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

目录. 1 词源; 2 历史; 3 變体; 4 爭議 ... LGBT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性少数。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1年10月10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page}}标签。

代表LGBT社群的彩虹旗 系列條目LGBT主题       女同性戀(L)∙男同性戀(G)双性恋(B)∙跨性別(T) 性取向 同性戀 雙性戀 泛性戀 無性戀 灰色性向 酷兒 性向認同 人口統計 生物學 環境 概述 人口 歷史 年表 社群 聚落 文化和术语 社會運動 驕傲運動(骄傲游行) 俚语 象征 LGBT電影 LGBT電影列表 法律和權利 结合 婚姻 收養 撫養 兵役 日惹原則 雙性人人權 跨性別權益 各地LGBT權利 社会态度 LGBT刻板印象 异性恋本位 異性戀主義 性別平等 性別歧視 性傾向歧視條例 愛滋病污名 同性戀恐懼症 女同志恐懼症 雙性戀恐懼症 順性別主義 跨性別歧視(英语:Non-binarydiscrimination) 跨性别恐惧症 厭跨女症 LGBT迫害 跨性別迫害 性奴隸 矯正強姦 學術研究 酷兒研究 酷儿理论 多元性別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跨性別女性主義 生物因素 環境因素 宗教與同性戀 宗教与跨性别(英语:Religiousviewsontransgenderpeople) 薰衣草語言學(英语:Lavenderlinguistics) LGBT專題查论编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

目录 1词源 2历史 3變体 4爭議 5LGBT+驕傲旗幟 6注释 7参考文献 8外部链接 9参见 词源[编辑] 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词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1]。

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1][2]。

另外,也有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

LGBT現今已獲得了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多數LGBT族群和LGBT媒體的認同及採用。

[3][4]。

坊間有不少LGBT的資源中心,提供不少有關LGBT的中文文章,包括醫學、心理學、社會科學及法律的文章,是一個研究LGBT議題人士搜尋資料的地方。

然而,「LGBT」的用法並非沒有爭議[5]。

部分雙性人(intersex)認為自己也屬於LGBT族群中,因此支持使用「LGBTI」[6][7]。

也有個別族群不認為自己和LGBT所涵蓋的其他族群有所關聯[8]。

有人基於「同性戀分離主義」思想,認為男、女同性戀者應脫離其他族群成為另一個團體[8][9],理由是跨性別和變性者与同性戀人士不同[10]。

有人則認為“LGBT”這個用語太過政治正確,企圖將多元性別族群劃入灰色地帶,意味著包含主流性別族群的問題和優先權都獲得了平等的考量[10][11]。

這是本條目的朗讀版本(信息/下载) 此音频文件是根據條目“LGBT”2016年1月31日的修訂版本录制的,以臺灣漢語朗讀,不會反映對該條目的後續編輯。

(媒體幫助) 更多有聲條目 历史[编辑] 1960年代性革命之前,社会上并没有专门指代非异性恋的中立词汇。

最接近中立的词汇是1860年代出现的“第三性”,但这个词并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接受[12][13][14][15][16][17]。

第一个广泛传播的词汇是“同性恋”,但是这个词在1950和1960年代被认为有贬义,所以一度被“同性爱”代替[18],1970年代被“gay”代替[12]。

随着女同性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gay”和“lesbian”的使用变得普遍[1]。

女同性恋组织比利提斯的女儿在1970年代提出了女同性恋社群应该更注重哪个方向的争议——应该更关注于女权运动还是同性恋权益[19]。

身兼女同性恋身份的女权主义者认为男女平等应优先考量,认为性别分工和男女气质被这个群体认为是父权的象征,不参与当时在酒吧流行的性别角色游戏,也回避男同性恋沙文主义;一些女同性恋的女权主义者不愿意和男同性恋者一起工作[20]。

持本质主义观点的女同性恋认为自己生来即为同性恋,倾向于用“lesbian”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性倾向,并认为同性恋分离主义和女权主义者的愤怒观点不利于争取同性恋权益。

这种态度迅速被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认可,并一起寻求更大社群的认同[1]。

在石墙暴动后的一段时间,即1970和1980年代,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皆对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的接纳程度有所降低[21][22]。

双性恋被认为是不敢出柜或不能自我认同的同性恋,而跨性别被认为其行为偏离了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21]。

每个社群都发展出了各自的自我认同,其中包括是否接受其他性别的族群以及如何与其他性别相处的问题,然而这些争论持续至今[22]。

“LGBT”第一次于1988年在美国出现[23]。

1990年代,“LGBT”作为中立词汇被用来称呼这四个群体以表示尊重[22]。

尽管LGBT群体内部对不同群体的接纳程度不一且有不少争论,但“LGBT”一词的使用还是被认为是包容的积极象征[22][24]。

尽管“LGBT”一词没能体现非异性恋中的所有小群体,但这些未能体现的群体通常也被认为是“LGBT”所涵盖的一部分[2][22]。

总的来说,“LGBT”一词一直尽量把被边缘化的群体包含到该词的意义里[22][24]。

變体[编辑] 2007年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骄傲游行,旗帜上印有LGBT字样 “LGBT”有许多变体用法,有些只是改變其字母排列順序。

“LGBT”和“GLBT”是最常用的两种[22]。

有些人會使用「LGBT+」來表示LGBT和相關社群[25]。

在不包含跨性別者時,它就變成“LGB”[22][26]。

它也可能加入兩個“Q”来代表酷兒與疑性恋,變成“LGBTQ”或“LGBTQQ”[8][27][28];加入一個“I”來代表雙性人,變成“LGBTI”;加入另一個“T”來代表變性人或異裝癖,變成“LGBTT”;加入一個“A”來代表無性戀(asexual)或支持同性戀的異性戀盟友(straightallies)[註1],變成“LGBTA”[29]。

如果以上全部都包含進去的話,就變成“LGBTTIQQA”,不過這種用法極為少見。

进入2010年代後,「LGBTQIA」因作为更广泛,更有包容性的缩写词而开始流行起来[30]。

臺灣則有“LGBTSQQ”的用法[31],其中的“S”指的是「直同志(Tonzhi-FriendlyStraight)」。

此外還有表示「不確定」的「U」;雙靈的「TS」和「2」;多角戀的「P」;好奇的「C」;和代表其他的「O」[32][33][34][35][36][22][37]。

在印度,「LGBTIH」被用於包含第三性別身份的海吉拉及相關亞文化,「H」代表受艾滋病毒影響的人[38][39]。

泛性恋和酷儿经常被归类在双性恋之下;变性人和双性人被部分人归类在跨性别之下,但这种归类遭到变性人和双性人的反对。

各种变体的字母顺序并不统一,除了上文提到的以“LGBT”或“GLBT”两种,也有其它以任意顺序排列的情况,但不如前两种常见[22]。

LGBT一词的各种变体并没有任何政治意味,但是反应了使用者对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偏好[40]。

非裔美国人同性恋社群为了与白人主导的同性恋社群区分,倾向保用“同性之爱”(Samegenderloving)[41]。

医学界倾向于使用“MSM”(Menwhohavesexwithmen)来形容一个人的同性倾向。

在2000年代,“性与性别认同少数群体”(Minoritysexualandgenderidentities)被引入以形容以上所有的群体[42][43]。

其它的首字母缩略字,如“QUILTBAG”、“LGBTetc”、“LGBTQetc”等曾被提出但没有得到广泛使用[44][45][46]。

爭議[编辑] 一些LGBT家庭并不希望学者将他们当作非异性恋研究。

图为2007年骄傲游行上的同性恋家庭。

“LGBT”或“GLBT”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5]。

一些人认为跨性别及双性人和同性恋及双性恋并不同,因此前者不应该和后者放在一起[10]。

这种观点认为跨性别的焦点在于性别认同而与性倾向无关,而LGB群体的焦点在于性倾向或者被何种性别吸引[22][22]。

这种区别带来的显著影响是LGB群体与跨性别的政治诉求不同。

LGB运动通常在于争取同性婚姻的权益以及人权,而跨性别的政治诉求不在于此[22]。

同样,双性人希望加入LGBT群体而合称为“LGBTI”,但是部分人认为双性人与LGBT群体不同而希望将他们排除在外[6][7]。

与前面提到的问题相反的是,LGBT社群里存在同性恋分离主义[8][9]。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应该与LGBTQ群体分开成立自己的社群。

尽管并没有明显的个人或组织推动相关的提议,但这种呼声一直都存在于LGBT社群中[9][47][48]。

有时候男女同性恋会否认任何非单性恋的存在,也拒绝承认非单性恋的平等权利[48]。

这可能会导致公开的双性恋恐惧症和跨性别恐惧症[9][48]。

许多人寻求更合适的词汇来代替现有的“LGBT”,比如“酷儿”和“彩虹”,但是这些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48][49]。

“酷儿”有太多的负面联想,尤其让年长的人想起LGBT群体受到迫害的时期[48][49]。

许多年轻人也明白“酷儿”比“LGBT”拥有更多的政治含义[49][11]。

而“彩虹”则容易让人想起嬉皮士和新纪元运动。

“LGBT社群”或“LGB社群”无所不包的含义不受部分男女同性恋者的欢迎,一些人并不接受争取LGBT权益总与骄傲游行联系在一起[8][50][51][50][51]。

也有人认为将所有的非异性恋归在一起会强化同性恋和双性恋与其他人不同的刻板印象[8][50]。

和主流同性恋活动人士相比,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少[50][51]。

由于异性恋缺乏对LGBT群体内部的了解,人们通常认为所有的LGBT人士都支持LGBT权益和提升性别和性倾向少数群体在社会中的可见度。

LGBT+驕傲旗幟[编辑] 参见:LGBT符號 彩虹旗 雙性戀驕傲旗幟 泛性戀驕傲旗幟 無性戀驕傲旗幟 跨性別驕傲旗幟 性別酷兒驕傲旗幟 雙性人驕傲旗幟 唇膏女同志驕傲旗幟 國際熊族旗幟 皮革自豪之旗 流動性別驕傲旗幟 以色列跨性別和性別酷兒 南非彩虹旗 注释[编辑] ^異性戀盟友(straightallies)又縮寫成「SA」 参考文献[编辑] ^1.01.11.21.3Swain,KeithW.GayPrideNeedsNewDirection.DenverPost.2007-06-21[2008-07-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7).  ^2.02.1Shankle,MichaelD.TheHandbookofLesbian,Gay,Bisexual,andTransgenderPublicHealth:APractitioner'sGuideToService.HaworthPress.2006[2008-07-05].ISBN 978-1-56023-496-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Centerlink.2008CommunityCenterSurveyReport(PDF).LGBTMovementAdvancementProject.[2008-08-29].(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0-03-23).  ^NationalLesbian&GayJournalistsAssociation:StylebookSupplementonLGBTTerminolog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LGJA2008. ^5.05.1Finnegan,DanaG.;EmilyB.McNally.CounselingLesbian,Gay,Bisexual,andTransgenderSubstanceAbusers:DualIdentities.HaworthPress.2002[2008-07-05].ISBN 978-1-56023-925-3,请检查|isbn=值(帮助).(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9).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帮助) ^6.06.1Aragon,AngelaPattatuchi.ChallengingLesbianNorms:Intersex,Transgender,Intersectional,andQueerPerspectives.HaworthPress.2006[2008-07-05].ISBN 978-1-56023-645-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7.07.1Makadon,HarveyJ.;KennethH.Mayer,JenniferPotter,HilaryGoldhammer.TheFenwayGuidetoLesbian,Gay,Bisexual,andTransgenderHealth.ACPPress.2008[2008-07-05].ISBN 1-930513-95-X.(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8.08.18.28.38.48.5Bloodsworth-Lugo,MaryK.In-BetweenBodies:SexualDifference,Race,andSexuality.SUNYPress.2007[2008-07-05].ISBN 978-0-7914-722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9.09.19.29.3Mohr,RichardD.Gays/Justice:AStudyofEthics,Society,andLaw.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88[2008-07-05].ISBN 978-0-231-06735-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10.010.110.2Wilcox,MelissaM.ComingOutinChristianity:Religion,Identity,andCommunity.IndianaUniversityPress.2003[2008-07-05].ISBN 0-253-21619-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11.011.1Halpin,Mikki.It'sYourWorld--IfYouDon'tLikeIt,ChangeIt:ActivismforTeenagers.SimonandSchuster.2004[2008-07-05].ISBN 0-689-87448-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12.012.1Ross,E.Wayne.TheSocialStudiesCurriculum:Purposes,Problems,andPossibilities.SUNYPress.2006[2008-07-05].ISBN 978-0-7914-6909-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Kennedy,HubertC.(1980)The"thirdsex"theoryofKarlHeinrichUlrichs,JournalofHomosexuality.1980–1981Fall–Winter;6(1–2):pp.103–1 ^Hirschfeld,Magnus,1904.BerlinsDrittesGeschlecht("Berlin'sThirdSex") ^Ellis,HavelockandSymonds,J.A.,1897.SexualInversion. ^Carpenter,Edward,1908.TheIntermediateSex:AStudyofSomeTransitionalTypesofMenandWom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uc,Aimée,1901.SindesFrauen?RomanüberdasdritteGeschlecht("AreTheseWomen?NovelabouttheThirdSex") ^Minton,Henry.DepartingfromDevianc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2[2009-01-01].ISBN 0-226-53043-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Esterberg,Kristen(September,1994)."FromAccommodationtoLiberation:ASocialMovementAnalysisofLesbiansintheHomophileMovement."GenderandSociety,8,(3)p.424–443. ^Faderman,Lillian.OddGirlsandTwilightLovers:AHistoryofLesbianLifeinTwentiethCenturyAmerica.PenguinBooks.1991:210–211.ISBN 0-14-017122-3.  ^21.021.1Leli,Ubaldo;JackDrescher.TransgenderSubjectivities:AClinician'sGuide.HaworthPress.2005[2008-07-05].ISBN 0-7890-2576-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22.0022.0122.0222.0322.0422.0522.0622.0722.0822.0922.1022.1122.12Alexander,Jonathan;KarenYescavage.BisexualityandTransgenderism:InterSEXionsofTheOthers.HaworthPress.2004[2008-07-05].ISBN 1-56023-287-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Research,policyandpractice:Annualmeet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VerlagAERA,1988. ^24.024.1Shankle,MichaelD.TheHandbookofLesbian,Gay,Bisexual,andTransgenderPublicHealth:APractitioner'sGuideToService.HaworthPress.2006[2008-07-05].ISBN 1-56023-496-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Vikhrov,Natalie.Armenia'sLGBT+communitystillwaitsforchangeoneyearafterrevolution.ThomsonReutersFoundation.2019-04-26[2019-04-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Bohan,JanisS.PsychologyandSexualOrientation:ComingtoTerms.Routledge.1996[2008-07-05].ISBN 0-415-91514-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Alder,Christine;AnneWorrall.Girls'Violence:MythsandRealities.SUNYPress.2004[2008-07-05].ISBN 0-7914-611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Cherland,MeredithRogers;HelenJ.Harper.AdvocacyResearchinLiteracyEducation:SeekingHigherGround.Routledge.2007[2008-07-05].ISBN 0-8058-5056-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Lesbian,Gay,Bisexual,Transgender,Queer,Intersex,AsexualResourceCenter.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2015-09-21[2017-01-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  ^后同性恋时代的“跨性别主义者”.纽约时报中文网.2013年8月26日[2013-08-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1).  ^認識多元性別(PDF),[2022-01-04],(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22-01-04)  ^Lebaron,Sarah;JessicaPecsenye,BecerraRoland,JonSkindzier.OberlinCollege:Oberlin,Ohio.CollegeProwler,Inc.2005[2008-07-05].ISBN 978-1-59658-09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Chen,EdithWen-Chu;GlennOmatsu.TeachingaboutAsianPacificAmericans:EffectiveActivities,Strategies,andAssignmentsforClassroomsandCommunities(CriticalPerspectivesonAsianPacificAmericans).Rowman&Littlefield.2006[2008-07-05].ISBN 0-7425-5338-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Babb,FlorenceE.AfterRevolution:MappingGenderandCulturalPoliticsinNeoliberalNicaragua.UniversityofTexasPress.2001[2008-07-05].ISBN 0-292-7090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Padilla,YolandaC.GayandLesbianRightsOrganizing:Community-basedStrategies.HaworthPress.2003[2008-07-05].ISBN 1-56023-275-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Swigonski,MaryE.;RobinS.Mama,KellyWard,MatthewShepard.FromHateCrimestoHumanRights:ATributetoMatthewShepard.HaworthPress.2001[2008-07-05].ISBN 1-56023-257-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O'Rourke,P.J.PeaceKills:America'sFunNewImperialism.GrovePress.2001[2021-07-04].ISBN 978-0-8021-4198-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Gurjar,Kaumudi.Maidenstageactbycity'sLGBTfacegetscensor'schop.punemirror.in.PuneMirror.[2014-12-2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8).  ^McCusker,Ros.GayLeeds —YourcomprehensiveguidetoallthingsgayinLeeds.gayleeds.com.[2014-12-2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  ^Brown,Catrina;TodAugusta-Scott.NarrativeTherapy:MakingMeaning,MakingLives.SagePublicationsInc.2006[2008-07-05].ISBN 978-1-4129-0988-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Rimmerman,CraigA.;KennethD.Wald,ClydeWilcox.ThePoliticsofGayRights.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6[2008-07-05].ISBN 1-4129-0988-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Young,RM&Meyer,IH(2005)TheTroublewith"MSM"and"WSW":ErasureoftheSexual-MinorityPersoninPublicHealthDiscourse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althJuly2005Vol.95No.7. ^Glick,MMuzyka,BCSalkin,LMLurie,D(1994)Necrotizingulcerativeperiodontitis:amarkerforimmunedeteriorationandapredictorforthediagnosisofAIDSJournalofPeriodontology199465p.393–397. ^TomClaes|LGBTQ-etcStudies.Philosophy.ugent.be.[2011-10-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2).  ^PopularLgbtEtcBooks.Goodreads.com.[2011-10-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1).  ^QueerBasics« HUHC:TheConversation.Huhc.wordpress.com.2011-03-23[2011-10-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2).  ^Blasius,Mark.GayandLesbianPolitics:SexualityandtheEmergenceofaNewEthic.TempleUniversityPress.1994[2008-07-05].ISBN 1-56639-173-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48.048.148.248.348.4Blasius,Mark.SexualIdentities,QueerPolitics:Lesbian,Gay,BisexualandTransgenderPolitics.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1[2008-07-05].ISBN 0-691-05867-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49.049.149.2Armstrong,ElizabethA.ForgingGayIdentities:OrganizingSexualityinSanFrancisco,1950–1994.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2[2008-07-05].ISBN 0-226-02694-9.(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50.050.150.250.3Sycamore,MattBernstein.That'sRevolting!:QueerStrategiesforResistingAssimilation.SoftSkullPress.2005[2008-07-05].ISBN 1-932360-56-5.(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51.051.151.2Carlsson,Chris.ThePoliticalEdge.CityLightsBooks.2005[2008-07-05].ISBN 1-931404-05-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9).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LGBT 查看维基词典中的词条「en:LGBT」或「QUILTBAG」。

维基语录上的LGBT语录 OpenDirectoryProject:同性恋与双性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目录 OpenDirectoryProject:跨性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目录 GLBTQGLBT和酷兒文化百科全書 美国和国际LGBT社区中心目录 美国心理学协会LGBT问题办公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校园安全联盟术语表 宗教研究所TimetoSee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编辑] 性主题 LGBT主题 跨性别主题 女性主義主题 人权主题 同性戀社群 同性戀 酷兒 MOTSS 出櫃 異性裝扮 各地LGBT權利 同志神學 酷儿理论 LGBT政府首脑列表 LGBT符号 查论编LGBT双性恋 ·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 ·跨性別  學術領域 論述 LGBT教育(英语:LGBTtopicsineducation) 性别研究 薰衣草语言学(英语:Lavenderlinguistics)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LGBT文學 LGBT/酷儿研究 酷儿理论 跨性別女性主義   社群 文化 文化 「同志」稱謂 俚语 口号(英语:LGBTslogans) 象征 彩虹旗 经济 观光 体育(英语:Homosexualityinsports) 文學 男同志 女同志 BL 影剧 刊物 音乐(英语:LGBTmusic) 國歌 偶像 泰迪熊奖 酒吧 相公堂子 社区 同志友好(英语:Gayfriendly) 女同志烏托邦 雙性戀社群(英语:Bisexualcommunity) 同性結合 同妻 出櫃 卖基情 异装国王 异装皇后 厕板洞 節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 同性戀自豪日 雙性戀自豪日 國際跨性別紀念日 國際陰陽人團結日 跨性別追悼日 美国国家出柜日 國際跨性別現身日 活動 驕傲遊行 组织(英语:ListofLGBT-relatedorganizations) 宗教团体(英语:LGBT-affirmingreligiousgroups) 牛仔竞技(英语:InternationalGayRodeoAssociation) 同性戀親友會(PFLAG)*社区中心(英语:LGBTcommunitycentre) 分類:LGBT文化  性別認同 性向认同 性別認同 男性 雄性 女性 雌性 雙性性格 精神双性人 Boi(女同性恋俚语)(英语:Boi(sexualslang)) 順性別 性別酷兒 精神泛性人 跨性別 Womyn(英语:Womyn) 變性 第三性/第三性别 Akava'ine 宦官 Fa'afafine Fakaleiti Femminiello 男雌 女雄 海吉拉 泰國變性女性 Khanith Mahu Mukhannathun Muxe Bissu 雙靈 性向认同性取向 异性恋 同性戀 双性恋 無性戀 男性向 女性向 脫離同性戀 脫離去同性戀運動(英语:Ex-ex-gay) 泛性戀 多邊戀 Banjee 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 Neutrois 酷兒 Samegenderloving 非異性戀 物戀 疑性恋 Bi-curious Heteroflexible 相关 性少數 性别角色 人类女性性行为(英语:Humanfemalesexuality) 人类男性性行为(英语:Humanmalesexuality) 酷儿文化 雙性人 雌雄間性  历史LGBT歷史 雙性戀歷史(英语:Historyofbisexuality) 同性戀歷史(英语:Historyofhomosexuality) 女同性戀歷史(英语:Historyoflesbianism) LGBT历史年表 社会运动 基督教與同性戀歷史(英语:HistoryofChristianityandhomosexuality) 同性結合歷史(英语:Historyofsame-sexunions) 少年愛 古希臘少年愛 分类:LGBT歷史 前现代时期 Adelphopoiesis 古希臘同性戀 古羅馬同性戀 古埃及同性恋(英语:HomosexualityinancientEgypt) 古秘鲁同性恋(英语:HomosexualityinancientPeru) 中世纪欧洲同性恋(英语:HomosexualityinmedievalEurope) 16至19世纪 Mollies Urnings 20世纪 同志解放運動(英语:GayLiberation) 纳粹德国对同性恋的迫害及屠杀 性倒错 Seaqueens 石牆暴動前的美國LGBT事件列表 石牆暴動 FestivalofLightaction 1979年三藩市騷亂 酷儿理论 21世纪 同性婚姻   权利 法律議題 各地LGBT權利 非洲 美洲 亚洲 歐洲 大洋洲 LGBT权利议题 收養 兵役 民事结合与注册伴侣 同性婚姻 状态(英语:Statusofsame-sexmarriage) 时间表 夫夫 抚养 变性法律议题(英语:Legalaspectsoftranssexualism) 社会主义(英语:SocialismandLGBTrights) 仇恨犯罪法律 性悖軌 性悖軌法 联合国/日惹原則 法语圈国际组织(英语:LGBTrightsinLaFrancophonie) 英联邦(英语:LGBTrightsintheCommonwealthofNations) LGBT權利運動 同志解放運動(英语:GayLiberation) LGBT權利团体(英语:ListofLGBTrightsorganizations) LGBT權利活動家列表  性取向 –医学,科学和性学 生物学 出生顺序 人口统计 环境 异性恋-同性恋统一体 同性戀和心理學 金賽量表 克莱因网格 心理根源(英语:Mentalrootsofsexualorientation) 神经科学 产前激素(英语:Prenatalhormonesandsexualorientation) 改變性取向的嘗試 LGBT迴轉治療 性向认同 Timelineofsexualorientationandmedicine   社会态度(英语:Societalattitudestowardhomosexuality) 偏見 暴力 社会态度(英语:Societalattitudestowardhomosexuality) 反同性恋标语 父权规范 同性恋恐慌(英语:Gaypanicdefense) LGBT權利反對者 LGBT刻板印象 宗教與同性戀 跨性别和宗教(英语:Transgenderismandreligion) 直同志 偏見和歧視 玻璃圈 艾滋病污名化(英语:DiscriminationagainstpeoplewithHIV/AIDS) 雙性戀恐懼症 Genderism 异性恋主义 同性恋恐惧症 内化恐同症(英语:Ego-dystonicsexualorientation) 女同性恋恐惧症 非二元性别歧视(英语:Non-binarydiscrimination) Riddlescale 美国反同性恋组织列表(英语:ListoforganizationsdesignatedbytheSouthernPovertyLawCenterasanti-gayhategroups) 跨性别恐惧症 对LGBT人群的暴力迫害 矯正強姦 同性戀欺凌 英国对LGBT人群的暴力史(英语:HistoryofviolenceagainstLGBTpeopleintheUnitedKingdom) 美国对LGBT人群的暴力史(英语:HistoryofviolenceagainstLGBTpeopleintheUnitedStates) 对LGBT人群的暴力显著行为(英语:SignificantactsofviolenceagainstLGBTpeople) 跨性别欺凌(英语:Transbashing) 被非法杀害的变性人(英语:Listofunlawfullykilledtransgenderpeople) LGBT自杀人士 分类:LGBT LGBT主题 查论编性別和性向认同性別認同性别 雄性 雌性 雙性 男性 女性 中性 無性别 双性别 三性别 Boi(英语:Boi(sexualslang)) 順性別 性別酷兒 Girlfag Guydyke 性別流体 泛性别 跨性別 跨性別男性 跨性別女性 變性 Womyn(英语:Womyn) 第三性別/三種性別 第三性 Akava'ine(英语:Akava'ine) Androgynos(英语:Androgynos) Bakla(英语:Bakla(Filipinoword)) Bissu(英语:Bissu) Burnesha(英语:Burnesha) 閹人 Fa'afafine Fakaleiti(英语:Fakaleiti) Femminiello(英语:Femminiello) Galli(英语:Galli) 雌雄間性 海吉拉 泰國變性女性 變性 泰國變性人 Khanith(英语:Khanith) Köçek(英语:Köçek) Koekchuch(英语:Koekchuch) Mahu(英语:Mahu(person)) Maknyah(英语:Maknyah) Mukhannathun(英语:Mukhannathun) Muxe(英语:Muxe) Swornvirgin(英语:Swornvirgin) Takatāpui(英语:Takatāpui) 中國的變性 新加坡的變性 Transgenderinfilmandtelevision(英语:Transgenderinfilmandtelevision) 伊朗的變性 Travesti(英语:Travesti) Tumtum(英语:Tumtum(Judaism)) 雙靈 Winkte(英语:Winkte) 人妖 女雄 男雌 性向认同性取向 异性恋 同性戀(男同性戀 ·女同性戀) 單性戀 双性恋 無性戀 泛性戀 非異性戀 非二元 男性向 女性向 泛性戀 多性戀 半性戀 第三性別 雙靈 其他 變性戀 Banjee(英语:Banjee) Bi-curious(英语:Bi-curious) 脫離同性戀 Ex-ex-gay(英语:Ex-ex-gay) 異性戀為主 金賽量表 酷兒 疑性恋 浪漫取向 Samegenderloving(英语:Samegenderloving) 順性別 Banjee(英语:Banjee) 參見 Erotictargetlocationerror(英语:Erotictargetlocationerror) 男性向和女性向 性別不安 性别角色 性别社会学 男男性行為 人群 攻受 女女性行为 人群 頂底 酷儿文化 異性裝扮 偽娘 性別定型 性别研究 LGBT主题 性主题 性別研究 规范控制 AAT:300400510 GND:7705503-2 NDL:00120805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LGBT&oldid=70837788” 分类:​LGBTLGBT用語字首縮寫新詞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隐藏分类:​含有过时参数的引用的页面含有ISBN错误的引用的页面自2021年10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有声条目嵌入hAudio微格式的條目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新闻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àidhligGalegoગુજરાતી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한국어KurdîKernowekLatinaLëtzebuergeschLombard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BahasaMelayuЭрзянь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ଓଡ଼ିଆਪੰਜਾਬੀNorfuk/Pitkern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ard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Ślůnski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