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先生致良知,何為良知?良知與良心的區別是什麼? - 劇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致良知的“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與生俱來的,是對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斷能力,所謂的良知與“人之初,性本善”,是同樣的道理。

首頁>Club>能量平衡德行天下2021-03-0720:33 王陽明先生致良知,何為良知?良知與良心的區別是什麼? 28 回覆列表 1#知行合一時 “良知”最早出於《孟子·盡心上》:“人之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什麼意思呢?歷來有很多的分歧。

我們先放一下。

王陽明從孟子所說的“良知”發展到“致良知”。

這也是陽明心學最精華的的智慧。

那王陽明說的“致良知”又是什麼意思呢? 《大學》一文中講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稱為“八目”。

其中的“致知”被大多數人解釋為:得到一種知識,或者是一種智慧。

但按陽明先生的說法,其中“致知”的“知”即是“良知”,“致知”就是“達致吾心內在的良知”。

而這裡的“致知”,即是陽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

《大學》開篇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按陽明先生的說法,此處的“明明德”也就是“致良知”的意思。

那我們回頭再來看,“良知”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王陽明說“知善知惡是良知”,在這裡,“是”為“等於”的意思,即“知善知惡=良知“,左右交換即為:“良知=知善知惡”。

結論:“良知”是“知善知惡”。

翻譯成白話就是:良知是上天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天賦,能知善知惡,能判斷是非。

如果延伸一下,就是孟子說的四端之心: 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 是非之心 亦即:仁、義、禮、智。

陽明先生將其擴為“致良知”,意為:達致吾心內在的良知。

陽明先生再用“致良知”思想註解比《孟子》更早的《大學》,提出“明明德”就是“致良知”,又將“八目”中的“致知”等同於“致良知”。

“良知”的意思為:上天賦予我們每一個人能知善知惡、判斷是非的那個本來的天性。

而良心是一種道德判斷。

所以說,良知≠良心, 應該是:良知>良心。

2#趙日金141 王陽明的“良知”,不是尋常人的“知”、人人皆知道。

“如惡如臭,如好好色”,先知其惡,再立個心去其惡。

先知其善,再立個心去好。

所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而是要知行合一。

良心,憑良心辦事,那就不一定了。

知恩圖報,別人對你有恩,你就報答他。

可這個人辦了壞事,你也報答他,就是不知善惡了。

3#詩驀詩書畫 致良知的“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與生俱來的,是對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斷能力,所謂的良知與“人之初,性本善”,是同樣的道理。

良心是人們後天在社會環境與道德關係中實踐逐漸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因而也沒有所謂抽象的良心。

良心對於人們只是行為上的判斷、指導和監督作用以及道德自我約束與調控的心理機制。

為什麼王陽明要主張致良知?因為在現實中,人的本性有狼性的兇殘、有蛇性的惡毒、有狐性的狡猾、有狗性的忠誠、也有羊性的善良等等,這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所處的環境與接觸的人與物塑造並凸顯的個性。

因此,人從呱呱墜地時本性的良知是天然形成的,這是抹不掉的,後天人性的弱點是共通的,人有善心、同情心和良心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即使是大惡不赦的人同樣具有善心和良心,只不過這可憐的一點點善念卻被惡性殘暴所對沖而淹沒。

由此可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總歸來說,人性的第一性是動物性,“人之初,性本善”,後才有“性相近,習相遠”。

良知是理性,良心是感性,兩者合一才是人類需要改造之性。

你們說有可能嗎? 4#雲外喬林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中最高深的學問,為什麼說是最高深的學問,因為古今沒有幾人能夠達到。

陽明心學自陽明早逝以後就開始凋零,沒有再能出現象王陽明這樣的人才。

也沒有陽明後人能致得良知。

所以說致良知之說是高深之說。

不學而能,不學而知,就是說良能、良知是先天的,是人生而具有的。

就象法律所賦予個人的生存權、自由權等權力的一樣,生來具有,但能不能利用在於你。

“人有生而知之,有學而知之,及其知也,一也。

”但在未知之前,即使你是聖人,但你仍然不是聖人。

這就象佛家所說,人人皆是佛,但不是人人皆能成佛,成佛需要修行、需要智慧、需要天賦、需要因緣、還需要良師,即使這樣,古今以下,成佛者幾人。

仁是孔門之學的核心,但孔子很少說仁,這是因為仁不可說,不好說。

就象禪宗典故里所說:說似一物即不中。

良知即是這樣,說似一物即不中。

他是需要人去體悟的東西,而不是去學習的東西。

它和佛家的佛性、真如,道家的道,孔子的仁都有相似之處。

如果有不同,不能體悟之人也不能說。

因此,良知是不可以說的,是思維外的東西,如果強說,那是自我消失之後靈性的光輝。

陽明良知學問的來源是從格物致知悟得,陽明年輕的時候,曾經學習朱熹的格物理論,日夜格竹而不可得。

朱熹格物之說,萬物皆有其理,及其至處,理皆相通,這和現代物理學非常接近。

但由於時代問題,陽明不可能從竹子當中悟到萬物一如的道理,於是陽明轉而向內心尋找,經龍場悟道,頓悟而體悟出良知。

良心常指一個人的道德底限,是一種標杆,道德的標杆。

良心和良知應屬於不同層次的事情。

5#澡雪堂主談修心 “良知”最早的說法,來自孟子,《孟子.盡心章》裡面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當然,陽明先生也有自己的一翻感悟,關於“良知”他在《傳習錄》中講“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濟,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適時便是聖人。

” 當然,他的這段話,同樣有來歷,這段話引自《易經.系傳》,原話是“《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由此可見,陽明先生的“良知”,和孟子的“良知”還是不一樣的。

仔細研究陽明先生的心學,不難發現其中既有儒家的成分,同時也有道家和佛家的影子,最明顯的例子,比如他的一道詩: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元元更元。

說與世人渾不解,卻於身外覓神仙。

第一句“飢來吃飯倦時眠”便涉及到禪宗的一個公案,說的是唐代的大珠慧海禪師,有人問他平時是怎麼用功的,他便回答說“飢來吃飯困來眠”,接著那人又問大珠慧海說這不和所有人都一樣嗎?慧海說當然不一樣,又問這有什麼不一樣啊?禪師說“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 這就是上面陽明先生講的“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適時便是聖人。

”這句話的來歷,什麼叫“見得適時”?就是該做什麼的時就專心的去做,物來則應,去則不留,不要“百種需索”,更不能“千般計較”,這就是“適時”。

第二句“只此修元元更元”這裡的“元”就是“玄”,二字古時經常互用,這句話的根子在《道德經》裡,《道德經》第一章就有“此二者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三第四句,又回到了佛家,佛家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主張“心外求法,即為魔道。

”《西遊記》第八十五回,烏巢禪師的一首詩中也說: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陽明先生的心學,也算是廣採各家之長了。

上面問題中的“良知與良心的區別是什麼”,這個如果從孟子的角度來講是有區別的,如果從陽明心學角度來講,就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了,我們現在所謂的“良心”,是受後天倫理道德薰陶而形成的,陽明心學的“良知”也一樣。

王陽明最著名的四句教中說“知善知惡是良知”,這裡的“善惡”也是後天薰陶所成,因為他自己也說了,“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這裡他自己也承認“善惡”是後天形成的,所以我們可以明確的得出結論,陽明心學中的“良知”,就是我們所謂的“良心”。

6#樂活光陰 “致良知”,是一種建立在中國傳統心性論基礎上的修身“功夫哲學”,彰顯“心之力”,讓人超脫物慾束縛,成為“大人物”。

“良知”與《易經》有很深的淵源關係,是指“本心”的發動,直接出處是孟子的“良知良能”學說,“不學而知者,良知也,不學而能者,良能也。

”指人未被遮蔽的先天本性,與明代另一位大思想家李贄的“童心”很接近,因為李贄的學說就是出自王陽明心學,發展出“絕假純真”的童心說,可以互讀,最後竟然對“孔孟之道”大力批判,可以理解是對“腐儒”教條的否定,也是原儒精神氣象。

“良知”之“知”,不是淺表的聞見之知,甚至不是“主客分離”後的聞見之知,是一種“先天慧識”,真知靈明,直低有效行動的深處,就是“良知良能”一體不二,“知行合一”,不在思辯層次,“致良知”就是孟子的“集義”,是符合道義的行動,所以“沛然莫之能御焉”。

嚴格來說,良知如同“道”是屬於本體的“不可言說者”,重在體認實修,落實在手頭的事物上,不在口諍。

良知與良心可以互讀,意思相同,良心似乎更口語化些,不是在特定語義下差別不大。

對傳統經典深度理解,沒有一種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儲備、文脈道統,談起來很費勁,吃力不討好。

樂活一家之言,一起學習,共勉! 7#古代哲學思考 用我的理解來說,良知就是人的本能之善。

何之為本能之善呢?我們粗暴簡單的認知為孔孟的“性本善”的說法。

致,意思是推至的意思;良知,就如前面所講,是人先天的、本能就具備的”知是知非“的能力。

這一觀點理論的提出,是王陽明心學的終究總結,無論之前的心即理、知行合一,最終迴歸在”致良知“這三個字上,王陽明晚年就說過,反觀之前所有論述學問都有不足,唯有”致良知“沒有紕漏。

古今評定人物,皆從政事、文章、勳烈、氣節等方面而來,王陽明當仁不讓被評為古今完人之一,華夏曆史幾千年,能稱得上完人的不過兩個半人,一孔子,一王陽明,一曾國藩,可見王陽明的地位之高。

除此之外,王陽明致力於講學,到達其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也是他本身輝煌之一。

在大宋,一代大儒朱熹的光環下,王陽明質疑權威,自成一格,不得不令人驚豔。

作為儒學門生,王陽明自然秉承了儒家主要的思想學說。

”致良知“就是其中的典型。

當然,關於致良知遠非我們平時常說的”良知“如此簡單,”致良知“三個字背後所代表的哲學理念是非常身後的,所經歷的歷史過程也是非常淵源的。

關於”良知“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孟子所說的良知、良能是人們自降生、孩童時代就先天具有的。

這種說法的本質上,其實是關於本性、本心、情等哲學關係的論辯,這也是孟子“性善論”的邏輯論定,這是一個漫長、具備爭議的、深刻的、關於人的認識的過程。

孟子講良知、良能作為人先天具備的基本素質,王陽明則是繼承古人,發展先賢的觀點,賦予“致良知”更深刻、豐富的意義。

我們常說王陽明的心學,心學,什麼是心學?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廣博的問題,其實,我們可以簡單來看,那就是“致良知”。

孟子是典型的“唯有讀書高”,他是一個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人,甚至有點看不起勞動力者。

儒學大家王陽明同樣是一個非常注重心性的人,他將人的言行思想,歸結於“心”的修行上。

王陽明的”良知“則是人的最高道德標準,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致良知,則是對”心“的追求,對最高道德的追求。

良知、良心,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我們現在常說的”良心“大概就是善心,這種善看起來類似於孟子”惻隱之心“,實則不然。

我個人認為,大家平時所說的良心有時候是無事非標準的,其實它更像是儒家所說的”情“,無所謂對錯,更無所謂善與不善。

而王陽明所說的”良知“是有事非觀念、價值標準的。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看一則關於兒子弒母的新聞,在單純的、簡潔的新聞報道里,我們的本能反應是不可理喻、泯滅天性、罪大惡極,這就像是我們的情,很直接;但是後續報道來了,這位母親從小殘暴的虐待兒子,經受了長期的虐待之後,這個兒子得了無法治癒的心理疾病,終於忍無可忍做出弒母的行為,此時的我們又開始通情兒子,覺得這母親也是罪有應得了。

這其中,我們最常用到的就是”情“,展現出喜怒哀樂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人為此成為鍵盤俠,全憑一時的感受做出判斷和反應,有的人則是在追究背後的原因、真相,說白了,一個理性一個感性。

良心可能有更多的情緒化,偏重於感性,而王陽明的良知則更注重理性,對的,王陽明是一個非常注重理性的人。

所以,我認為良知和良心的最主要區別就是在此,二者有交集,也有各自的特點。

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則是一個動詞,是對於良知的追求和探索。

8#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其實致良知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且就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教育一定是善良和真誠,他在小時候培養出來的德性本質上是他一生中的最基本的道德標準,也是他的行為準則。

這是內在的最純真的感情,這種感情會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發生認知扭曲,會造成他做事和做人出現問題。

但是即使這樣他一旦做出不符合他內心標準的事情,他的內心就會受到一定的煎熬。

這種內心的判斷標準就是良知,也就是常人所說的良心。

良知字面解釋就是好的知識,善的知識;良心字面解釋就是好的心智,善良的心靈。

這就是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只有致良知才能善行,知行合一就是這個意思,知德行德兩者合一就是知行合一。

謝謝閱讀 9#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良字指善,完善和良善。

完善指認識是完全完美的,可以是聞見之知,符合天賦之理;良善是認識的價值取向,即德性之知。

真正的良知是生而知之,但學而知之,若能明明德,止於至善,也是良知。

心是天地之靈秀,以承乾天之易知坤地之良能,從終極上講,心即良知良能,知能為心之德用,一虛一實。

還有一點,心即理,理即天,是以良知良心和良能良心是打成一片的。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你是怎麼理解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的,良知對於一個人有多重要?“良知”從何而來?如何才能“致良知“?一個已婚男人面對外面女人的誘惑,追求,有多少人能因道德,良知和良心的約束而拒絕?王陽明作過很多篇吟詠良知的詩,如何理解具有代表性的那四首?如何理解王陽明的“心即是理”“致良知”四句教?王陽明“致良知”學說能否推出組織“致良知”之說?你怎樣看待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良心與良知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有好人和壞人?你認為人人都有良知嗎?顧炎武說王陽明的“良知”學說使知識分子流於空談,導致了明的滅亡,你認為有道理嗎? ∧德牧吃寄生蟲藥不吃飯?∨有哪些果樹果子都快熟了還在忙著抽穗揚花“趕二胎”的? 熱門排行 美國的亞裔如果去參軍,會不會在部隊受到很嚴重的牴觸?如何在windows下安裝原版mac系統?媽媽去世了,以前媽媽有個好友欠的有20萬,我能不能起訴她?中學生必讀名著?試用期內離職可以不辦離職手續嗎?如果秦始皇的玉璽和永樂大典一起拍賣,那麼誰會更勝一籌?鼻子內生白毛真生病了嗎?如何從飲水裝置行業中脫穎而出?新購新能源汽車充電問題?陸游生平典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