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理學|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正向心理學| 誠品線上. Positive Psychology. 作者, 史蒂夫.鮑姆嘉納/ 瑪麗.克羅瑟斯.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心理勵志 心理學理論 正向心理學 PositivePsychology 作者 史蒂夫.鮑姆嘉納/瑪麗.克羅瑟斯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學是心理學界最受矚目的新興發展。

本書適合大學正向心理學導論與研究法教科書。

希望讀者學習這套課程之後,能夠認識正向心理學發展以來的諸多重要理論 相關類別 正向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 心理學課程 心理學書籍 健康心理學 學習課程 學習心理學 健康課程 正向課程 心理勵志書籍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正向心理學是心理學界最受矚目的新興發展。

本書適合大學正向心理學導論與研究法教科書。

希望讀者學習這套課程之後,能夠認識正向心理學發展以來的諸多重要理論、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並且能夠活用正向心理學的知識,融入日常生活,有效活出健康、快樂、成功而且有意義的生活。

一般正向心理學書籍普遍採用的編纂研究論文模式,缺點是讀者友善程度偏低,各篇論文內容比較艱澀、主題與寫法紛歧不連貫、與學生日常生活缺乏有機連結。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改以適合大學生閱讀理解的方式,介紹正向心理學的定義、歷史(包括與發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人本心理學等的關聯)等。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SteveR.Baumgardner(史蒂夫‧鮑姆嘉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歐克萊爾(EauClaire)校區,心理學系教授(2007年退休),講授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正向心理學、心理學史、心理學與社會議題、態度測量與改變。

主要研究領域大學畢業生的生涯發展與工作經驗、研究評量、學生諮商。

MarieK.Crothers(瑪麗‧克羅瑟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歐克萊爾校區,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領域副教授,講授心理學導論、諮商理論、變態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心理病理學。

研究興趣:正向心理學、末期病患心理學、應用臨床實務研究。

李政賢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哲學組博士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認知科學碩士專長:教育哲學創意哲學理論教育美學教育詩學教育藝術理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第一章什麼是正向心理學?第二章快樂幸福的意義與測量第三章正向情緒與福樂安適第四章生命反彈復甦力第五章快樂幸福與人生的客觀狀態第六章金錢、快樂幸福與文化第七章個人目標──開啟福樂安適的門窗第八章自我規範與自我控制第九章正向心理特質第十章人類美德:品格‧智慧‧宗教第十一章親近關係與福樂安適第十二章零度以上的人生 商品規格 書名/ 正向心理學 作者/ 史蒂夫.鮑姆嘉納瑪麗.克羅瑟斯 簡介/ 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學是心理學界最受矚目的新興發展。

本書適合大學正向心理學導論與研究法教科書。

希望讀者學習這套課程之後,能夠認識正向心理學發展以來的諸多重要理論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571164380 ISBN10/ 9571164380 EAN/ 9789571164380 誠品26碼/ 2680640514006 裝訂/ 平裝 頁數/ 544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20K 試閱文字 內文:第一章 什麼是正向心理學?1.1 傳統心理學學生時代,教授語重心長提醒我們,想要在心理學界闖出名號,最穩當的捷徑就是盡量發表揭發人性陰暗面的研究,而且越是駭人聽聞,那麼功成名就的機會也就越大。

教授這番論調,諷刺意味不小,不過倒也不是純心要挖苦那些為了沽名酌譽而不擇手段的不肖同行,真正用意無非是要突顯一般人對於人性黑暗面無以復加的迷戀。

例子不勝楣舉,隨便順手拈來,就可以舉出一大堆耳熟能詳的例子。

比方說,修過普通心理學的大學生幾乎都不會錯過大名鼎鼎的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Milgram,1974),以及他那惡名昭彰的服從權威實驗。

米爾格蘭的服從權威實驗在身穿實驗室白袍的工作人員指示之下,參與實驗者必須依照指示,對於簡單學習任務作答出錯的中年男子,施以電擊處分。

在實驗過程中,中年男子每出錯一次,懲罰的電擊強度就必須逐次升高,在這過程當中,該名中年男子會發出各種表達抗議的反應,包括:拒絕繼續參加實驗、淒慘的抗議嘶吼、要求立刻放他出去、抱怨心臟不舒服。

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實驗參與者對於該名男子受到電擊處分的遭遇,感到頗為困擾不安。

雖然如此,實驗結果發現,還是有66%的參與者從頭到尾完全服從實驗者的指令,持續施以電擊處分,直到最高的強度,也就450伏特。

在電擊控制台上,參與者可以清楚看到警告標語,上頭寫著「450伏特──致命危險!」所以,人性到底有多惡劣呢?根據米爾格蘭的經典研究,只要具有合法地位的權威人士略施壓力,就有可能讓普通人違背個人判斷力與道德價值,做出麻木不仁的行為。

這樣看來,光靠人性顯然是無法確保人類社會得以免於各種殘酷暴行的危害。

也許有人會質疑,米爾格蘭實驗揭發的那種盲目服從權威的情形,很可能只是實驗室裡的產物,不見得能夠反映真實的人生。

但是,在現實人生當中,各種盲目服從權威的殘暴事件卻是屢見不鮮。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艾希曼(AdolphEichman)在納粹死亡集中營擔任要職,幹盡各種傷天害理的暴行。

接受審判期間,艾希曼一再辯稱,自己的所有行事都只是遵守命令、盡忠職守。

對於這種駭人聽聞的心態,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Arendt)給了一個傳神至極的說法:「邪惡罪行平常心」(thebanalityofevil)(Arendt,1963)。

漢娜‧鄂蘭提出「邪惡罪行平常心」這個概念,就是要突顯,一般人都認為,像納粹死亡集中營那樣天理不容的邪惡暴行,必然是出自某些異於常人的異端惡魔(例如:包藏禍心的狂熱分子,或是反社會人格的病態冷血惡魔);但是,相對於此,鄂蘭卻發現,人們往往忽略了,那些正常如你我的平凡人物,也有可能犯下同樣喪心病狂的邪惡罪行,而且不止於此,他們在從事該等天理不容的惡行之餘,卻又完全抱持著稀鬆平常的心態(亦即平常心),把它當成日常例行事務來完成。

就像米爾格蘭實驗參與者一樣,純粹只是抱持平常心,遵守實驗者下達的命令,完成實驗參與者的本分職責。

正向心理學家不免要提出質疑,為什麼心理學界沒有等量齊觀的正向心理研究,來探討人性的光明面?這當然不是因為人類世界不存在善良的人性。

比方說,二次大戰期間,有人甘冒殺身之禍,暗中協助猶太人逃離納粹的迫害;鐵達尼號的神職人員,捨身成仁,犧牲自己的逃生機會,成全其他的乘客;還有911恐怖攻擊事件當中,奮不顧身,拼命救人的消防隊員、警察,以及普通民眾。

正向心理學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傳統心理學的發展有失平衡,過度聚焦負向心理,而嚴重輕忽了正向心理。

正向心理學並不是否認負向心理的存在,也沒有暗示,心理學完全只關注負向心理。

持平而論,新興的正向心理學,抱持的是比較平衡的觀點,在擁抱人性的生命力與光明面向的同時,也沒有否認人性的弱點,以及為非作歹的邪惡能力。

就個人而言,每個人的生活有歡樂,也有悲哀。

但是,傳統心理學多半著眼於不好的遭遇。

比方說,有研究調查修過普通心理學的大學生,結果顯示,他們回憶所學多半屬於人類的負向心理或行為,例如:心理疾病,以及米爾格蘭的研究(研究回顧與評論,請參閱Fineburg,2004)。

正向心理學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透過補充正向的觀點,以便扭轉如此嚴重失衡的情況。

1.1.1 傳統心理學聚焦負向心理的理由理由一:負向心理普遍被認為比較具有真實性批評心理學過度偏重負向層面的人,很容易就把罪魁禍首指向西格蒙‧佛洛依德(SigmundFreud)。

毫無疑問,佛洛依德的主張確實曾經舉足輕重,大家都或多或少相信他宣揚的信念:在人們日常謙恭有禮的面貌底層,其實隱藏著個人自私自利的動機。

比方說,你犧牲自己讀書的時間,幫忙室友完成一份難度頗高的作業。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滿正向的利他行為;但是,有人可能會辯稱,你這樣做其實只是為了滿足主宰他人的需求,以及彰顯個人的優越感。

又比方說,你之所以會去捐血,純粹是因為受到其中某位捐血義工的吸引。

你全心投入協助低薪勞工的社會運動,但是依照佛洛依德的看法,你的初衷很可能只是為了要補償童年慘痛經驗烙下的匱乏感,或罪惡感。

佛洛依德相信,人類行為主要是受到自私驅動力的驅策,必須以建設性的方式予以控制和疏導,社會與個人才能發揮有效的功能。

不過,佛洛依德倒也不是認為,自私的動機全然都是不好的。

依照他的看法,該等動機純粹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需求與衝動。

不過,在佛洛依德的盛名影響之下,確實相當程度導致心理學領域特別傾向探索人性的陰暗面。

不容否認,有些表面上看似正向的行為或特質,骨子裡可能包藏著負向的動機。

然而,正向心理學所要強調的是,情況並不總是如此悲觀。

從正向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正向的心理特質與動機,就像負向的心理特質與動機一樣,具有自足而立的真實性,可以讓人肯定人性的光明面。

除了佛洛依德的影響之外,還有來自科學立場的觀點,質疑正向心理學研究課題的合法性。

這派觀點認為,正向心理學研究的課題不外乎大眾心理學(poppsychology)的遺絮。

在傳統心理學的觀點之下,大眾心理學和坊間各種談論自助的心理書刊,充其量只是茶餘飯後的無稽之談,缺乏嚴謹的科學方法與實徵研究證據的支持。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坊間各種自助產業的蓬勃發展,恰恰突顯出一般民眾太容易聽信那些旁門左道的無稽之談,從而也更加肯定嚴謹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所以,對於抱持這種看法的心理學家而言,如果你說他或她的研究有些像是大眾心理學,那肯定會惹得對方引以為奇恥大辱。

我的一位學生對於正向心理學有如後的描述:「正向心理學就是有著科學作為基礎的大眾心理學。

」這樣的描述還滿傳神的,因為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課題確實和大眾心理學長久以來主要的關切議題,有著頗多雷同之處。

目前,正向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包括:快樂/幸福、愛、希望、寬容、創傷後正向成長,以及正向樂觀態度對於健康的益助效應。

到社區附近的書店,找到大眾心理學專區,迅速瀏覽架上陳列的書籍名稱,應該不難看出其中諸多雷同之處。

總而言之,傳統心理學之所以聚焦負向心理,就其根源乃是由於人們普遍抱持負向的觀點來看待人性的根本。

另外,還有一個理由則是質疑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課題缺乏科學基礎。

理由二:負向的事物比較重要諷刺的是,研究顯示,人們之所以會認為負向的心理與行為比較重要,而且比較容易受到負向事物的吸引,對於正向的事物,則是興趣缺缺,會有這樣的偏向,很可能是反映出一種普遍的心理傾向。

也就是說,這種偏向注重負向事物的情形,很可能是內在於人性與生俱來的一種普遍傾向。

就拿人類的行為來看好了,「壞的總是比好的來得更加強而有力」(Baumeister,Bratslavsky,Finkenauer,&Vohs,2001)。

舉研究實例而言,印象形成的研究顯示,吾人對於他人的印象,受到負向特徵與行為的影響程度,遠大於正向特徵與行為的影響,這也就是所謂的「負向特質偏見」(traitnegativitybias)(Covert&Reeder,1990;Rozin&Royzman,2001)。

另外,親密關係滿意度(或是不滿意度)的研究也顯示,相較於正向行為而言,衝突與負向行為的影響程度顯著來得比較高(Reis&Gable,2003)。

研究強烈顯示,一次負向的事情就可以抵銷許多次良善的舉動,一項壞的特質就可能摧毀一個人的好名聲。

負向事物之所有會擁有如此強大的威力,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人們似乎認定生活應該大抵是平順或OK的。

在每天的生活經驗當中,出現好事或不好不壞的頻率應該比較高,至於壞事或不好特質的頻率則比較低。

兩相比較之下,一旦發生負向的事物,自然就會比較顯著突出,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確實有研究支持這樣的看法,由於正向事情比較普遍發生,一旦有負向事情發生,就會顯得出乎意料,因此就比較會給予較多的關注(Gable&Haidt,2005)。

這種比較傾向注意「壞事」,而相對輕忽「好事」的心理傾向,也可能反映出適應的演化行為(Reis&Gable,2003)。

令人厭惡的事情或負面的行為可能代表對於吾人的某種威脅,為了個人生存起見,自然就應該給予較多的關注。

這種演化的觀點,也許可以用來解釋普拉托和約翰(Pratto&John,1991)描述的「負向社會資訊擁有吸引人們關注的強大能力」。

因此,心理學之所以特別著重於負向事物,很可能就是因為心理學家也是人,自然比較容易受到負向事物的吸引,也比較有興趣探討影響人類行為最重大的事物。

理由三:疾病模式根據塞利格曼(Seligman,2002a,2002b,2003)的看法,疾病模式(diseasemodel)在心理學領域佔有主宰的地位,影響所及,於是導致研究焦點著重於負面的病變疾痛之處理,而比較不重視正面的心理能量之建立。

疾病模式對於治療心理病變貢獻頗多。

基於此項模式,心理學建立了關於心理疾病的大量知識,同時也發展了一套有效描述人類心理病理的語彙。

不過,黎弗和辛格(Ryff&Singer,1998)則有不同的見解,他們主張,心理學不應該只是修補破碎心理的店舖。

如果目標是要倡導心理健康,以及預防心理疾病,那麼疾病模式的價值就比較有限,難以發揮積極的效用。

在疾病模式主宰之下,心理學家對於心理健康的認識,遠遠比不上對於心理疾病的認識。

總之,沒有心理疾病絕不等同於心理健康。

可惜的是,我們對於心理健康的理解實在相當貧乏;再者,也缺乏一套通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語言,可以詳實描述心理健康的諸多特徵。

心理疾病的去除,並不能確保人們就可以擁有健康、積極奮發,而且欣欣向榮的人生。

從上述事實,我們可以看出,心理學偏重負向層面的另一個因素可能就在於,以疾病模式為基礎的出發點,希望能夠藉由研究心理病變,以減輕人類的痛苦。

1.2 正向心理學馬汀‧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堪稱當代「正向心理學」之父,正式提出以「正向心理學」,來標示這個有別於傳統心理學的新領域。

1998年,時任美國心理學會會長的塞利格曼(Seligman,1998),在發表大會致詞席間,籲請心理學界致力推動研究焦點的轉向──從以往著重於研究與消除人類的負向行為,轉而嘗試研究與促進人類的正向行為。

他反問與會代表,為什麼心理學不應該研究「喜樂、勇氣」之類的議題。

塞利格曼特別舉出,長久以來心理學嚴重失衡的現象,太多的心力都專注在人性的陰暗面與弱點,以及心理病痛的排除,卻很少關注人性的良善光明面,以及心理健康的促進。

塞利格曼希望,正向心理學可以擴展心理學的範圍,不再只是侷限於疾病模式,而能夠以更積極的態度,有系統地開展人類心理健康的研究。

觀諸演講結束滿堂起立喝采的盛況,可以想見當時大家對於塞利格曼此一革新理念的熱烈支持。

新興的領域並不是憑空而降。

回顧心理學的發展史,我們可以觀察到,正向心理學關切的議題與觀點,其實已經零星出現若干代表性的論述。

舉例而言,塞利格曼和契克森米哈賴(Seligman&Csikszentmihalyi,2000)指出,早在1930年代,特爾曼(Terman,1939)針對天才兒童的研究,以及有關婚姻幸福/快樂決定因素的探索(Terman,Butterwieser,Ferguson,Johnson,&Wilson,1938),就是著眼於正向心理特徵與功能的研究先例。

主觀幸福或安適的研究雛形可以往前追溯到1920年代,後來更因蓋洛普民意調查技術相得益彰,而有了長足的進展(Diener,Lucas,&Oishi,2002)。

到了1960年代,極盛一時的人本心理學,極力主張應該矯正當時主流心理學界過度偏重人類的負向心理傾向,也給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一股強心針。

當時極富盛名的人本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Maslow)和卡爾‧羅傑斯(CarlRogers)一致相信,人性本質基本上乃是正向的。

他們堅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正向潛能,而人生最大的動力就是尋求該等潛能的充分實現。

人本心理學家相信,心理學的目標應該是研究如何幫助人們開創健康的人生。

目前,正向心理學已經是一個確立基礎的心理學領域,主要就在於累積了數量可觀的研究與理論,再者,多年努力的成果也贏得科學心理學界的尊重。

時至今日,心理學家可以名正言順探討希望、寬容、或是正向情緒對於身心健康的益處,而無須感覺好像背棄了嚴謹的科學精神,也不會因此被貶低為不入流的大眾心理學家。

正向心理學目前並沒有普遍接受的範圍定義與內涵,而是以正向的心理與行為作為樞紐,網羅諸多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研究與理論。

以下擇要簡述介紹各別領域,包括: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調查研究與主觀幸福/安適研究、社會/人格心理學、宗教心理學。

透過這些心理學既存領域的研究與理論,希望能夠幫助讀者,對於正向心理學的大致輪廓與內涵,有些概括的認識。

1.2.1 健康心理學正向心理學和健康心理學有著許多的共同點(Taylor&Sherman,2004)。

長久以來,健康心理學家一直希望證實,負向情緒可能會導致人們生病,而正向情緒則有助於身心健康。

不過,一直到最近,才開始有科學與生物的基礎研究,探索其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層面的證據。

過去數十年來,心理學界對於身體─心理關係的認識,已經有了相當長足的進展。

研究發現證實,壓力、憤怒、怨恨、焦慮、擔憂,確實對於人們的健康存有潛在的威脅(Cohen&Rodriguez,1995;Friedman&Booth-Kewley,1987;Salovey,Rothman,&Rodin,1998;Taylor,1999;Vaillant,1997,2000)。

箇中牽涉的影響徑路與作用機轉相當複雜,許多方面仍然處於初探階段。

其中涉及了大腦、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Maier,Waltkins,&Fleshner,1994)。

許多研究顯示,長期處於情緒高壓之下,會導致當事人特別容易生病(Cohen,2002;Kiecolt-Glaser&Glaser,1987;Ray,2004;Vaillant,1997)。

壓力與負向情緒之所以對於個人健康有害,箇中理由很可能是因為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受到壓抑,因此降低了人們抵抗疾病的能力。

相對於著重探索負向情緒對於健康的有害影響,正向心理學家特別感興趣的是探討正向情緒對於健康的益處。

參照最近的若干研究,我們可以從中發覺,正向情緒似乎有助於恢復或保持身體與心理的健康。

正向情緒很可能驅動生理、心理與社會等方面的資源,從而增進人們的生理安適、情緒健康、因應技巧,以及心智機能。

芙德麗克森(Fredrickson,2001)提出的正向情緒擴展與建設理論,綜合總結了正向情緒(諸如:喜悅、滿足、興致、愛意、榮耀)對於身體與心理的諸多益處。

此項理論主張,正向情緒「擁有一種共通的能力,可以擴展人們的思考─行動能量,建立持久的個人資源,包括生理與心智的資源,以及社會與心理的資源」(頁219)。

心理學家逐漸揭開情緒背後涉及的諸多生理歷程的同時,也給正向心理學提供了生理學方面的基礎。

我們似乎可以合理結論,正向情緒在生理與演化等方面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絕對不亞於負向情緒,因此當然值得投入研究。

為了要說服大家接受心理學領域應該致力於恢復平衡的研究生態,首要之務就是透過實徵研究,讓人信服正向情緒對於人們的生活確實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

1.2.2 焦點研究:正向情緒與長壽──修女研究生活當中,擁有大量的正向情緒(諸如:喜悅、歡樂、滿足等等),這樣的生活是否比較容易讓人延年益壽?這說法聽起來蠻合理的,但是對於心理學家而言,要怎麼做,才能夠妥善處理各種可能影響人們健康的複雜因素,從而得以顯示正向情緒確實發揮了某種顯著而穩定的影響效應?就這層奠定正向心理學價值的根本關懷而言,「修女研究」或許注定要成為正向心理學領域的經典研究。

修女研究修女研究(nunstudy)的研究團隊包括:美國肯塔基大學的丹娜、史諾頓,和弗萊森(Danner,Snowdon,&Friesen,2001)。

這項研究發表於《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正式名稱如後:〈早年生活的正向情緒與長壽:修女研究成果報告〉。

丹娜和她的同僚檢視180位修女正向情緒和壽命長短的關係。

為什麼選擇修女為研究對象?因為修女的特殊生活型態,可以讓影響健康的諸多因素獲得相當程度的控制,具體而言,修女不會過量抽煙或喝酒,生活相對規律、沒有生養兒女、飲食平淡而且大同小異。

有這麼多相同的生活特性,因此可以大幅度排除許多可能居中影響長壽效應的干擾變數。

基於什麼樣的前提,導致研究者認為,可以透過個人的情緒生活,來預測長壽與否?這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來回答:(1)先前的研究(請參閱該研究報告的〈研究背景介紹〉)支持情緒與健康之間有所關聯。

有研究顯示,負向情緒可能抑制免疫系統與其他生理機能,因此可能增高生病的危害。

反之,正向情緒似乎有助於提昇該等機能,因此可能降低生病的危害。

(2)研究發現,個人的性情似乎能夠維持相當程度的穩定性,幾乎終其一生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換言之,個人的情緒生活經驗與表達,是偏向喜悅樂觀,抑或是偏向憂鬱悲觀,大致是終生穩定不變的。

(3)研究顯示,性情會影響個人如何來因應生活的挑戰與壓力。

相較於性情憂鬱悲觀的人,性情喜悅樂觀的人會有比較好的因應。

(4)研究顯示,書寫生活重大事件可以捕捉個人的基本情緒生活樣貌。

當我們書寫個人認為重要的事情之時,我們其實也就表達出諸多的情緒,從而反映出個人的基本性情。

綜合上述的研究文獻回顧,研究者合理結論,藉由自傳體的早年生命故事書寫,可以捕捉情緒表達的基本面向。

再透過該等情緒表達的差異,就可以用以預測健康與長壽狀況。

參與這項研究的修女,依照研究者要求,撰寫一篇簡短的自傳,扼要說明個人皈依宗教信仰的誓約,篇幅約為2或3頁。

書寫的日期是在1930、1940年代。

當年這些修女年紀大約22歲,剛剛開始展開修女的生活。

研究者得以從教會的檔案庫取得該等自傳。

然後,研究者針對該等自傳著手進行編碼,並且分別統計各篇自傳出現正向情緒、負向情緒與中性情緒的次數。

因為負向情緒出現的次數極少,所以研究者決定專心分析正向情緒的字眼與字句,以及正向情緒表達的不同類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