太人暨偉大的保守黨員,是為了直接抨擊納粹黨(Nazis),很高興他們充分了解這一點。

該文於1932年夏天完成,同年12月,德國在政治理論、社會學和法學方面最具權威的出版商摩爾(Mohr,位於Tübingen)答應出版。

1933年4月,也就是希特勒掌權後兩個月,該文終於在極富聲譽的系列專刊《過去與當代之法律與政府》(RechtundStaatinGeschichteundGegenwart)的第100期上刊出。

出版後,納粹政府旋即下令查禁並全數銷毀。

  從此以後,這篇文章便一直不見天日,直到去年夏天才由《社會》(Society)雜誌譯成英文,並在2002年7、8月號上重新發表,標題是:〈國家與歷史發展的保守理論〉(ConservativeTheoryoftheStateandHistoricalDevelopment)。

  不過,隨著納粹的當道,舊有的計畫自然無法延續,所以我也放棄了該書的寫作。

  隨後,我開始寫另一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旨在闡述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的崛起,亦即歐洲社會的徹底崩潰。

它是我平生出版的第一本書,書名是《經濟人的終結》(TheEndofEconomicMan),於1938年底在英國出版,並於1939年初在美國出版(該書部分內容收錄於本書第2篇)。

  書中,我提出了一個與當時普遍看法大相逕庭的結論:不論是共產主義、納粹主義(Nazism)或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Mussolini'sFascism),極權主義終將失敗。

不過,這個結論卻引發了我進一步的思索:未來,什麼將取代、能夠取代突尼斯的「有機」農業社會?在工業時代,什麼東西能再度整合個人、社群與社會?這些思索,後來也成了我第二本著作《工業人的未來》(TheFutureofIndustrialMan)的主題(該書部分內容收錄於本書的前言和第1篇)。

《工業人的未來》於1942年初出版,創作時間是1940、1941年間,當時,歐洲已烽火燎原,而美國也漸漸步入險境。

寫作期間,我開始體認到:全新的,更確切地說,是前所未見的社會組織,正在迅速發展,而這些組織也將成為工業社會和民族國家前所未見的權力中心。

其中,出現的最早也最顯而易見的,是在大約1860或1870年出現的商業公司(businesscorporation,這確實是人類史上破天荒頭一遭)。

我開始意識到,管理是一個新的社會功能,也是這類新組織的普遍功能。

基於這個體認,我寫了第三本書:《公司的概念》(該書有一小段文章摘錄於本書的第5篇)。

本書創作於1943、1944年間,並於1946年初,也就是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數個月內正式出版。

數年後,我進一步了解到,在工業社會中,商業公司不過是這類全新組織的先導,事實上,每一個新組織本身都是一個自主的權力中心,而人類的社會也將朝著組織型社會(SocietyofOrganizations)方向發展(這也是本書第11章的標題)。

  此外,我也開始意識到,這些新組織都是以知識為基礎,這一點不同於原有的權力中心,因此,我們的社會將很快發展成知識型社會(knowledgesociety),我們的經濟將很快發展成知識經濟(knowledgeeconomy),而知識工作者也將成為人口和勞動力的核心──相關的文章可見於本書的第4篇和第6篇。

同時,自《公司的概念》成書以後,50多年來,我的寫作生涯就一直圍繞著社群、社會和政體,以及管理這兩大主題打轉。

  本書的選輯是依據主題的相近而非時間的先後。

選出這些文章,是因為我認為它們各自代表了某個基本主題。

我雖然刪減了某些內容,但並未修改、增添或更新。

另外,每一章都清楚標明了寫作年代,因此當您讀到一篇原本發表於1957年的文章時,您會知道,文中提到的「三年前」指的是1954年。

希望這些文章淺顯易讀,並對您有所啟發。

看更多   詳細資料 ISBN:9789869913928叢書系列:彼得杜拉克全集規格:軟精裝/384頁/15x21x1.92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商業理財>管理與領導>管理學   內容連載 |第16章|從資本主義到知識型社會 西方歷史每隔數百年就會發生一次巨變,人類也因此跨越一個筆者所謂的「崩裂」(divide),進而邁向新世界。

西方社會每隔數十年也會重新洗牌,致使它的世界觀、基本價值、社會 組織、政治架構、藝術、重要制度,都會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我們可以想見,50年後又將是一個新世界;而出生在這個新世界的人們,根本無法想像他的祖父母當初是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而他的父母又誕生在什麼樣的世界。

 此刻,我們也正遭逢這樣的巨變。

巨變後的世界,將是一個後資本主義社會,一個知識型社會。

 我們進入這個新的後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了,足以讓我們回頭對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史、經濟史與政治史進行檢討和修正。

當然,後資本主義社會會呈現怎樣的面貌,現在還無法提出穩妥的預測,不過後資本主義社會會出現什麼新問題,哪些東西又會成為重大議題,相信我們可以猜出幾分,甚至可以預測哪些領域的作法是行不通的。

當然,問題的答案大多還在未定之天,但有一件事卻相當確定:當我們的價值、信仰、社會組織、經濟架構、政治概念、政治制度甚至世界觀經過重整後,從中誕生出的新世界面貌,絕對超乎現在每個人的想像。

事實上,在某些領域,尤其在社會和社會結構方面,基本的改變已經悄然發生了。

 這個新社會將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而是後資本主義社會,這一點已經相當確定。

此外我們同樣可以確定,知識將成為這個新社會的主要資源。

這意味著,它必定也是個一組織型社會。

 要了解目前的這項轉變,我們必須先了解上一次巨變。

 從1750到1900這150年間,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征服全球,並創造了一個世界文明。

其實,資本主義和技術創新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此之前,這樣的現象在東、西方都很普遍,而且一再發生。

這一次比較不同的是,資本主義和科學技術以極快的速度擴散,影響遍及全世界的各個文化、階級和地理疆域。

除了速度之外,影響範圍的深遠讓資本主義變成大資本主義,也讓它從主義變成制度,更讓科技的進步演變為一場工業革命。

看完整內容連載   主題活動 2022世界閱讀日|寫中文書、中文電子書書評,送25元E-Coupon!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

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同類商品新上架 1. 連卡內基都想學的將心比心說話術:在腦袋想3秒再出口,會讓聽的人感受甜3倍! 2. 彼得‧杜拉克跨越20世紀的一生 3. 在升遷之後:卸責能力超強、偏激言論攻擊、濫用「承諾式」管理⋯⋯主管缺乏領導能力,別再說員工不努力! 4. 智富思考:20位商業鉅子小傳,帶你從投資獲利到發家致富 5. 考具:有效掌握企劃、發想的21個思考工具【暢銷經典版】 本類新品熱銷 1. 隱市致富地圖:60億操盤手用一張圖,找到上漲超過30%的翻轉人生贏勢股 2. 給存股新手的財富翻滾筆記【隨書附贈:存股新手SOP小冊】:最適合小資族的「金融股543規律」,用薪水4萬輕鬆打造年收股息20萬! 3. 擊不倒你的,會使你更強大:從走唱小歌女到英特爾總經理,吳惠瑜把逆境活成喜劇的人生哲學 4. 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十周年全新增訂版) 5.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本類暢銷榜 1. 恆久卓越的修煉:掌握永續藍圖,厚植營運韌性,在挑戰與變動中躍升【首刷紀念版】 2. 從內做起:頂尖領導大師淬鍊25年的10堂課 3. 提問的設計:運用引導學,找出對的課題,開啟有意義的對話 4. 商業模式轉型:獲利世代2價值創新的6大途徑 5. 學會領導:馬提斯從戰場與戰略規劃養成的管理學 訂閱電子報 想獲得最新商品資訊,請訂閱免費電子報 關於我們 關於博客來 關於PCSC 隱私權政策 服務條款 人才募集 利害關係人專區 會員服務 加入會員 新手上路 會員分級 訂閱電子報 24小時隔日取貨 行動博客來 切換行動版 合作提案 企業採購 福利平台 加入供應商 AP策略聯盟 異業合作 客服中心 查詢帳號密碼 客服信箱 客服中心Q&A 線上客服 好站連結 OKAPI 閱讀生活誌 青春博客來 售票網 博客來Youtube 博客來粉絲團 得獎認證 天下雜誌2017金牌服務大賞 2016新世代最嚮往企業 SSL憑證服務 數位時代2012年台灣網站100強 電子發票推廣標章 dpmark資料隱私保護標章 數位時代2011台灣電子商務TOP50強 行政院環保署B2C網購包裝減量標章。

包裝減量。

環保材質。

循環包材。

客戶服務專線:02-26535588傳真:02-27885008服務時間:週一~五8:00~19:00,週六~日、例假日9:00~18:00,365天全年無休 博客來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址:臺灣115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1弄18號B1之1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A-196922355-00000-9 Copyright©since1995books.com.tw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