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填海平衡保育與發展 - 通識·現代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香港地少人多,人口稠密,市民對置業需求熱切。

不過,近年樓價不斷上升,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

就此,政府推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藉此增加土地 ... 議題熱話 今日香港/環保填海平衡保育與發展 環保填海平衡保育與發展 今日香港 能源科技與環境 生活素質 可持續發展 土地供應 A A A 有本地智庫預計香港在未來30年,需要超過9,000公頃的土地,才可以應付大約120萬的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社會設施的需要(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香港房屋問題愈來愈嚴重,樓價持續上升,影響港人的生活素質。

香港房價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於2020年達到20.8倍。

截至2020年9月底,全港約有26萬宗公屋申請,輪候時間長達5.6年,創21年新高,可見市民對房屋的需求愈來愈高。

此外,香港面臨雙重老化的現象。

香港人口於2041年將增至811萬,而2036年香港將有約240萬老年人口,是現在的兩倍。

與此同時,樓齡70年或以上的私人住宅單位到2046年預計達到32.6萬個。

有關問題將對香港的長遠發展造成影響。

就此,政府在2018年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於喜靈洲和交椅洲一帶分階段填海,興建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

預期計劃完成後,能紓緩香港房屋供應緊張的問題,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素質。

惟社會各界對計劃的實行方式存有不同意見,為填海造地的願景帶來挑戰。

    時事看通識 滿足長遠發展需要 香港地少人多,人口稠密,市民對置業需求熱切。

不過,近年樓價不斷上升,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

就此,政府推出「明日大嶼」填海計劃藉此增加土地,提升香港房屋供應量,以控制房價;並增建公屋,減少市民的輪候時間。

根據推算,「明日大嶼」計劃將建造約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當中七成單位為公營房屋,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

另外,填海造地可為城市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以便進行大規模環境規劃,改善環境。

現時,香港空氣污染問題持續,影響市民的健康,但人工島建成後,區內能廣泛採用再生能源,以及環保交通運輸模式等,使市民生活更便利,有利改善民眾健康。

填海能增加土地作興建社區設施的用途,滿足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並把香港人口重新分配,有利降低整體人口密度,紓緩市區人口密集的程度及所帶來的問題。

此外,人工島與中環和香港國際機場相近,有利發展成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預計區內能提供400萬平方呎商業樓面面積,創造約34萬個就業職位,有助促進香港未來商業發展。

  影響生態環境 填海造地工程龐大,需要翻動海床淤泥及軟土,而且在挖掘及傾倒過程中,或會製造污染物,影響水質。

此外,「明日大嶼」選址附近是生態敏感地區,有珍貴的海洋生態及特殊物種,更是稀有的中華白海豚常出現的水域。

有環保團體指出,填海工程有機會影響海豚生活,為其棲息地帶來威脅。

另外,位於東大嶼水域的周公島具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腹海鵰的鳥巢,以及香港獨有的鮑氏雙足蜥等珍貴物種;環保團體指出,一旦開展填海工程,會破壞該區的海洋和陸地生物的繁殖地及棲息地。

  經濟效益大於成本 有意見指,明日大嶼的成本過高,會對香港政府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

但經過不少專業人士及專業團體估計,這計劃的整體效益大於成本,值得投資。

首先,填海後的部分用地可用作賣地之用,其中七成的公營房屋及居屋亦能帶來回報。

此外,建造商業用地及私人住宅等,估計可帶來9,700億至1.14萬億元的賣地收入,為政府帶來龐大收益,足夠應付填海開支。

另外,填海造地除了能創造就業機會,亦會增加島上的持續的經濟活動,最終為香港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進行規劃 就填海對環境造成的問題,本地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多項針對性的建議,認為填海在經過多重考慮及規劃後,能把影響減至最低,配合可持續發展需要。

首先,興建人工島可採用較環保的非浚挖式的填海技術,需要填料較一般的少,不用從海中挖掘大量的泥土,有助保持水質,以減少對生態的污染。

其次,建議人工島可以保留大嶼山及坪洲的原海岸線,避免與天然海岸線連接,並於高生態價值地點,如交椅洲、坪洲及喜靈洲等地設立200至300米的緩衝距離,有助保護各種珍貴物種的自然棲息地。

同時建議進行補償方案,為珊瑚提供育苗保護區,以保護珊瑚。

團結香港基金亦建議在人工島上預留約12%至20%土地,用作發展多元化的經濟活動及新興工業,推動經濟持續發展,讓香港保持競爭力。

另外,建設全新的人工島,可令香港發展更具彈性,有助成為環保、低碳及智慧城市。

以環保的非浚挖式填海技術建設人工島,能大幅增加土地供應,為本港提供更大的土地發展空間、有助紓緩現時本港的房屋需求問題;同時能減低對該區的生態破壞,可以平衡社會、經濟發展及環保需求。

  想一想 「『明日大嶼』計劃能提升港人生活素質。

」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試提出三個可行建議,以緩解香港現時的房屋問題。

  上載日期:2021年1月24日 通識概念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 根據聯合國1987年發表的報告《我們的共同未來》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而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模式。

現時泛指的可持續發展是環境、社會和經濟三個面向的整合,以確保當代及後代都能享有優質的生活。

  生活素質qualityoflife 又稱為生活質量、生活品質或生活質素,其內涵和衡量準則會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而不斷演變。

生活素質是指人民對其生活,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生活上各個範疇的滿意程度。

它會以客觀數據和個人主觀感受作量度,藉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以及當地人民的整體褔祉。

延伸參考連結 土木工程拓展署:明日大嶼願景https://www.lantau.gov.hk/tc/lantau-tomorrow-vision/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及倡議系列:土地及房屋明日大嶼願景成本效益和發展選項分析[https://ourhkfoundation.org.hk/sites/default/files/media/pdf/20201008_Lantau_financing_media_briefing.pdf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及倡議系列:土地及房屋跳出框框想像未來:「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https://www.ourhkfoundation.org.hk/sites/default/files/media/pdf/EELM_Report_cht.pd   延伸閱讀 香港房屋供應 環境可持續發展 一周時事通識(30/7-5/8) 一周時事通識(23/7-29/7) 載入更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