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是什麼意思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意思是:「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是什麼意思 2020-12-05偏偏說國學 剛出來社會的我們,總會意氣風發,直到被現實一拳厚實地打在臉上,才明白原來生活的成功是少之又少、難之有難。

既然這麼難,我們就得不到麼?不是這樣的。

在得不到成功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穩住自己躁動和不甘的心呢?《中庸》有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真正的君子,安於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

做好本分的事,是改善自身環境成功概率最好的方法。

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環境。

任何成功的追求、進取都是在對現狀恰如其分地適應和處置後取得的。

只有做好自己本分,才能遊刃有餘,進一步積累、創造自己的價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試想一個不能適應現狀,在現實面前手足無措的人,如何能夠超越當下獲得更多呢?所謂「素位而行」才能「行穩致遠」亦是這個道理。

《大學》有言:知其所止。

即爲安守本分,也爲安分守己。

這種安分守己是對現狀的積極適應、處置,是什麼角色,就做好什麼事。

《湯氏家訓》有言:事不避難,義不逃責。

素位而行,隨適而安。

關於什麼才叫做做好自己的本番,分享一則故事供大家自己參悟:有人問禪師,您得道之前在做什麼?禪師說:砍柴、吃飯、睡覺。

又問:那得道之後呢?禪師說:砍柴、吃飯、睡覺。

問:那麼之前和之後有什麼區別呢?禪師說:得道前,砍柴時想著吃飯,吃飯時想著睡覺,睡覺時想著砍柴;得道後,砍柴就砍柴,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

這裡的砍柴、吃飯、睡覺對我們來說並非是原意,而是一種本分。

對我們來說本分各有不同,老師本分就是教好學生、學生的本分就是學好知識、商人的本分就是良心經商。

桃李滿天下的老師始終是德高望重的老師,爲人稱讚的學生始終是滿腹經綸的老師,生意長久的商人始終是那些良心商人。

一旦做好自己的本分,成就就會源源不斷地到來,和諸位共勉。

相關焦點 不喜歡干可以走人,孔子說了「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我們不明白,這些人既然這麼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爲什麼不走人呢?你不喜歡干,感到現在的工作是一種受罪,完全可以走人不要干。

你不干,走了,自然也有人干,要知道,沒有人會逼著你去干現在的工作。

而既然幹了,與其板著臉,不斷的抱怨,還不如開心點,好好干。

孔子說過:「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虛空先生淺解: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如何解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其位」就是守自己的本分,君子的行爲,和做事情都是守自己的本分。

「不願乎其外」,不會做自己的本位,本職,本分的事情之外的想法和作爲,都不會越矩,都不會不守禮,都不會去奢望和奢求,所以叫「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原文】  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3)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險以僥倖。

王陽明心學:人生大智慧,素其位而行的祕密 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爲致良知。

凡是謀求能力所不及的事或是勉強做智慧不能認識的事,都不爲致良知。

這裡所說的「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出自《中庸·素位篇》中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素位而行,方可仰望星空 我非常喜歡《中庸》第十四章中的一段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意思是:「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

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這段話讓人想起孔子對他的愛徒顏回的讚美:「賢哉,回也! 讀蘇軾《祿有重輕》感慨《中庸》的「素位而行」 讀蘇軾《祿有重輕》感慨《中庸》的「素位而行」吳斌河神說:「你有什麼伙食補貼款我不知道,只知道你有三百甕鹹菜還沒吃完呢。

」讀著蘇軾的《祿有重輕》就想起了《中庸》中的名段: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解析;君子素位而行 ;林放向孔子問禮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孔子答說禮之根本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心。

禮儀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禮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行禮,內心符合禮的要求。

「禮」要由內及外,不能只有其表而無其內。

《論語·八佾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 解析,君子素位而行 ;林放向孔子問禮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孔子答說禮之根本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內心。

禮儀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禮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行禮,內心符合禮的要求。

「禮」要由內及外,不能只有其表而無其內。

「素位而行」才能「行穩致遠」 《中庸》有雲,「君子素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意在告誡世人安守本分、盡好本職,不做超出能力之外的舉動,方能回歸本真、擁簇自我。

反之,「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缺乏「素位而行」,人生軌跡脫離正軌,乖戾取巧、犯險牟利,必將自暴自棄、不義自斃。

凌通國學院《論語》: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凌通國學院20-045《論語》:【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用承擔那個位置上的責任。

」孔子說的意思是不要僭越。

程頤講:「不在其位,則不任其事也,若其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

」沒有承擔的責任,但還是要思考在那個位置該怎麼辦,別人問了就可以告訴他。

張居正講:這是君子自處之道,約束自己。

凡人有職位,就有責任,就要有謀有爲。

你若不在那職位,沒有承擔那責任,你就不要去議論別人該怎麼做,那是對別人的侵犯。

素位而行誠實盡責 君子應以忠厚誠實待人,不要暗藏心機;無論自己的職位高低和環境優劣,都應當正直無私,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本份。

宋朝名臣傅堯俞就是這樣一位好人好官,我們神傳文化中推崇的「素位而行,安份守己」的做人理念,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經驗 半部論語治天下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經驗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句話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又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處世經驗呢?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首先,」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要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 釋氏隨緣,吾儒素位 釋氏隨緣,吾儒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

  我們先來解釋「釋氏」跟「素位」這兩個詞,釋氏就是一種佛教詞語,而「素位」這個詞是出自於《禮記·中庸》這本書。

書里寫的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意思是說君子只要安於現狀,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分內的事情,不去過多地碰本分之外的事情。

「艮卦」象辭「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破解 二、象辭破解(上接「一、卦圖破解」)象辭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不出其位指安守本分,不僭越。

也就是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憲問》:「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說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馬上想到《艮卦》中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說明這兩句話的意義是一致的。

孟子也說:「位卑而言高,罪也。

」 至貴之位,是「素位」 來源:大陰陽論作者:譚無稽《中庸》十四章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這提出的,就是有名的「素位而行」。

關於這個「素」,不止《中庸》在說,比如老子也說「見素抱樸」。

關於這個「位」,也不止《中庸》在說,比如《周易》也說「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由此我們也可體會到「素位」二字的分量,隱隱指向的便是大本大源。

那麼到底什麼是素位而行?《中庸》接著解釋道:「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人在其位而善用其權,方能擺脫平庸和不必要的損耗 《中庸》有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清心素養,安於平常的地位,做應該做的本分事情,不羨慕本職以外的名利。

儒家思想提倡:每個人都要懂得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怡然自得。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須努力,會心不遠欲登絕頂莫辭勞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爲之矣。

君子尊道而行,半途而廢。

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誨。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

當自己的堅持只是因爲心中理想的時候,取捨就非常重要,特別是一些自己看來很重要,但是,目前根本看不到好處的事情。

在別人都要一切向錢看齊的時候,一個人的毅力和堅持,有時候會讓自己也產生懷疑,動搖。

孔子也有過這樣的動搖吧,是不是也是爲了給自己加油,而寫出這樣的話? 如何才是真君子?《中庸》說得很明白 堅守中庸,就要向聖賢學習,學聖是學習虞舜,執兩用中,「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爲舜乎!」意思是,舜可以說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吧!他喜歡向人請教問題,又善於從人們淺近平常的話語中分析其含義,不宣揚別人的惡言惡行,只表彰別人的嘉言善行,根據過與不及兩端的情況,採納中庸之道來治理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成爲舜的原因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