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後男生的夢,HTC One M9 圖文使用體驗報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感謝訂閱

官網預約國行HTC One M9公開版常規銷售版本,搭載一顆高通驍龍64位雙4核心處理器,3G內存和一塊容量為2840mAh鋰電池,機身存儲32GB。

配有一塊5英寸全高清顯示屏,後置2000萬攝像頭,前置一個HTC傳統400萬UltraPixel超像素鏡頭,帶有後LED閃光燈,金屬寶石級拉絲紋路背殼。

其實在80後的每個男生心目中都曾經有一個HTC夢,從G1到G22,從one到butterfly,再從M7到M9(不過,好像HTC一直都跟下巴過意不去,哈哈哈),裡面有太多太多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有時想想htc的發展之路就像是我們80後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歷,從不被看好的堅持,到後面的個性張揚,再到後面的重重危機,最後到現在的逐漸成熟內斂,每一步都和80後的我們走的如此默契。

也許這就是我們對HTC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的根本原因吧!

2013年HTC陷入危機之後帶著「我沒時間氣餒,我會調整翅膀重新飛翔」的口號,推出了舉世矚目的HTC One,強勢回歸。

「世界這麼大,現在說輸贏,還早。

」這句話感動了多少腸粉。

有著那份偏執的執著和對極致的追求,HTC在困境中發生了蛻變。

有這樣的精神,htc怎麼可能不成功?

在當時那個安卓陣營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的市場,HTC One確實帶給了我們太多驚喜,加上iPhone 5的跟進,手機市場迅速掀起了一場金屬風,也為單調的市場帶來了一縷彩色的陽光。

去年HTC One M8一經發布就吸引了國內外各家媒體的廣泛關注,面對一大堆努力想做金屬機身的塑料和金屬邊框手機,M8憑藉自己貨真價實的金屬機身和出色的工業設計贏得了不少喝彩聲,也獲得了像Unibody、BoomSound、Ultrapixel等各種設計大獎。

所以作為M8的繼承者,M9是否能夠再續輝煌也備受各方關注。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身負重任的王子吧!

初步感受

包裝和外觀:包裝整體上簡潔大方,是HTC一貫的圓角正方形作風,裡面配備數據線,電源插頭,耳機,常規三包文件,手機背部貼的入網許可證是貼在一張塑料膠帶上的,可以很輕鬆揭下來,不影響外觀。

從上手的第一感官來看,M9擁有和M8相同的精緻和高端感,M9的金屬一體機身化程度比M8又進了一步,也是目前市面上為數不多有別於iPhone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全金屬機子,而且雙色噴漆和寶石級拉絲工藝確實在細節上給用戶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但這個金色確實有點過於亮黃了,我個人不太感冒。

個人感覺HTC的全金屬機身設計能如此漂亮,除了背部的天線割線以外還應該歸功於頂部的紅外線傳感器預留出的那一部分開口。

細節觸感

手感好基本毫無懸念,拿慣了iPhone,再拿HTC M9感覺只有一個字 爽!雖然iPhone6和6+在邊緣稜角加入了弧度,但其背部的平直使得手掌無法有效得到觸摸反饋,加上大尺寸,會使人在單手握持時自然而然產生一種不安全感,下意識的抓緊手機,從而造成手掌的使用疲勞和壓迫麻木感,但M系列背部的弧度對手掌的貼合度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機身背部攝像頭高於背部表面,略為突出,同時雖然鏡頭為藍寶石玻璃,但鏡頭周邊包裹的塑料又略微高於鏡面,對鏡面形成了一定的雙保險的保護作用。

背殼略微寬於前面板,沒有進行一定的倒角處理,有一定的刮手感。

閃光燈微微內陷入背部表面,HTC的工匠情節就在於細節之處彰顯美學,閃光燈內陷部分進行了倒角處理,再有光線斜射的情況下的光線反射效果很有美學感。

但遺憾的是同樣略微內陷的距離傳感器和前置攝像頭並未有類似處理,摸上去會有一定的割手感。

另外卡槽鬆散,SIM卡彈出軟綿無力。

耳機插口邊緣略微突出於側面與背部表面連接處,從背部俯視能夠清晰看見耳機插口邊緣的白色塑料,和背部金屬有一些違和感。

但手機本身背部和前面板的視感不太一致,背部更多承光亮高光色澤,前面板則偏磨砂視感。

中部金色則偏銅五毛硬幣色澤,沒有渲染圖中那種感覺。

個人還是比較偏愛M8的銀色視感。

另外前面板中官方宣傳的浮出表面是利於反面扣在桌面時方便抓取,但實際拿到手上很容易讓人感覺是後蓋蓋著前面板,像是一個可以摳開的後蓋,讓人情不自禁去摳一摳。

性能續航表現

前提:我基本不怎麼用手機玩大型遊戲,也不是重度手機使用者,每天早上起床半小時刷社交軟體(朋友圈、微博和QQ空間),上班途中半小時音樂,平均每天半小時通話,四五張照片,一小時小遊戲(最近玩的是survivalvraft和禪意三子棋),一小時耳機視頻播放,十分鐘地圖導航。

經過一周的使用情況來看,高通810發熱問題的確存在,但沒有網上傳的那麼誇張,也有可能是我不玩大型遊戲和長時間拍照錄製視頻的原因,這個後續測試更新。

不過有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M9的續航能力很好的繼承了M8的優勢,每天早上100%電量出門,晚上十點左右上床睡覺時平均能剩下20%-25%的電量。

使用原裝充電器充電時間大概在兩小時左右,如果使用蘋果充電器插頭需要兩個半小時左右。

安兔兔跑分軟體測試如下,前後多次跑分成績相差不大,得分並不是特別高。

測試過程中機身背部logo正下方會比較燙一些。

拍照攝影表現

對於400萬UltraPixel超像素鏡頭堅持了兩年,隨著外部競爭對手旗艦的積極升級完善,400萬的像素也依然出現頹勢,今年HTC也痛改前非,大膽的加入了2000萬的行列,但好像還差一點調教,不過將400萬UltraPixel超像素鏡頭換到前置攝像頭不得不說是一個明智之舉,拍照效果秒殺絕大部分旗艦前置攝像頭。

下面是幾組和iPhone 5s(6+被媳婦兒拿走了,各位看官見諒呀!)的對比樣張,根據實體情況和樣張對比可以看出,M9的後置攝像頭整體比較偏冷,偶爾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紫邊現象,而鮮花偏的有點像塑料花了,但大光圈和高像素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話不多說,簡單粗暴直接上圖。

(對比圖:上或左為iPhone 5s,下或右為M9。

以下是M9單張表現:

(逆光)

(順光)

(手動對焦路燈)

(自動對焦)

(關美顏)

(開美顏)

系統體驗感受

此次HTC在系統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細節之處很是值得肯定,像以前一直弊病的三下巴問題,現在通過可人為選擇的方式進行呼出和隱藏,這是一種彌補,同時也是一種很不錯人性化的互動設計。

還有就是sense7的本土化優化,初步體驗來說還不錯,很好的結合了中國本土的情況,引入了微博,數字尾巴等中國數字媒體。

另外就是在主介面主動生成的sense主題插件,可以根據你在不同地點的對不同app的使用習慣進行自動歸納,但遺憾的是你不能人為的進行補充或者刪除,剛開始會不太習慣,這個需要長時間積累總結才能達到方便的程度。

其實我認為HTC可以先讓用戶自己編輯歸納,再結合使用情況進行調節,這樣可以大大節省軟體歸納總結時間。

還有一個就是主題的自製多元化體驗,通過簡化主題製作過程來實現既可以DIY,又可以彰顯個性化的主題體驗,還是不錯的,但同時也有一些不足,如果使用自定義主題及更容易出現與普遍扁平化的第三方軟體圖標不協調的問題。

另外,在目前普遍廠商和移動運營商為了流量而人為關閉手機自帶FM電台的情況下,HTC仍然為用戶保留了這一功能,算數為數不多的良心企業了。

還有HTC在簡訊中對不同類型號碼和信息內容的分類功能還是很貼合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的。

最後系統設置裡面可以免root選擇關閉那些自啟軟體,還有自帶的健康軟體樂動族應該算一個彩蛋了。

當然這裡面還是有很多不足,比如:

1.部分遊戲在進入時會出現尺寸不兼容問題,特別是在沒有隱藏下方菜單欄的情況下進入,再隱藏菜單欄時容易出現下方黑邊或者觸控不靈敏的情況;

2.雙擊亮屏息屏誤觸機率大,息屏方褲兜里很有可能被誤觸(未開手套模式),建議設置密碼,不然很容易誤撥電話;

3.偶爾返回鍵和隱藏鍵容易失靈,重複出現過多次。

這也是我一直對虛擬按鍵最不放心的地方,但還是發生了,最後刷機之後才消失,不過偶爾還是會出現,具體原因不清。

總結

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HTC One M9給我的感收如下:

外觀機身設計很好的繼承了M系列的優良基因,雙色噴漆工藝和寶石級拉絲工藝也為M9加分不少,另外配合高通曉龍810強大的性能,並且通過調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之前網絡上曝光的發熱量巨大的現象,同時在混亂的2K噱頭下理智的採用了1080螢幕,相比於時下的很多2K解析度螢幕手機要更為省電,很好的提高了續航體驗。

還有M9的對焦速度極快,但成像效果還有待進一步優化,400萬的UltraPixel超像素前置攝像頭表現十分搶眼。

雖然使用時間短暫,但M9的外觀、個性化編輯和相機的多種玩法對我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我認為根據用戶使用習慣的個性化定製是這部機器系統上最大的亮點,這種定製的各種功能隨著時間的積累會讓手機變得便捷好用。

必須承認的是,HTC One M9絕對是目前市面上全金屬和工業設計結合的最好一員旗艦,我認為M9在金屬和美感的平衡上連蘋果也會汗顏。

強悍的性能,漂亮的金屬機身,獨特的外形,舒適的手感,本地的優化等等因素都可成為你選擇M9的理由。

本文來自數字尾巴。

【Suki——科技視頻製作人,微博@Suki與科技,個人微信727687547】

歡迎訂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金屬極致手機 金立S6 Pro 測評體驗

時間總是檢驗事物的最好工具,這兩年手機圈好像慢慢產生了變化,「OV金華」逐漸形成,金立好像在手機領域逐漸和其他傳統廠商拉開了差距,金立這兩年也有不少熱門產品。如果說去年哪一款手機可以代表金立,那...

配置表現不輸旗艦 千元性價比手機推薦

生產力突飛猛進的一個好處就是,獲得好產品的成本會越來越低。原本只能指望旗艦的優質使用體驗、強悍的硬體配置,現在已經能夠在價格非常親民的手機中完全發掘,設計、體驗、性能、拍照,以及個性化,還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