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防部(藏)(1950),《傘兵總隊司令部工作報告(人事)》,國軍檔案,檔 ... 《大陳轉進與砲擊黃歧》,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美軍在華工作紀實? 篇名 國府遷台後陸軍之整編(1950-1961)---一個組織再造的實例 並列篇名 TransformationoftheROCArmyaftertheNatianalistGovernmentMovedtoTaiwan,1950-1961 作者 龔建國 關鍵字 國府;組織發展;組織變革;全民國防;軍事思想;陸軍部隊;軍事學校;作戰整備;政治作戰;戰場經營;NatianalistGovernment;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organizationalchange;all-outdefense;militarythought;Armytroops;militaryschools;combatreadiness;politicalwarfare;battlemanagement 出版品名稱 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卷期/出版年月 2007年 學位類別 碩士 指導教授 陳存恭先生 內容語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李德哈達云:「歷史是宇宙的經驗,比任何個人的經驗都長久,更廣泛、更複雜多變。

」所以,我們為何不向歷史學習?同樣,國軍在1950-1961年代,當時面對中共血洗台彎的恫嚇,及國際間對在風雨飄搖中的我國,心存觀望與漠視,對所處的環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國府遷台後,陸軍從1950-1961年間,組織體系歷經幾個重要階段的變革,各階段的組織演變與發展過程,均因應不同時空環境作關鍵性變遷,而進行必要的組織結構調整與改變,以符合的當時反攻復國需求與國人之期望,無論是在組織體制、單位設立、編制、人員上,有著非常大的變化。

建軍政策與建軍思想,一直是國防部重要的施政目標與方向,亦是國軍提升戰力的重要指標。

其功能與效率往往相互為關,國防部負責國防政策、建軍思想與在軍事上鞏固復興基地-台灣,進圖光復大陸之施政重點,對實施陸軍改組,調整機構充實戰力的提升,有其重要性與影響力。

本研究係以陸軍組織發展的理論研究組織變革,以建立構機構組織發展的運作模式,以及了解當時陸軍在執行任務與面臨的問題,並根據陸軍部隊在組織的實際運作狀況,試圖提出發展組織的方向,創造更有利於國軍建軍備戰發展環境與條件,進而整體提升陸軍整體戰力,以期達到國家所賦予的責任與目標。

  本研究首先藉由文獻分析與歷史研究,探討組織發展的相關內容,建構研究理論的基礎;其次,根據文獻分析的結果,擬定提綱,並廣泛蒐集資料與訪問軍事耆宿提供寶貴意見及實務經驗,作為陸軍在組織發展與整軍備戰的論證參考。

  綜合文獻分析與歷史研究,配合國軍檔案之研析,與訪談的研究結果,發現陸軍在1950-1961年間,由於部隊的精簡、汰除與整編、軍事院校的復校,和受美軍援後,及美、日顧問團參與陸軍整軍歷程等時期,陸軍各部隊的組織體系變革與發展,對陸軍戰力提升的幫助。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具體研究建議包括:一、全民國防,有效運用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以憲政建設為基礎、以軍事建設為核心、以經濟建設為後盾、以心理建設為動力,支持防衛作戰整備,強化全民國防力量。

二、國防軍備,國防軍備以國防自主為核心,也是一國國力的綜合表現。

是國軍建軍以來一直秉持的理念,國軍應更積極擴大與產、官、學、研各界合作,厚植國防科技工業能量於民間,朝「國防自主、全民國防、科技建軍、自製優先」的目標前進。

三、現代化國防,國防現代化不應僅僅是著重硬體-船堅砲利,更重要的是配套的軟體—從事戰鬥的軍人素質和組織文化。

國軍應以更積極的態度汲取新知、即時掌握全球軍事脈動及培養更多優秀的國防人才,才能因應未來戰爭的挑戰。

四、精兵政策,政府遷台之後,依據戰略之調整,縮減員額,精兵政策取得一定成效;我國防建軍的理念,朝向建立嚇阻而非對等的力量,要建立一個高素質、高科技的精銳武力,在「量少質精戰力強」的建軍指導下,改良現行兵制,建立一支具有強大防衛能力的武力,是精兵政策中之精髓,也是刻不容緩之事。

五、軍人精神教育,中心思想對國軍的影響是相當重要,國軍為堅定立場與使命,確立「以憲法為根基,以民意為依據」、「為何為戰─為中華民國國家生存發展而戰;為誰而戰─為中華民國百姓安全福祉而戰」的中心信念,進一步鞏固中心思想。

英文摘要 AccordingtoLiddellHart,historyistheexperienceoftheuniverseanditislongerandmorecomplexthanindividualexperience.Ifso,whydon’twelearnlessonsfromhistory?TheROCArmedForcesin1950-1961wasanexampleoflearninglessonsfromhistory.AtthatperiodoftimetheROCwasfacedwithintimidationfromtheCommunistChinaandtreatedindifferentlyby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 AftertheNatianalistgovernmentmovedtoTaiwan,in1950-1961,theROCArmyhadundergoneseveralcriticalphasesoftransformationinordertoadjusttothechangingenvironment.Inordertomeetthedemandoflaunchingacounterattack,theROCArmymadetremendouschangeinitsorganization,forcestructure,andstrength.MilitarybuilduppolicyandmindsetweredirectingtheadministrationoftheMinistryofNationalDefense.TheMinistrywasresponsiblefordefensepolicy,militarybuildupandconsolidatingTaiwanasthebaseforrecoveringlostterritory.Therefore,theMinistryhadinfluenceonthereformsandmodernizationoftheArmy.Thisstudyfocuseson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oftheArmy,inordertoestablishoperationalpatternsof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andunderstandthedifficultiestheArmyencounteredwhilefulfillingitsmissions.Inaddition,thisstudyattemptstoprovidearoadmapof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fortheArmy,inthehopeofthattheArmyimprovesitscapabilitytoaccomplishthenationalgoal. Thisthesisbeganwithliteratureanalysisandhistorystudy,inordertoexplorethecontentof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andbuildupthebasisofresearchtheory.Researchoutlinesweredrawnoutaccordingtotheresultofliteratureanalysis.Multi-resourceinformationcollectedandinterviewwithveteranswithpracticalexperiencewereusedasreferenceof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oftheArmy.ThestudyshowsthattheorganizationalchangeanddevelopmentofeachArmytroopsplaysapositiveroleinhelpingtheArmytoimproveitscapability. Basedontheabovestudyresult,thisthesiswouldproposesuggestionsasfollows:a)All-outDefense—effectiveemploymentofmanpower,materialandmoneyalloverthecountry.b)Self-containedDefense—promotingcooperationamongtheindustry,government,academy,andresearchcommunities,andbasingdefensetechnologyontheprivatesector.c)DefenseModernization—thequalityofthemilitarymenandwomenismoreimportantthanadvancedweaponsystemsinrespondingthefuturechallenges.d)StreamlinedTroops—thegoalofmilitarybuildupistobuildacredibledeterrenceforceratherthanaforceequaltoenemyinqualityandquantity.e)SpiritualEducation—clarifyingtheideaaboutwhytheyfightandwhatfortheyfight. 主題分類 教育學院 > 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社會科學 > 政治學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3),《國父全集》,第1冊,台北:編者自印連結: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3),《國父全集》,第2冊,台北:編者自印連結: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3),《國父全集》,第3冊,台北:編者自印連結: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蔣中正先生在台軍事言論集》,第1冊,台北:近代中國連結: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蔣中正先生在台軍事言論集》,第2冊,台北:近代中國連結: 呂廷和(1969),《教育研究法》,台北:台灣。

連結: 呂芳上(1984),〈先總統蔣公與黃埔軍校的創建〉,《黃埔軍校六十週年論文集,上冊》,台北:國防部史編局印,頁26-28連結: 常如玉(2004),《公營金融事業機構組織變遷之研究-以臺北銀行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連結: 張淑雅(1980),〈美國對台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年12月—1951年5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471-477連結: 鄭淑惠(1999),《國民中學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連結: Cummings,T.andHuse,E.(1989),OrganizationDevelopmentandChange.(4thed.).St.Paul:WestPublishingCo.連結: French,W.L.andBell,C.H.,Jr.(1990),OrganizationDevelopment:BehavioralScienceInterventionforOrganizationImprovement.NewJersey:Prentice-Hall,Inc.連結: Fullan,M.,Miles,M.B.andTaylor,G.(1980),“OrganizationDevelopmentinSchools:theStateoftheArt.”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50(1):pp.121-183.連結: Hammer,M.&Champy,J.(1993),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AManifestoforBusinessRevolution.N.Y.:HarperCollins.連結: Pfeffer,J.andSalancik,G.R.(1978),Theexternalcontroloforganizations:ASourcedependenceperspectives.NewYork:HarperandRow.連結: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分 三軍大學(1989),《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第8冊)-光復大陸整備時期》,台北:三軍大學印製廠 三軍大學(2000),《國軍軍事戰略要綱》,台北:國防部 于豪章(1993),《七十回顧》,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中心國際顧問(2007),<組織變革與組織發展專論>,網址:http://www.cico.com.tw/new_page_22.htm2007/04/20 中研院近史所藏(1966),《領袖思想叢書》,第7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1987),《國軍軍事史˙第3卷˙兵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中華民國國家建設叢刊編委會(1971a),《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年紀念-國家建設叢刊》,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中華民國國家建設叢刊編纂委員會(1971b),《國家建設重叢刊》,台北:正中書局 天下編輯著(1997),《大企業變身法:跨世紀組織再造》,台北:天下雜誌 孔令晟(1995),《大戰略通論-理論體系和實際作為》,台北:好聯出版社 毛思誠(1971),《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卷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王國強(1987),《中國兵工製造業發展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王景弘(2000),《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 王隆盛(1994),<歷史研究法的探討>,《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台北:台灣 甘特、施耐德著,涂永清譯(1992),《史學導論》,台北:水牛 白希南(1962),<軍事管理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石世堂(1986),<先總統蔣公用兵思想之體認與實踐>,《先總統蔣公軍事思想論文專集》,頁156-158,台北:中華戰略學會 朱浤源、張瑞德(1994),《羅友倫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朱瑞月(1993),《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一部:建校建軍與東征北伐》,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朱瑞月(1993),《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江岷欽(2003),《組織再造與組織學習之芻議》,海巡,3期,6月,頁16-23 何牧群(1986)<先總統蔣公軍事思想之研究>,《先總統蔣公軍事思想論文專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頁215-222 何應欽(1985),《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台北:國防部史編局 吳定(1984),《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天一 吳定(2001),《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台北:天一 吳昆財(2001),《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對華主張之分析(1947-1950)》,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頁153-182 吳相湘(1970),《民國百人傳-黃杰傳略》,台北:傳記文學 呂思勉(1993),《歷史研究法》,台北,五南 李元平(1992),《俞大維傳》,台中:台灣日報社 李泰之(1986),<先總統蔣公的建軍思想之體認與實踐>,《先總統蔣公軍事思想論文專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頁108-113 李啟明(2003),<政府遷台後國軍後勤體制之演進>,《近五十年中華民國軍事史學數研討會》,第3期,台北:中華軍史學會,頁1-26 車潤豐(2005),《日軍侵華與生化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林海清(2001),<情報與軍事戰略>,《國防雜誌》,第16卷,第12期,桃園:國防大學,頁15-26 林偉人(1998),《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添貴譯(2000),JayTaylor著,《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 林欽榮(2004),《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施振榮(2000),《再造的時機與流程》,台北:大塊文化 革命實踐研究院(1952),《總裁言論選輯(四)軍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韋華(1985),《戰史學》,台北:自刊 候干城(1986),<先總統蔣公政治作戰思想之體認>,《先總統蔣公軍事思想論文專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頁193-204 孫本初(1994),〈組織發展在管理教育上的地位及其外來趨勢〉,《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8輯,頁79-106。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孫本初(2005),《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孫本初、吳復新、夏學理、許道然(2003),《組織發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席德(2007),《論組織變革與組織再造》,網址:[email protected]/05/18 徐培根(1983),《中國國防思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徐瑜(1983),《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台北,時報文化 郝德元、周濂編譯(1990),《教育科學研究法》,北京:教育科學 國防大學(2001),《國軍軍事思想》,台北,聯勤北部印製廠 國防部(1951),《國防部年鑑(40年度)》,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1958),《昆陽演習紀實(下冊)》,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58),《昆陽演習紀實(上冊)》,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1965),《陳故副總統辭修先生軍事言論選集》,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1966),《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第1集,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1966),《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第2集,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1966),《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第3集,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1966),《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第4集,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1966),《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第5集,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1966),《蔣總統軍事思想大系》,第6集,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1980),《大陳轉進與砲轟黃岐》,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1987),《國民革命軍建軍史:第四部》,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2003),《立法院第五屆第四會期國防委員會會議國防部業務報告》,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2006),《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2006),《國軍化學兵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藏)(1949),《國軍部隊整編案(1-3)》,國軍檔案,檔號:570.3/6015.4。

國防部(藏)(1950),《傘兵總隊司令部工作報告(人事)》,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51),《傘兵總隊司令部工作報告(人事)》,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54),《陸軍軍團司令部沿革史(一軍團)》,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5 國防部(藏)(1954),《陸軍通信兵學校沿革史(一)》,國軍檔案,檔號:153.42/7421.10 國防部(藏)(1955),《中美共同防衛台灣協同作戰計劃大綱》,國軍檔案,檔號:541.3/5000.2 國防部(藏)(1955),《中美協防重要文件》,國軍檔案,檔號:541.3/5000.2 國防部(藏)(1956),《陸軍步兵學校沿革史(一)》,國軍檔案,檔號:153.42/7421.4 國防部(藏)(1956),《陸軍砲兵學校沿革史(一)》,國軍檔案,檔號:153.42/7421.6 國防部(藏)(1957),《昆陽演習總講評聯合指揮部報告書》,國軍檔案,檔號:C38000/8544。

國防部(藏)(1957),《陸軍沿革史史稿(卷二)》,國軍檔案,檔號:153.41/7421.2 國防部(藏)(1957),《陸軍總司令彭上將對昆陽演習之講評》,國軍檔案,檔號:C38000/8475。

國防部(藏)(1958),《陸軍工兵學校沿革史(四)》,國軍檔案,檔號:153.42/7421.7 國防部(藏)(1958),《陸軍沿革史(一軍)》,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1 國防部(藏)(1958),《陸軍沿革史(九軍)》,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1 國防部(藏)(1958),《陸軍沿革史(八軍)》,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1 國防部(藏)(1958),《陸軍沿革史(三軍)》,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1 國防部(藏)(1959),《陸軍裝甲兵學校沿革史(二)》,國軍檔案,檔號:153.42/7421.9 國防部(藏)(1960),《陸軍軍師整編案(三)》,國軍檔案,檔號583.2/7421.2 國防部(藏)(1960),《陸軍軍團司令部沿革史(軍團)》,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5 國防部(藏)(1960),《陸軍預備師沿革史(預六師)》,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0),《傘兵師沿革史(一)》,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1),《第1、3、6、7、8、9軍前瞻計畫整編案(1-3)》,國軍檔案,檔號:583.2/1。

國防部(藏)(1961),《陸軍反共救國軍沿革史》,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17 國防部(藏)(1961),《陸軍沿革史(十軍)》,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2 國防部(藏)(1961),《陸軍軍團司令部沿革史(一軍團)》,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5 國防部(藏)(1961),《陸軍軍團司令部沿革史(二軍團)》,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5 國防部(藏)(1961),《陸軍預備師沿革史(預七師)》,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1),《陸軍預備師沿革史(預九師)》,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1),《陸軍預備師沿革史(預八師)》,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2),《陸軍士官學校沿革史(二士校)》,國軍檔案,檔號:153.42/7421.23 國防部(藏)(1963),《陸軍士官學校沿革史(一士校)》,國軍檔案,檔號:153.42/7421.23 國防部(藏)(1963),《陸軍運輸學校沿革史(一)》,國軍檔案,檔號:153.42/7421.8 國防部(藏)(1963),《陸軍預備師沿革史(預二師)》,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3),《陸軍預備師沿革史(預五師)》,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3),《陸軍預備師沿革史(預四師)》,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4),《陸軍預備師沿革史(預一師)》,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5),《陸軍預備師沿革史(預三師)》,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3 國防部(藏)(1968),《陸軍化學兵學校沿革史(一)》,國軍檔案,檔號:153.42/7421.28 國防部(藏)(1969),《陸軍沿革史(二軍)》,國軍檔案,檔號:153.43/7421.8 國防部(藏)(1979),《精簡案(陸精及崑崙)(1-9)》,國軍檔案,檔號:1930.2/9592。

國防部史政局(1964),《金門砲戰史(上)》,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0),《大陳轉進與砲擊黃歧》,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美軍在華工作紀實?顧問團之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抗戰戰史,第100冊》,台北:國防部史編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5),《中美軍事合作抗日紀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6),《先總統蔣公軍事上的豐功偉業》,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6),《黃埔軍官學校校史簡編》,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上)》,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軍史》,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5軍軍史》,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國軍工兵發展史略》,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青年軍官兵訪問記錄》,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國民革命軍陸軍第5軍軍史》,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室(1982),《國軍軍事思想精簡本》,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1965),《原子戰中陸軍之指揮原則》,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66),《領袖軍事思想》,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76)《蔣介石政治思想》,台北:國防部印製廠 國家圖書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ncl1.htm。

張力(2001),《海軍艦隊發展史(一)》,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張中勇(1993),《各國安全制度》,台北:三鋒出版社 張中勇(1994),《情報基本概念之探討》,《警政學報》,第24期,頁236-244 張玉法(2001),《中國現代史》,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玉法、陳存恭(1991),《劉安祺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金鑑(1985),《管理學新論》:臺北:五南。

張晴光(1985),《血戰餘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敬禧(1986),<先總統蔣公後勤思想之體認>,《先總統蔣公軍事思想論文專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頁166-171 張瑞德(1993),《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福聲(1991),《管理學》,台北:台灣西書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五南。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濟民(1986),<先總統蔣公後勤思想之體認>,《先總統蔣公軍事思想論文專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頁172-177 莊榮輝(1990),《美國學者對中美關係發展(1949-1958)的看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143 郭廷以(1987),《近代西洋文化之輸入及其認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存恭(2007),《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式平(1993),《戰略藝術》,台北:中華戰略學會 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馬須、史托克著(Marsh,DavidandStoker,Gerry)(1946),《政治學方法論》,(TheoryandMethodsinPoliticalScience),臺北:韋伯。

陳鴻獻(2004),《孫中山之國防思想與我國現代建軍》,台北:未出版 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1976),《陸軍反共救國軍隊史》,桃園: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編印 陸軍官校(1980),《總統蔣公與陸軍軍官學校》,桃園:陸軍總司令部 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1959),《陸軍第二軍團歷史》,高雄: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 陸軍總司令部(1981),《美軍在華工作紀實(陸軍顧問組)》,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56),《陸軍年鑑(45年度)》,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57),《陸軍年鑑(46年度)》,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58),《陸軍年鑑(47年度)》,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58),《陸軍沿革史史稿(一)》,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58),《陸軍沿革史史稿(二)》,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58),《陸軍沿革史史稿(三)》,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58),《陸軍沿革史史稿(四)》,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60),《陸軍年鑑(49年度)》,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61),《陸軍年鑑(50年度)》,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83),《陸軍在台建軍史(一)》,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83),《陸軍在台建軍史(二)》,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83),《陸軍在台建軍史(三)》,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83),《陸軍在台建軍史(四)》,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86),《陸軍總司令部沿革史》,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87),《陸軍沿革史》,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1991),《陸軍作戰要綱-陸軍聯合兵種指揮釋要》,桃園:陸軍總部 陸軍總部史政處(1958),《陸軍沿革史史稿(卷一)》,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軍總部史政處(1958),《陸軍沿革史史稿(卷二)》,桃園:陸軍印製廠 陸靜澄(1996),<東山島作戰>,《軍事史評論》,第3期,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103-119 陶滌亞(1985),《國父與領袖的戰略思想》,台北:黎明文化 彭大年、孫建中(2005),<邢祖援將軍訪問記錄>,《封存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頁39-72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 鈕先鐘(1997),《歷史與戰略-中西軍事史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仁宇(1991),《地北天南敘古今》,台北:時報文化 黃杰(1981),<黃杰自述>,《傳記文學》,第226期,台北傳記文學,頁75-111 黃城(2004),《孫中山思想與國家發展的整合研究》,台北,鐘郡出版社 黃城,(1996)《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台北:嵩山出版社 黃慶秋編(1970),《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工作紀要》,台北:國防部史政局 楊仁壽、許碧芬、俞慧芸譯,GarethR.Jones著,《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台北:台彎培生教育 萬德群(1985),《古今名將戰爭哲學述評》,台北,三軍大學印製廠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法》,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葉邦宗(2002),《蔣介石秘史》,台北:四方 廖春文(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組織發展策略〉,《國民教育研究集刊》,第4期,頁81-102。

漆高儒(1997),《蔣經國評傳-我是台灣人》,台北:正中 網址:http://www.cico.com.tw/new_page_22.htm 維基百科(2007),《自由的百科全書》,2007/04/25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 趙干城、鮑世奮(1990),《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趙伏雲譯(1971),《組織行為管理-運用人力資源》,台北:國防部編譯局 劉鳳翰(2002),《戰前的陸軍整編-附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東北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劉馥著,梅寅生譯(1992),《中國現代化軍事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潘文章(1984),《組織發展:理論.方法.實務》,臺北:三民。

蔣緯國(1979),《總統蔣公軍事思想廣播講座專集》,台北:教育部訓委會 蔣緯國(1982),《實踐三十年史要,上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蔣緯國(1997)《歷史見證人的實錄-蔣中正先生傳,第一冊》,台北:青年日報社 蔣緯國(1997)《歷史見證人的實錄-蔣中正先生傳,第二冊》,台北:青年日報社 蔣緯國(1997)《歷史見證人的實錄-蔣中正先生傳,第三冊》,台北:青年日報社 鄭崇趁(2005),《從學校組織再造的需求探討教訓輔三合一方案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功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8卷第二期,頁75?100 鄭義(2005),《中共建國以來十大戰爭內幕》,香港: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 鄧禮峰(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北京: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 黎明文化(1985),《昭昭日月心》,台北:黎明文化 黎明文化(1986),《曾胡治兵語錄註釋》,台北:海王 樵瑟譯、WarrenBennis&MichaelMische著(1998),《大趨勢-21世紀的組織與重建》,台北:海鴿文化 盧盛忠、余凱成、徐昶、錢冰鴻等(1997),《組織行為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戴仲玉(1975):<總裁政治思想的體認與實踐>國父實業計畫研究學會《蔣總統思想研究》,台北:黎明文化公司,頁151 戴禮瀛(1986),<先總統蔣公後勤思想之體認與實踐>,《先總統蔣公軍事思想論文專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頁178-183 謝安田(1986),《企業管理》,臺北:五南。

謝齊家、詹斌(1977),《中國革命建國史》,台北:華欣文化 魏名彥(2003),《國民小學行政組織發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汝霖(1975)<蔣總統軍事思想之研究>,《蔣總統思想研究》,台北:黎明文化公司,頁481 羅家倫(1958),《國父年譜初稿》,上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蘇樂明(1976),《組織發展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庭銘(1986),<先總統蔣公的管理思想>,《先總統蔣公軍事思想論文專集》,台北:中華戰略學會,頁96-107 龔平邦(1977),《組織發展》,臺北:正中書局。

龔建國(2006),《陳廷寵上將訪問記錄》,台北:國防部 龔建國、彭大年(2005),<朱元琮將軍訪問記錄>,《封存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史編室,頁1-16 貳、外文部分 DuBrin,A.&R.Ireland(1993),Management&Organization.2ndEd.Cicinati,OH:South-Western, HerseyPaul、Blanchard(1969),Prentice-Hail,Inc,englewoodCliffs,NewJersey Huse,E.F.(1980),OrganizationDevelopmentandChange.(2nded.).St.Paul:WestPublishingCo. KumarRanjit(2000),ResearchMethodlogy:astep-by-stepguideforbeginners,台北,學富文化 Lewin,K.(1975),FieldTheoryinSocialScience.Westport,Conn.:GreenwoodPress,Inc. MacgregorKnox,WilliamsonMurray(2001),TheDynamicsofMilitaryRevolution,1300-2050,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MurrayDavies(2001),CommandingChangeWarWinningMilitaryStrategiesforOrganizationalChange,CT:Praeger S.Robbins(1990),OrganizationalTheory.3rdEd.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Wanger,J.A.ⅢandHollenbeck,J.R.(1998),OrganizationalBehavior:SecuringCompetitiveAdvantage.(3rded.).NewJersey: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