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與符號建構-以突尼西亞與埃及茉莉花革命為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突尼西亞與埃及「茉莉花革命」的結果使人們對符號傳播的催化力有了新認知。

過去在阿拉伯獨裁政權世界裡,不曾出現大規模民眾示威抗議的活動致使根深蒂固的政權垮台。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63.162)您好!臺灣時間:2022/04/2503:48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林疋愔研究生(外文):Lin,Ya-Ying論文名稱:民主革命與符號建構-以突尼西亞與埃及茉莉花革命為例論文名稱(外文):SymbolicConstructioninDemocraticRevolutions–AstheCasesofJasmineRevolutioninTunisiaandEgypt指導教授:沈明室指導教授(外文):Shen,Ming-Shih口試委員:洪陸訓、蔡綺口試委員(外文):Hung,Lu-Hsun、Tsai,Chi口試日期:2012-05-04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政治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2畢業學年度:100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26中文關鍵詞:茉莉花革命、非暴力革命、符號學、圖像符號、新媒體外文關鍵詞:JasmineRevolution、Non-violentRevolution、Semiotics、IconicSigns、NewMedia相關次數: 被引用:6點閱:1413評分:下載:233書目收藏:0 突尼西亞與埃及「茉莉花革命」的結果使人們對符號傳播的催化力有了新認知。

過去在阿拉伯獨裁政權世界裡,不曾出現大規模民眾示威抗議的活動致使根深蒂固的政權垮台。

而此次革命由於圖像符號透過網際網路的迅速擴散,成功地凝聚廣大人民的革命意識,推翻獨裁政權,進而造成中東地區掀起一股民主轉型浪潮。

非暴力革命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以鮮明的意識形態和話語為政治目標。

革命參與者透過各種符號性策略,凝聚革命意識,成功的動員群眾。

本論文將整合幾位學者的革命理論,並結合「符號學」解讀符號、人與社會文化脈絡關係的溝通法則,探討革命符號在新媒體的傳播下,所帶來的巨大效應。

另外,《讓子彈飛》大量運用各種符號指涉,批評共產黨政權的腐敗,藉由影片中的符號與接受者互動產生共鳴,使電影所傳達的符號和「茉莉花革命」的符號意象相結合,廣大人民的意識型態因此凝聚。

本論文藉由突尼西亞和埃及的研究結果,探討「讓子彈飛」和「茉莉花革命」的符號意涵,並連結「茉莉花革命」對中共的影響及其反應,分析中國大陸發生「茉莉花革命」的可能性。

Theresultof“JasmineRevolution”inTunisiaandEgyptletpeoplehaveanewunderstandingtothecatalyticpowerofsymbolsspread.NeverbeforehaspopularprotestbroughtdownanauthoritarianregimeintheArabworld.Andneverhadanyoneanticipatedthespeedwithsuchdeeplyentrenchedregimesmightbeoverthrown.Becauseoftherapidspreadofrevolutionaryiconicsigns,therevolutionaryconsciousnessesofmajoritywereagglomeratedsuccessfullyandthenoverthrowthedictatorialregime.JasmineRevolutioninTunisiaandEgyptraisedacontagiouswaveofrevolutionmightsoonusherindemocratictransitionthroughouttheMiddleEast.Themostimportantdifferencebetweenthepastandmodernrevolutionsisthatmodernusedistinctideologyandwordsasapoliticalgoal.Thispaperwillintegratetherevolutionarytheoryofseveralscholarsandcombinethe“Semiotics”whichinterpretthecommunicationlawinthecontextofsymbols,peopleandsocio-culturaltoexploretheenormouseffectwhenrevolutionarysymbolsspreadbynewmedia.Bytheway,Letthebulletsfly,usingalargenumbervariousofreferentialsymbols,criticizesthecorruptionunderthecommunistregimeandresonatesbyinteractingwithsymbolsinthefilmandtherecipient.ThesymbolicimageryofJasmineRevolutioncombineswithsymbolsofthefilm.Therefore,Theideologyofmajoritywereagglomerated.ThepurposeofstudyistousetheresultofTunisiaandEgypt’srevolutiontoexplorethemeaningofLetthebulletsflyandJasmineRevolutionbythesemioticsview;moreover,triestolinkwhatJasmineRevolutionbringtotheCCPanditsresponsetoanalyzethepossibilityofJasmineRevolutioninChina. 目錄表目錄圖目錄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壹、研究動機貳、研究目的第二節文獻探討壹、革命與符號學貳、非暴力革命與個案參、圖像符號與媒體的催化角色肆、綜合評述第三節研究途徑與方法壹、研究途徑貳、研究方法第四節研究架構第五節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壹、研究範圍貳、研究限制第二章革命的理論與實踐第一節革命理論的探討壹、革命的定義貳、革命的理論背景與發展第二節革命的符號話語與實踐方式壹、革命的話語和符號性行為模式貳、革命之符號運用策略-暴力革命的轉向第三節小結第三章符號與媒體功能的影響第一節符號學研究的發展與應用壹、符號學的發展貳、結構解構與再建構參、符號學理論在傳播研究的運用第二節圖像符號與民主革命壹、圖像符號的意涵與傳達貳、圖像符號傳播與政治象徵第三節傳播科技對革命的催化作用壹、傳播科技的發展與演進貳、傳播對革命的擴散效應第四節小結第四章「茉莉花革命」的案例研究第一節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壹、革命背景分析貳、符號與傳媒效應的影響參、連鎖效應第二節埃及「茉莉花革命」壹、革命背景分析貳、符號與傳媒效應的影響第三節突尼西亞與埃及「茉莉花革命」綜合評析壹、革命情感的觸發器-符號運用貳、武裝部隊的專業化參、新媒體的催化作用第四節小結第五章《讓子彈飛》電影符號與中國「茉莉花革命」的可能性第一節《讓子彈飛》電影的符號運用壹、電影符號學貳、《讓子彈飛》的電影符號參、《讓子彈飛》對中共「茉莉花革命」的催化作用第二節中共反制符號擴散效應的作為壹、中共對「茉莉花革命」的態度與政策貳、黨的妥協與改革參、中共發生「茉莉花革命」的可能性第三節小結第六章結論第一節研究發現壹、符號的運用貳、網路及社群網站對革命符號的擴散作用參、中共發生「茉莉花革命」的可能性第二節研究建議表目錄表2-1相關革命詞彙的概念差異比較表表2-2非暴力抗議、說服和干預的方法表2-3不合作的方法表3-1顏色革命與國花革命的符號象徵表4-1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對阿拉伯世界國家之影響表5-1《讓子彈飛》的重要符號象徵圖目錄圖1-1研究架構圖圖2-1符號互動論的基本假設架構圖2-2獨裁政府權力來源支柱表意圖圖2-3非暴力革命參與者之符號性行為模式圖3-1索緒爾的「意義的元素」圖3-2美國二戰期間文宣海報圖3-3索緒爾符號表義二軸關係圖3-4皮爾斯的符號表象三位一體圖圖3-5巴特符號意義的兩個層次圖3-6視覺傳播的基本過程圖3-7視覺傳達流程圖圖3-8劉溢的作品《2008-北京》和《搓麻將的女人》圖4-1布瓦吉吉自焚報導圖4-2網路上的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影片-1圖4-3網路上的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影片-2圖4-4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圖像符號意義組構圖圖4-5支持埃及茉莉花革命影片圖4-6沙義德事件圖像符號運用圖4-7埃及「蓮花革命」圖像符號意義組構圖圖5-1鐵血十八星旗與五色旗圖5-2大連環保抗爭萬人示威圖5-3中國大陸「大連示威」圖像符號意義組構圖圖5-4網路上聲援中國茉莉革命的圖像符號圖5-5烏崁村民遊行抗爭的符號性行為圖6-1「茉莉花革命」圖像符號敘事安排與擴散圖 壹、中文1.專書大紀元系列社論。

2004年。

《九評共產黨》。

臺北:博大出版社。

王力雄。

2006年。

《遞進民主》。

臺北:大塊文化。

王桂沰。

1995年。

《企業‧品牌。

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

臺北:全華科技。

王康陸。

2001年。

《非暴力的方法與實例》。

臺北:前衛出版社。

王靖之。

1970年。

《世界革命新論》。

臺北:正中書局。

王讚源。

1996年。

《墨子》。

臺北:東大。

朱威烈。

1993年。

《世界熱點-中東》。

臺北:五南出版社。

朱浤源。

1999年。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

臺北:正中書局。

江蓋世。

2001年。

《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

臺北:前衛出版社。

李幼蒸。

1999年。

《理論符號學導論》。

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英明。

2002年。

《社會衝突論》。

臺北:揚智文化。

杜英穆。

1987年。

《別傳叢書:秋瑾、趙生、黃興、蔡鍔、胡漢民》。

臺北:名望出版社。

季子弘。

2006年。

《對符號圖騰的101個問題》。

臺北:好讀出版。

林俊良。

2004年。

《視覺傳達設計概說》。

臺北:藝風堂。

林信華。

1999年。

《符號與社會》。

臺北:唐山出版社。

俞建章、葉舒憲。

1990年。

《符號:語言與藝術》。

臺北市:九大文化。

南方朔。

1987年。

《近代新反抗運動》。

臺北:久大文化。

洪陸訓。

1999年。

《軍事社會學-武裝力量與社會》。

臺北:麥田。

胡宗山。

2007年。

《政治學研究方法》。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胡飛、楊瑞。

2003年。

《設計符號與產品語意-理論、方法及應用》。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倪炎元。

2009年。

《公關政治學》。

臺北:商周。

夏征農主編。

1991年。

《語詞辭海》。

臺北:上海辭書。

孫廣德。

1996年。

《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

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孫慶。

2009年。

《再現世界歷史第58冊-法國大革命》。

臺中:莎士比亞文化出版。

徐斯儉。

2007年。

《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

臺北:五南出版社。

馬小鶴。

1993年。

《甘地》。

臺北:東大。

高宣揚。

1998年。

《當代社會理論》。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碧雲。

1991年。

《社會革命錄》。

臺北市:久大文化。

張曉峰、趙鴻燕合著。

2011年。

《政治傳播研究:理論、載體、型態、符號》。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莊克仁。

2010年。

《視覺傳播概論》。

臺北:五南。

郭華倫。

1989年。

《中共史論》。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研究中心。

陳月娥。

1998年。

《社會研究法》。

臺北: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陳俊宏、楊東民。

1998年。

《視覺傳達設計概論》。

臺北:全球科技圖書。

陳偉華。

2003年。

《軍事研究方法論》。

桃園:國防大學。

陳懷恩。

2008年。

《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

臺北:如果出版社。

逯扶東。

2002年。

《西洋政治思想史》。

臺北:三民出版社。

黃俊銘。

2010年。

《音樂的文化,政治與表演》。

臺北:華滋文化。

黃華新、陳宗明。

2004年。

《符號學導論》。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楊大春。

1995年。

《德希達》。

臺北:生智出版。

楊開煌。

2007年。

《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

海峽學術出版社。

楊灝城、許林根。

2006年。

《列國志-埃及》。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葉至誠。

2009年。

《社會科學概論》,2版。

臺北市:揚智文化。

雷潤琴。

2005年。

《傳播法:解決信息不對稱及相關問題的法律》。

北京:北京大學。

趙鼎新。

2006年。

《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齊隆壬。

1992年。

《電影符號學》。

臺北市:書林出版。

劉振強。

1991年。

《新辭典》。

臺北:三民。

蔡定劍、吳玉山等著。

2007年。

《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

臺北:五南出版社。

談遠平。

2003年。

《西洋政治思想史》。

臺北:楊智文化。

鄭永年。

2004年。

《胡溫新政-中共變革的新動力》。

臺北:八方文化創作室。

蕭公權。

1982年。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冊》。

臺北:華崗出版社。

韓叢耀。

1995年。

《圖像傳播學》。

臺北:威仕曼文化。

顏一著。

1999年。

《亞里士多德選集-政治學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嚴家其、高皋。

1990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臺北:遠流。

2.專書譯著CatherineMarshall,GretchenB.Rossman著。

李政賢譯。

2006年。

《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寫作》(DesigningQualitativeResearch)。

臺北:五南。

ChalmersJohnson著。

郭基譯。

1993年。

《革命:理論與實踐》(RevolutionaryChange)。

臺北:時報文化。

CraneBrinton著。

張尚德譯。

1992年。

《革命的剖析》(TheAnatomyofRevolution)。

台北:帕米爾書店。

DavidBordwell著。

游惠貞、李顯立譯。

1994年。

《電影意義的追尋-電影解讀手法的剖析與反思》(MakingMeaning:InferenceandRhetoricintheInterpretaionofCinema)。

臺北:遠流出版社。

DavidCroteau,WilliamHoynes著。

湯允一等合譯。

2001年。

《媒體/社會:產業,形象,與閱聽大眾》(Media/Society:Industries,Images,andAudiences)。

臺北:學富文化。

EmileDurkheim著。

黃丘隆譯。

1980年。

《自殺論》(Lesuicide:etudedesociologie)。

臺北:結構群文化。

GeorgeOrwell著。

謝啟武譯。

2002年。

《洛克》(Locke)。

臺北:遠景出版社。

JawaharlalNehru著。

齊文譯。

1956年。

《印度的發現》(TheDiscoveryofIndia)。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JeanFrancoisRevel著。

蔡理浤譯。

1973年。

《革命新論》(NiMarxniJésus)。

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Jean-JacquesRousseau著。

何兆武譯。

2008年。

《社會契約論》(TheSocialContract)。

北京:商務印書館。

JohnFiske著。

張錦華等譯。

1999年。

《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Studies)。

臺北:遠流出版社。

LeonTrotsky著。

林驤華等合譯。

1991年。

《不斷革命論》(PermanentRevolution)。

臺北市:時報文化。

MaritaSturken、LusaCartwright著。

洪顯勝譯。

2009年。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AnInterdutuctiontoVisualCulture-PracticesofLooking)。

臺北:臉譜出版,頁51-55。

NeilJ.Smelser著。

陳光中等合譯。

1994年。

《社會學》(Sociology)。

臺北:桂冠。

PeterAckerman,JackDuval著。

陳信宏譯。

2003年。

《非暴力抗爭-一種更強大的力量》(AForceMorePowerful:ACenturyofNonviolentConflict)。

臺北:究竟出版社。

PeterBurnham,KarinGilland,WynGrant,ZigLayton-Henry著。

何景榮譯。

2008年。

《政治學研究方法》(ResearchMethodsinPolitics)。

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RobertStam,RobertBurgoyne,SandyFlitterman-Lewis著。

張犁美譯。

1997年。

《電影符號學新語彙》(NewVocabulariesinFilmSemiotics)。

臺北:遠流出版社。

RolandBarthes著。

李幼蒸譯。

1991年。

《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WritingDegreeZero)。

臺北:久大文化與桂冠圖書聯合出版。

RolandBarthes著。

洪顯勝譯。

1994年。

《符號學要義》(ElementsofSemiology)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S.W.Littlejohn著。

程之行譯。

1996年。

《傳播理論》(TheoriesofHumanCommunication)。

臺北:遠流出版社。

Saussure,Ferdinandde著。

高明凱譯。

1980年。

《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

北京:商務印書館。

T.A.Kenner著。

呂孟娟譯。

2009年。

《圖騰的秘密》(SymbolsandTheirHiddenMeanings)。

臺北市:日月文化。

ThomasH.Greene著。

李台京譯。

1987年。

《比較革命運動》(ComparativeRevolutionaryMovements)。

臺北:政治作戰學校。

3.期刊論文王定士。

2007年。

〈吉爾吉斯鬱金香革命對台海安全之戰略意涵〉。

《俄羅斯學報》。

第2期,頁1-36。

王明嘉。

1995年。

〈視覺語言初探〉。

《藝術家》。

第236期,頁345-349。

王彥偉。

2008年。

〈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暴力再認識〉。

《科技信息期刊》。

第29期,頁141。

王貞子、劉志強。

2006年。

〈從旁觀到參與-新媒體敘事結構解析〉。

《媒介擬想》。

第4期,頁92-108。

王燕。

2009年。

〈小釋「囧」字〉。

《嘉興學院學報》。

第21卷第4期,頁123-125。

甘逸驊。

2007年3月。

〈失色的顏色革命〉。

《台灣民主季刊》。

第4卷第1期,頁217-220。

何智文。

2004年。

〈索須爾與皮爾斯符號學理論研究與運用〉。

《復興崗學報》。

第80期,頁299-324。

吳玉山。

2007年6月。

〈顏色革命的許諾與侷限〉。

《台灣民主季刊》。

第4卷第2期,頁67-108。

李酉潭。

2011年3月。

〈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啟動了嗎?〉。

《新世紀智庫論壇》。

第53期,頁88-99。

李華。

2000年。

〈赫魯曉夫與1956年匈牙利事件〉。

《南京社會科學歷史學研究》。

頁38-39。

李蔡彥、鄭宇君。

2011年。

〈資訊科技與新媒體研究之發展〉。

《傳播研究與實踐》。

第1卷第1期,頁75-80。

沈明室。

2010年3月。

〈中國大陸發生茉莉花革命可能性的探討〉。

《戰略安全研析》。

第71期,頁44-51。

明居正。

2007年。

〈書評:橙色革命在烏克蘭〉。

《臺灣民主季刊》。

第4卷第1期,頁205-211。

林照真。

2011年。

〈因為科技,新聞正處於改變的轉捩點上?〉。

《傳播研究與實踐》。

第1卷第1期,頁25-33。

林照真。

2011年。

〈探索數位新聞聚合現象-以台灣手機新聞為例〉。

《中華傳播學刊》,頁1-25。

姜得勝。

1997年。

〈符號互動論初探〉。

《教育資料文摘》。

第40冊第6期,頁172-178。

洪松輝。

2000年。

〈論菲律賓文武關係之演變〉。

《東亞季刊》。

第27卷第5期,頁123-140。

范玉剛。

2011年。

〈網路媒體引爆政治燃點〉。

《人民論壇》。

第6期,頁1-3。

徐惠萍。

2006年。

〈新聞媒體在中共當前政治發展策略下扮演的角色與作用〉。

《復興崗學報》。

第87期,頁1-24。

翁俊桔、林金朝。

2009年。

〈菲律賓政治貪腐的根源:惡性循環的制度結構〉。

《稻江學報》。

第3卷第3期,頁86-107。

張健。

2010年2月。

〈新疆問題:族際矛盾還是分裂主義?〉。

《21世紀雙月刊》。

第117期,頁21-28。

張繼文。

1994年。

〈視覺傳達設計的認知心理基礎〉。

《國教天地》。

第102期,頁33-38。

張露心。

2004年。

〈圖像符號傳播之象徵性意義研究〉。

《嶺東學報》。

第15期,頁247-261。

張驥、張愛麗。

2007年。

〈論中亞國家顏色革命的原因及對我國的啟示-以文化與意識型態安全的視角分析〉。

《河北經貿大學學報》。

第7卷第4期,頁19-24。

梁正清。

2006年。

〈中國大陸傳播的發展與政治控制〉,《資訊社會研究》,第4期,頁211-252。

陳至潔。

2010年3月。

〈中國對茉莉花革命的態度與政策〉。

《戰略安全研析》。

第71期,頁36-43。

陳明珠。

2007年。

〈符號學研究的反身自省:返回符號體系的思考〉。

《圖書資訊學研究》。

第2卷第2期,頁17-38。

陳俊明。

2005年。

〈政黨輪替、文武關係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分析架構與策略〉。

《政治科學叢論》。

第24期,頁77-110。

陳建華。

1997年。

〈現代中國革命話語之源〉。

《百年中國21世紀雙月刊》,第40期,頁83-96。

陳雅惠。

2004年。

〈滑溜的「任意性」,你/妳抓到了嗎?Saussure語言學理論中任意性的破與立〉。

《中華傳播學刊》。

第6期,頁53-69。

陳錦忠。

2008年。

〈影像中圖像與造型符號的關係〉。

《藝術學報》。

第83期,頁77-90。

傅恆德。

1998年8月〈建構政治暴力與革命行動的簡約模型〉。

《問題與研究》。

第37卷第8期,頁1-85。

曾志隆。

2011年。

〈政治義務與抵抗權行使-原始佛教觀點的討論〉。

《玄奘佛學研究》。

第15期,頁65-97。

黃鉦堤。

2008年。

〈巴特的符號學與政策方案的解讀〉。

《政治科學叢論》。

第35期,頁181-204。

楊正聯。

2007年。

〈革命話語與公共政策話語:當代中國公共政策話語變遷歷史路徑〉。

《人文雜誌》。

第3期,頁52-58。

廖敦如。

2004年。

〈從全球化的視覺文化觀點—探討「流行文化」為議題之藝術教學〉。

《藝術教育研究》。

第7期,頁55-86。

廖慶華。

2005年。

〈真實與再現的爭議〉。

《2005以永續生存為導向之通識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1-13。

廖顯謨。

2011年。

〈北非與中東革命之根源與其意涵〉。

《全球政治評論》。

第34期,頁7-12。

管中祥。

2005年。

〈在實踐中反思多元文化〉。

《中華傳播學刊》。

第7期,頁31-40。

趙鼎新。

2005年。

〈西方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發展之評述-站在中國的角度思考〉。

《社會學研究》,第1期,頁168-248。

劉俊裕。

2007年。

〈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

《國際文化研究》。

第3卷第1期,頁1-30。

蔡秀勤、張佑宗。

2011年。

〈阿拉伯之春的啟示與反思〉。

《台灣民主季刊》。

第8卷第3期,頁199-209。

蔡東鍾。

1999年。

〈符號互動論在教育上的應用之探討〉。

《國教之聲》。

第32冊第4期,頁33-45。

謝岳、曹開雄。

2009年。

〈集體行動理論化系譜-從社會運動理論到抗爭政治理論〉。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第17卷第3期,頁13-20。

羅崗。

2006年。

〈網路公共空間〉。

《媒介擬想》。

第4期,頁44-64。

嚴庭國。

2005年。

〈解析敘軍駐黎的歷史演變〉。

《阿拉伯世界》。

第5期,頁14-19。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

2007年。

〈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

《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3卷第1期,頁95-104。

4.研究報告孫秀蕙、陳儀芬。

2010年。

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

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蔡綺、謝奕旭、沈明室。

2006年。

軍隊徽章樣式之研究-以我國陸軍軍隊徽章為例。

臺北:國防大學政戰學院95年教師專案研究彙編。

5.研討會論文汪子錫。

2004年。

〈警察形象:大眾傳播的符號學研究方法〉。

通識教育教學及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頁71-86。

沈明室、蔡綺。

2009年。

〈敵乎友乎?敵人的建構與重塑:以美國二次大戰戰爭海報為例〉。

政戰學院第1屆軍事社會學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政戰學院,頁64-90。

延英陸。

2011年。

〈從北非、中東地區政情演變談新傳播科技-以社群網站Facebook和Twitter為例〉。

第5屆軍事新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國防大學,頁123-140。

段馨君。

2011年。

〈e世代戲劇研究:以莎學與電視劇《犀利人妻》為例〉。

清大e世代重要議題研討會:人文社會的觀點。

新竹:清華大學,頁1-29。

孫本初。

2005年。

〈如何寫好一篇優質的碩博士論文〉。

撰寫碩博士論文與投稿學術期刊論壇。

臺北:臺北大學,頁1-7。

徐蕙萍、吳冠輝。

2011年。

〈中共對新媒體的管制與運用作法探析〉。

政戰學院第5界軍事新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政戰學院,頁97-122。

翁俊桔、顧長永。

2010年。

〈菲律賓2010年總統大選評析:總統花車模式的迷思〉。

2010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能知的公民?民主的理想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中山大學,頁1-13。

張耀羿、熊碧梧。

2006年。

〈視覺傳達設計圖像符號應用之研究-以美軍心戰傳單為例〉。

第九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政戰學校,頁551-581。

陳欣儀、沈明室。

2006年。

〈黃埔意象的建構與發展:符號學的觀點〉。

陸軍官校八十六週年校慶基礎學術暨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陸軍官校,頁1-12。

廖敦如。

2009年。

〈解構、思考、批判、再建構---從解構主義探討全球化下視覺文化的藝術教學〉。

第一屆台東大學人文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東:台東大學,頁1-24。

劉瀚嶸。

2007年。

〈從紅軍到解放軍—析論國共第一次暨第二次戰爭〉。

陸軍軍官學校八十三週年校慶基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陸軍官校,頁57-73。

蔡昌言、蘇建璋。

2010年。

〈從茉莉花革命看伊斯蘭國家的政治民主化〉。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第四屆學術研討會-國關理論與全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淡江大學,頁1-21。

6.學位論文江家慧。

2005年。

〈企業識別標誌之衍生是設計輔助系統建構:以運用幼稚園文法建製基本幾何圖形為例〉。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佳、陳雲閔、許中維等合著。

2006年。

〈網路訊息圖像的認知研究-以MSNMessenger內建圖像為例〉。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岱蓉。

2007年。

〈中國大陸失業問題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寬育。

2007年。

〈論梅丁衍作品中的政治圖像運作〉。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依蓉。

2006年。

〈德希達之解構哲學及其教育意涵〉。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建青。

2004年。

〈冷戰後印巴關係之研究,1991—2004〉。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

賴駿杰。

2008年。

〈林明弘研究:花布、空間,與認同〉。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謝佩珊。

2006年。

〈視覺圖像的功能─以國軍文宣美術創作為例〉。

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報章雜誌江迅。

2011年3月20日。

〈民生求穩盼政改應對茉莉花挑戰〉。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11期,頁22-25。

李之宜。

2011年3月13日。

〈中國茉莉花行動繼續發酵〉。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10期,頁20-21。

李永峰。

2011年3月13日。

〈總理與網民對談中國兩會新傳統〉。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10期,頁8。

亞洲週刊。

2011年1月9日。

〈中國媒體被加強管制閱評組進入編輯部〉。

第25卷第2期,頁10。

紀碩鳴。

2011年3月13日。

〈紫荊花革命效應香港深層次矛盾危機〉。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10期,頁26-34。

張倩燁。

2011年8月28日。

〈大連環保抗爭萬人示威暗藏玄機〉。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34期,頁24-29。

張倩燁。

2011年11月13日。

〈浙江湖州織里抗稅風暴中國式騷亂樣本〉。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45期,頁28-33。

張倩燁,〈陸豐抗爭模式自發民主反獨裁爭人權〉,《亞洲週刊》,第25卷第49期,2011年12月11日,頁24-29。

張潔平。

2011年3月13日。

〈中國自利比亞撤僑展現大國形象〉。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10期,頁22-24。

曹中軒。

2011年3月。

〈中國驚爆茉莉花行動博弈〉。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9期,頁22-23。

陳之嶽。

2011年3月。

〈全球茉莉花革命幕後推手〉。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9期,頁20-21。

蕭武男。

2011年3月。

〈埃及局勢引發中國七點思考〉。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9期,頁24-25。

陳競新、郭沛等人合著,2011年6月26日。

〈廣東增成萬人騷亂驚爆深層民怨〉。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25期,頁22-32。

8.網際網路人民網。

2012/03/06。

〈謝旭人:房產稅改革在上海和重慶進展順利將適當擴大試點範圍〉。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2npc/BIG5/239293/17308623.html。

2012/03/20大公網。

2011/02/24。

〈茉莉花革命發酵阿爾及利亞葉門續爆示威〉。

http://www.takungpao.com/news/world/2011-02-14/544913.html。

2011/6/23大紀元。

2004/04/23。

〈北韓龍川火車大爆炸官方封鎖新聞保持緘默〉。

http://www.epochtimes.com/b5/4/4/23/n518908.htm。

2012/02/07中國日報。

2011/01/24。

〈阿爾及利亞騷亂40傷茉莉花革命蔓延多國〉。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int/chinesedaily/20110124/23052185666.html。

2011/6/23中國評論新聞網。

2012/03/05。

〈誰是下一個突尼斯?西方憂「反美反以」浪潮〉。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8/5/6/101585678_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585678&mdate=0130155934。

2012/03/08文華。

2009/06/18。

〈伊朗大選舞弊引發十年最嚴重示威〉。

新紀元。

第126期。

http://www.epochweekly.com/b5/128/6513.htm。

(檢索日期:2012/02/21)王華。

2011/03。

〈牡丹花革命在望〉。

新紀元。

第214期。

http://www.epochweekly.com/b5/216/9125.htm。

(檢索日期:2011/04/13)王靜雯。

2009/06/15。

〈伊朗大選作弊網路引爆綠色革命〉。

新紀元。

第127期。

http://www.epochweekly.com/b5/129/6540.htm。

(檢索日期:2012/02/08)王麗娟。

2011/02/17。

〈茉莉花革命延燒埃及爆30年來最大示威〉。

聯合報。

http://evelynlu9.pixnet.net/blog/post/33827811。

(檢索日期:2011/4/8)世界日報。

2011/03/06。

〈葉門10萬人上街軍方開槍鎮壓〉。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2178912/article-%E8%91%89%E9%96%8010%E8%90%AC%E4%BA%BA%E4%B8%8A%E8%A1%97-%E8%BB%8D%E6%96%B9%E9%96%8B%E6%A7%8D%E9%8E%AE%E5%A3%93?。

2011/06/23田思怡。

2011/01/16。

〈一個水果攤促成突尼西亞茉莉花革命〉。

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235&f_SUB_ID=4877&f_ART_ID=29695。

(檢索日期:2011/06/22)田清。

2006/10/24。

〈封鎖國家第一名北韓=網路黑洞〉。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0/24/n1497314.htm。

(檢索日期:2012/02/07)全球新聞。

2011/11/28。

〈台灣另類選舉文化:候選人拼參選口號創意〉。

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politics/phoenixtv/20111128/19012952661.html。

2012/02/22多維新聞網。

2011/06/19。

〈中共官媒再提抵制「軍隊國家化」〉。

http://china.dwnews.com/big5/news/2011-06-19/57818296.html〉。

2012/04/07多維新聞網。

2012/03/01。

〈網傳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章沁生被突然停職〉。

http://china.dwnews.com/big5/news/2012-03-01/58630127.html。

2012/04/07吳芮芮。

2007/10/29。

〈緬甸的番紅花僧侶革命〉。

新紀元。

第40期。

http://www.epochweekly.com/b5/042/index.htm。

(檢索日期:2012/02/08)吳英。

2012/03/26。

〈路透社:西藏自焚抗議不斷中共擋不住〉。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3/26/n3550944.htm%E8%B7%AF%E9%80%8F%E7%A4%BE-%E8%A5%BF%E8%97%8F%E8%87%AA%E7%84%9A%E6%8A%97%E8%AD%B0%E4%B8%8D%E6%96%B7-%E4%B8%AD%E5%85%B1%E6%93%8B%E4%B8%8D%E4%BD%8F。

(檢索日期:2012/04/21)吳達。

2011/05/12。

〈西方看中國/中國網民的政治革命〉。

第223期。

新紀元週刊。

http://epochweekly.com/b5/225/9375.htm。

(檢索日期:2012/03/02)呂月。

2011/04/15。

〈胡錦濤名用「管理社會」實用毛澤東思想來阻擋茉莉花革命〉。

博訊網。

http://boxun.com/news/gb/china/2011/02/201102200521.shtml。

(檢索日期:2012/03/13)宋紫鳳。

2011/09/26。

〈網絡封鎖難阻言論自由〉。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9/26/n3383447.htm%E5%AE%8B%E7%B4%AB%E9%B3%B3-%E7%B6%B2%E7%B5%A1%E5%B0%81%E9%8E%96%E9%9B%A3%E9%98%BB%E8%A8%80%E8%AB%96%E8%87%AA%E7%94%B1A。

(檢索日期:2012/03/26)李明。

2011/09/18。

〈中國經濟增長背後隱藏諸多不穩定風險〉。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9/17/n3375818p.htm%E4%B8%AD%E5%9C%8B%E7%B6%93%E6%BF%9F%E5%A2%9E%E9%95%B7%E8%83%8C%E5%BE%8C%E9%9A%B1%E8%97%8F%E8%AB%B8%E5%A4%9A%E4%B8%8D%E7%A9%A9%E5%AE%9A%E9%A2%A8%E9%9A%AA。

(檢索日期:2012/03/26)李長安。

2012/03/06。

〈擴內需須縮小收入分配差額〉。

中國改革論壇。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consume/Forward/201203/t20120306_135963.htm。

(檢索日期:2012/03/20)李瑞。

2007/01/30。

〈梅與牡丹中國國花之爭的曲折之路〉。

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1/30/content_7736184_4.htm。

(檢索日期:2012/02/21)沈明室。

2011/12/22。

〈廣東烏崁村抗議事件的怒火已點燃中國基層民主火種〉。

台灣時報。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214670。

(檢索日期:2012/03/10)沈明室。

2012/04/20。

〈中國權力鬥爭下的軍隊國家化發展〉。

台灣時報。

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241470。

(檢索日期:2012/04/20)貝倫。

2006/02/25。

〈菲律賓人民對國家前途失望不滿〉。

美國之音。

http://www.voanews.com/chinese/news/a-21-w2006-02-25-voa12-63252067.html。

(檢索日期:2012/02/09)周力。

2011/04/19。

〈清末東北各族邊民抗俄記〉。

全球新聞。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local/chinapress/20110419/02202382844.html。

(檢索日期:2011/06/23)周慧盈。

2011/10/18〈陸貧富兩極有人富就有人窮〉。

美中新聞。

http://www.canews.com/News_Center/News_2011/News_release_2011_1018003_06.html。

(檢索日期:2012/03/26)邱瓊玉。

2012/03/30。

〈學生闖市府抗議「台北好好拆」〉。

全球新聞。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6995956.shtml(檢索日期:2012/04/14)邵峰。

2006/06/20。

〈顏色革命論析〉。

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605/6598.html。

(檢索日期:101/02/21)咼中校。

2011/01。

〈讓子彈飛引爆政治隱喻狂歡〉。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2期。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4472397941/02ae1a.cfm。

(檢索日期:2011/6/21)星島日報。

2011/01/19。

〈茉莉花革命蔓延至約旦〉。

http://news.sina.com.hk/news/1310/3/1/1999561/1.html。

2011/6/23范思齊。

2012/03/06。

〈謝旭人:今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約2.2萬億佔GDP的比例將超4%〉。

人民網。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2npc/BIG5/239293/17308658.html。

(檢索日期:2012/03/20)徐清風。

2011/01/29。

〈茉莉花革命蔓延打倒獨裁埃及一呼百應〉。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9/n3156594.htm。

(檢索日期:2011/4/8)烏有之鄉。

2006/05/18。

〈顏色革命論析〉。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605/6598.html。

2011/10/27秦宮非。

2011/02/14。

〈顏色革命開啟第四波民主化浪潮〉。

博訊新聞網。

http://www.boxun.com/news/gb/pubvp/2011/02/201102142245.shtml。

(檢索日期:2012/03/26)笑蜀。

2010/12/27。

〈重建人性的微循環〉。

南方周末。

http://xiaoshu.z.infzm.com/2010/12/27/%E9%87%8D%E5%BB%BA%E4%BA%BA%E6%80%A7%E7%9A%84%E5%BE%AE%E5%BE%AA%E7%8E%AF%EF%BC%88%E5%AE%8C%E6%95%B4%E7%89%88%EF%BC%89/。

(檢索日期:2012/03/18)荊坷。

2005/05/03。

〈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社會〉。

博訊新聞網。

http://boxun.com/news/gb/pubvp/2005/05/200505031328.shtml。

(檢索日期:2012/03/18)張沛元。

2010/10/09。

〈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oct/9/today-t1.htm。

(檢索日期:2012/03/20)張燕。

2011/02/28。

〈蘇哈爾兩千群眾上街示威要求政治改革〉。

XINMSN新聞網。

http://news.xin.msn.com/zh/world/article.aspx?cp-documentid=4675632。

(檢索日期:2011/06/23)陳國源。

2008/09/02。

〈繼寶島春夢後沈野計畫再拍攝港劇諷扁〉。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08/09/02/389-2328657.htm。

(檢索日期:2011/6/22)陸以正。

2011/06/27。

〈突尼西亞「茉莉花」綻放〉。

國政評論。

http://www.npf.org.tw/post/1/9353。

(檢索日期:2012/02/28)博訊網。

2011/02/23。

〈茉莉花2月27日繼續散步預告〉。

http://blog.boxun.com/hero/201103/molihuageming/2_1.shtml。

2012/03/13博訊網。

2012/03/12。

〈中國茉莉花革命第五十七輪公告-茉莉花革命方略〉。

http://blog.boxun.com/hero/201203/molihuageming/2_1.shtml。

2012/03/13皓祥。

2011/02/20。

〈博訊遭駭客強攻疑因網傳茉莉花革命〉。

博訊網。

http://boxun.com/news/gb/china/2011/02/201102200521.shtml。

(檢索日期:2012/03/13)華青劍。

2012/03/05。

〈關於201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况與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人民網。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2-03/19/content_1715299.htm。

(檢索日期:2012/03/20)黃啟霖。

2011/01/17。

〈民怨引爆政變突尼西亞出現茉莉花革命〉。

中央廣播電台。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76791。

(檢索日期:2011/4/10)黃啟霖。

2011/01/18。

〈複製茉莉花革命蘇丹反對派領袖被捕〉。

中央廣播電台。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77042。

(檢索日期:2011/06/23)黃雲濤。

2011/04/05。

〈微博漸成中共官員的「必修課」〉。

文匯報。

/http://pdf.wenweipo.com/2011/04/05/a10-0405.pdf。

(檢索日期:2011/03/02)新唐人電視。

2009/01/01。

〈2008年十大中國禁聞〉。

http://www.worldone.com.tw/index.do?channelTwoNumber=32。

2011/10/03新浪香港。

2011/04/13。

〈艾未未惹爭議藝術作品一虎八奶圖被解讀為譏諷政治局9常委〉。

http://forum.sina.com.hk/viewthread.php?tid=92262。

2011/10/27新浪網。

2012/03/09。

〈中央密集表態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2npc/BIG5/239293/17308623.html。

2012/03/20新華新聞網。

2011/03/17。

〈蘇丹:「最民主」的國家在怪圈中發展〉。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3/17/c_121195657.htm。

2011/06/23楊仁賢。

2011/10/25。

〈緬甸開始不一樣軍政府真心想改變〉。

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50188。

(檢索日期:2011/10/28)楊冬權。

2010。

〈破解中共一大之謎〉。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http://ddwx.wxyjs.org.cn/BIG5/186581/14787136.html。

(檢索日期:2011/06/23)楊繼繩。

2011/08/13。

〈警惕社會階層的固化〉。

《鳳凰網》。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ixiangpinglun/detail_2011_08/13/8384136_0.shtml。

(檢索日期:2012/03/26)廖晨琳。

2011/01/09。

〈讓子彈飛向現實〉。

亞洲週刊。

第25卷第2期。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4472397941/02ae1c.cfm。

(檢索日期:2011/06/03)維基解密-08TUNIs679。

2010。

〈突尼西亞腐敗:你們的就是我的〉。

http://billypan.com/wiki/08TUNIS679。

(檢索日期:2011/04/08)蒙克。

2011/03/10。

〈1959年西藏「起義」和「平叛」〉。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1/03/110310_tibet_anni_1959_by_mengke.shtml。

(檢索日期:2012/03/12)潘柳娟。

2011/03/08。

〈財政部部長、副部長答記者問:資源稅改革將擇時在全國推廣〉。

人民網。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bwdt/20120319/141911623413.shtml。

(檢索日期:2012/03/20)蔡子強。

第243卷。

2011/02。

〈鮮花、顏色如何用來起義?〉。

南方人物周刊。

http://magazine.sina.com/bg/southernpeopleweekly/243/20110222/1743109172.html。

(檢索日期:2011/04/07)穆堯。

2011/03/28。

〈十八大前解放軍頻頻呼籲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權〉。

多維新聞網。

http://china.dwnews.com/big5/news/2012-03-28/58678528.html。

(檢索日期:2012/04/07)駱亞。

2011/09/15。

〈微博悄然改變中國〉。

第241期。

新紀元週刊。

http://epochweekly.com/b5/243/9840.htm。

(檢索日期:2012/03/02)駱亞。

2012/01/01。

〈烏崁村事件細說從頭〉。

新紀元。

第256期。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1/n3474007.htm%E3%80%90%E6%96%B0%E7%B4%80%E5%85%83%E3%80%91%E7%83%8F%E5%9D%8E%E6%9D%91%E4%BA%8B%E4%BB%B6-%E7%B4%B0%E8%AA%AA%E5%BE%9E%E9%A0%AD?p=all。

(檢索日期:2012/02/09)韓錦勤。

2011/04/25。

〈革命的傳播-以十九世紀法國革命與二十一世紀突尼西亞革命為例〉。

翰林歷史即時通。

http://www.worldone.com.tw/index.do?channelTwoNumber=32。

(檢索日期:2011/10/03)藍孝威。

2012/04/06。

〈北京下令拆機不准艾未未自拍〉。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6/112012040600186.html。

(檢索日期:2012/04/07)顏昌海。

2011/07/27。

〈以人類的名義追問溫州動車事件真相〉。

《新唐人》。

http://www.ntdtv.com/xtr/b5/2011/07/27/a565240.html.-%E9%A1%8F%E6%98%8C%E6%B5%B7%EF%BC%9A%E4%BB%A5%E4%BA%BA%E9%A1%9E%E7%9A%84%E5%90%8D%E7%BE%A9%E8%BF%BD%E5%95%8F%E6%BA%AB%E5%B7%9E%E5%8B%95%E8%BB%8A%E4%BA%8B%E4%BB%B6%E7%9C%9F%E7%9B%B8.html。

(檢索日期:2012/03/27)二、英文1.專書Barthes,Roland,1977.Image-Music-Text.London:FontanaPress.Barthes,Roland,1981.CameraLucida:ReflectionsonPhotography.NY:HillandWang.Barthes,Roland,RichardHowardtrans.1986.IntheRustleofLanguage.NewYork:HillandWang.Charles,MerriamE.,1934.PoliticalPower:ItsCompositionandIncidence.McGraw:Hill.Cox,JohnM.,2009.CirclesofResistance:Jewish,Leftist,andYouthDissidenceinNaziGermany.NewYork:PeterLang.Eco,Umberto,1976.ATheoryofSemiotics.Bloomington:IndiianaUniversityPress.Judith,Hand,2003.Women,PowerandtheBiologyofPeaceSanDiego.SanDiego:Questpath.Leitch,VincentB.,1983.DeconstructionCriticism.London:Routledge.Lister,Martin,2009.NewMedia:ACriticalIntroduction.NewYork:Taylor&Francise-LibraryMachiavelli,Niccolò,1935.ThePrince.LuigiRicci.Merriam,JR,C.E.,1900.HistoryoftheTheoryofSovereigntysinceRousseau.NewYork:AMSPress.Parry,Geraintv,1978.JohnLocke.London:GeorgeAllen&Unwin.Peirce,CharlesSanders,1931.TheCollectedPapersofCharlesSandersPeirce.MA.:TheMurryPrintingCompany.RobertL.,Helvey,2004.OnStrategicNonviolentConflict:ThinkingAboutTheFundamentals.Boston,MA:AlbertEinsteinInstitution.Robert,Wuthnow.1987.MeaningandMoralOrder:ExplanationsinCulturalAnalysis.Berkerley:UniversityofCalforniaPress.SamuelE.,Finer,1962.TheManonHorseback:TheRoleoftheMilitaryinPolitics.Baltimore:PenguinBook.Saussure,Ferdinandde,2006.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NewYork:OpenCourt.Sharp,Gene,2002.FromDictatorshiptoDemocracy:AConceptualFrameworkforLiberation.Boston,MA:AlbertEinsteinInstitution.W.J.T.,Mitchell.1994.PictureTheory.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Willianms,Raymond,1983.Keywords:AVocabularyofCultureandSociety.NewYork:TheVikingPress.2.期刊Bellin,Eva,2011.“LessonsfromtheJasmineandNileRevolutions:PossibilitiesofPoliticalTransformationintheMiddleEast?”MiddleEastBrief.50:1-7.Blumer,Herbert,1951.“ElementaryCollectiveBehavior.”InNewOutlineofthePrinciplesofSociology.67-121.Dale,Swartz,2011.“JasmineintheMiddleKingdom:AutopsyofChina’s(Failed)Revolution.”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forPublicPolicyResearch.no.1:1-5.DavidS.,Sorenson,2011.“TransitionsintheArabWorld-SpringorFall?”StrategicStudiesQuarterly.22-49.El-May,Mahmoud,2011.“TheJasmineRevolution.”TurkishPolicyQuarterly.9(4):55-61.Fairbanks,CharlesH.Jr.,2004.“Georgia’sRoseRevolution.”JournalofDemocracy.15(2):110-123.GaryL.,Downey,1986.“IdeologyandtheClamshellIdentity:OrganizationalDilemmasintheanti-NuclearPowerMovement.”SocialProblem.33:357-371.Ghettas,Lakhdar,2011.“TheGeopoliticalRepercussionsoftheTunisianJasmineRevolutiononNorthAfrica,”LSEIdeas.1-2.Giorgi,Kandelaki,2006.“Georgia’sRoseRevolutionaParticipant’sPerspective.”UnitedStatesInstituteofPeace.1-12.Henrye,Hale,October2005.“RegimeCycles:Democracy,Autocracy,andRevolutioninPost-SovietEurasia.”WorldPolitics.58:133-165.JackA.,Goldstone,2009.“RethinkingRevolutions:IntegratingOrigins,Processes,andOutcomes.”ComparativeStudiesofSouthAsia,AfricaandtheMiddleEast.29(1):18-32.Kaboub,Fadhel,2011.“OntheJasmineRevolution-Tunisia’sPoliticalEconomyExempli¬esaRegioninTransition.”Dollars&Sense.March/April:7-8.LincolnA.,Mitchell,2006.“DemocracyinGeorgiaSincetheRoseRevolution.”EastEuropeanDemocratization.669-676.McFaul,Michael,2007.“UkraineImportsDemocracyExternalInfluencesontheOrangeRevolution.”InternationalSecurity.32(2):45-83.Narnia,Bohler-MullerandMerweCharlvander,2011.“ThePotentialofSocialMediatoInfluenceSocio-politicalChangeontheAfricanContinent.”AfricaInstituteofSouthAfrica.44:5-7.O.Burgelin,1972.“Structuralanalysisandmasscommunication.”InD.McQuail(ed.)SociologyofMassCommunication.312-329.RobertK.,Christensen,EdwardR.,Rakhimkulov,andCharlesR.Wise,2005.“TheUkrainianOrangeRevolutionBroughtMoreThanaNewPresident:WhatKindofDemocracyWilltheInstitutionalChangesBring?”CommunistandPost-CommunistStudies.38:207-230.VicenteL.,Rafael,2003.“TheCellPhoneandtheCrowd:MessianicPoliticsintheContemporaryPhilippines.”PublicCulture.15(3):399-425.YoungJoonLim,2011.“China’sMediaRegulationsandItsPoliticalRighttoEnforce:ConflictwithForeignCorrespondents.”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Research.1(3):113-123.3研究報告Chernus,Ira,2009.“NonviolentThoughtThroughU.S.History,”TheBureauofInternationalInformationProgramsoftheU.S.DepartmentofState.Vol.14,No.3.El-May,Mahmoud,2011.“TheJasmineRevolution.”TurkishPolicyQuarterly.Vol.9,No.4.4.網際網路Ali,Wyne,2009/06/25.“FixingtheOdds.”InternationalHeraldTribune.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09/06/25/fixing-odds/d4o.(Accessed2012/01/19)Arvind,Gupta,2011/02/14.“LessonsfromEgypt:donotUnderestimatethePowerofPeacefulSatyagrahaandtheInternet.”IDSAcomment.http://www.idsa.in/idsacomments/LessonsfromEgyptdonotunderestimatethepowerofpeacefulSatyagrahaandtheInternet_agupta_140211.(Accessed2011/09/27)Carlson,Nicholas,2011/01/05.“FacebookHasMoreThan600MillionUsers,GoldmanTellsClients.”BusinessInsider.http://articles.businessinsider.com/2011-01-05/tech/30100720_1_user-facebook-pr-goldman-sachs.(Accessed2012/02/22)Colin,Barker,2005/10/17.“TheRiseofSolidarnosc.”InternationalSocialism.http://www.isj.org.uk/index.php4?id=136&issue=108.(Accessed2012/01/19)CrispinShawnW.,2012/01/19.“FreedomwithlimitsinBurma.”CommitteetoProtect.http://www.cpj.org/asia/burma/.(Accessed2012/02/06)DecodingtheRevolution.2012/03/01.EgyptToday.http://www.egypttoday.com/news/display/article/artId:176/Decoding-the-Revolution/secId:5/catId:24.(Accessed2012/03/27)Dickinson,Elizabeth,2011/02/04.“AnatomyofaDictatorship:HosniMubarak.”ForeignPolicy.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1/02/04/anatomy_of_a_dictatorship_hosni_mubarak.(Accessed2011/9/27)Farhi,P.,2010/10/20.“TwitterBreaksStoryonDiscoveryChannelGunman.”WashingtonPost.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0/09/01/AR2010090105987.html.(Accessed2012/02/22)FreedomHouse.2011/02/25.http://www.freedomhouse.org/images/File/fiw/Maps_2003_2007_2011_FINAL.pdf.(Accessed2011/10/12)Gunjan,Singh,2011/02/25.“China’sWorriedResponsetotheUprisingsintheMiddleEast.”IDSAcomment.http://www.idsa.in/idsacomments/ChinasWorriedResponsetotheUprisings%20intheMiddleEast_GunjanSingh_250211.(Accessed2011/09/27)James,Phillips,2011/01/18.“Tunisia’sJasmineRevolution:AHarbingerofFutureUprisings?”TheFoundry.http://blog.heritage.org/2011/01/18/tunisia%E2%80%99s-jasmine-revolution-a-harbinger-of-future-uprisings/.(Accessed2011/09/22)Keller,Jared,2010/06/18.“EvaluatingIran'sTwitterRevolution.”TheAtlantic.http://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0/06/evaluating-irans-twitter-revolution/58337/.(Accessed2012/02/22)KhalilEl-Anani,2011/05/19.“EgyptianRevolutionReconsidered.”Uruknet.Info.http://www.uruknet.info/?p=m77890&hd=&size=1&l=e.(Accessed2011/09/22)Kirkpatrick,David,2011/01/14.“TunisiaLeaderFleesandPrimeMinisterClaimsPower.”NewYorkTimes.http://www.nytimes.com/2011/01/15/world/africa/15tunis.html?pagewanted=all.(Accessed2012/03/08)Kirkpatrick,David,2011/01/31.“Mubarak’sGriponPowerisShaken.”NewYorkTimes.http://www.nytimes.com/2011/02/01/world/middleeast/01egypt.html?pagewanted=all.(Accessed2012/03/09)LoydParry,Richard,2007/09/24.“NunsjoinmonksinBurma'sSaffronRevolution.”TimesOnline.http://www.timesplus.co.uk/tto/news/?login=false&url=http%3A%2F%2Fwww.thetimes.co.uk%2Ftto%2Fnews%2Fworld%2Fasia%2F.(Accessed2012/02/08)NewsabouttheColorOrange-ThePillarofShamepaintedOrange.2008/04/30.TheColorOrange.http://www.thecolororange.net/uk/page56.(Accessed2011/09/27)Nguyen,Ted,2011/01/14.“Tunisia’sTwitterRevolution”TedNguyenUSA.http://www.tednguyenusa.com/tunisias-twitter-revolution/.(Accessed2012/02/22)PrasantaKumarPradhan,2011/02/10.“AfterTunisiaandEgypt:TheMoodintheArabStreetsandPalaces.”IDSAcomment.http://www.idsa.in/idsacomments/AfterTunisiaandEgyptThemoodintheArabstreetsandpalaces_pkpradhan_100211.(Accessed2011/09/27)RevolutionThroughArabEyesManufacturingtheTruth.2012/02/14.AlJazeera.http://www.aljazeera.com/programmes/revolutionthrougharabeyes/2012/02/20122612918497347.html.(Accessed2012/03/08)Roach,Morgan,2011/05/11.“WaveofProtestsContinuesAcrossNorthAfricaandtheMiddleEast.”TheFoundry.http://blog.heritage.org/2011/05/11/wave-of-protests-continues-across-north-africa-and-the-middle-east/.(Accessed2011/09/22)Roula,Khalaf,2011/10/28.“Egypt:theUnfinishedRevolution,”FTMagazine.http://www.ft.com/intl/cms/s/2/7ef64d68-002e-11e1-8441-00144feabdc0.html#axzz1oJKGc2IP.(Accessed2012/03/04)Wibisono,BKunto,78PeopleKilledinTunisiaTurmoil.2011/01/17.MiddleEast.Onlinehttp://www.middle-east-online.com/english/?id=43685.(Accessed2012/03/09)Yasmine,Ryan,2011/10/21.“TunisianBloggerBecomesNobelPrizeNominee/AlJazeeraInterviewsAYoungBloggerWhoDocumentedTunisia'sUprisingasItHappened.”FTMagazine.http://www.aljazeera.com/indepth/features/2011/10/2011106222117687872.html(Accessed.(Accessed2012/03/04)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冷戰後印巴關係之研究,1991—2004 2. 德希達之解構哲學及其教育意涵 3. 林明弘研究:花布、空間,與認同 4. 視覺圖像的功能-以國軍文宣美術創作為例 5. 企業識別標誌之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建構:以運用幼稚園文法建製基本幾何圖形用為例 6. 中國大陸失業問題研究 7. 論梅丁衍作品中的政治圖像運用 8. 軍隊公共事務結合新媒體運用之研究-以PTTMilitarylife板中的督割事件為例 9. 毛澤東時期軍隊宣傳畫之研究─圖像學及藝術社會學的觀點之分析 10. 電影音樂的符號性─以侯孝賢的電影為例 11. 應用鹿港地方文化圖像符號於視覺設計創作之研究 12. 圖像符號在海報設計中之創作實例分析 13. 圖像符號傳播的語文式思考:以符號學詮釋國劇臉譜為例 14. 太極標誌的設計應用及其圖像符號意義解析 15. 兩岸華人地區之山寨商標設計及其圖像符號研究(2008~2011)   1. 沈明室、蔡綺。

2009年。

〈敵乎友乎?敵人的建構與重塑:以美國二次大戰戰爭海報為例〉。

政戰學院第1屆軍事社會學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政戰學院,頁64-90。

2.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

2007年。

〈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

《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3卷第1期,頁95-104。

3. 劉俊裕。

2007年。

〈文化全球化:一種在地化的整合式思維與實踐〉。

《國際文化研究》。

第3卷第1期,頁1-30。

4. 管中祥。

2005年。

〈在實踐中反思多元文化〉。

《中華傳播學刊》。

第7期,頁31-40。

5. 廖敦如。

2004年。

〈從全球化的視覺文化觀點—探討「流行文化」為議題之藝術教學〉。

《藝術教育研究》。

第7期,頁55-86。

6. 黃鉦堤。

2008年。

〈巴特的符號學與政策方案的解讀〉。

《政治科學叢論》。

第35期,頁181-204。

7. 傅恆德。

1998年8月〈建構政治暴力與革命行動的簡約模型〉。

《問題與研究》。

第37卷第8期,頁1-85。

8. 陳錦忠。

2008年。

〈影像中圖像與造型符號的關係〉。

《藝術學報》。

第83期,頁77-90。

9. 陳雅惠。

2004年。

〈滑溜的「任意性」,你/妳抓到了嗎?Saussure語言學理論中任意性的破與立〉。

《中華傳播學刊》。

第6期,頁53-69。

10. 陳建華。

1997年。

〈現代中國革命話語之源〉。

《百年中國21世紀雙月刊》,第40期,頁83-96。

11. 陳俊明。

2005年。

〈政黨輪替、文武關係與台灣的民主鞏固:分析架構與策略〉。

《政治科學叢論》。

第24期,頁77-110。

12. 陳明珠。

2007年。

〈符號學研究的反身自省:返回符號體系的思考〉。

《圖書資訊學研究》。

第2卷第2期,頁17-38。

13. 梁正清。

2006年。

〈中國大陸傳播的發展與政治控制〉,《資訊社會研究》,第4期,頁211-252。

14. 張露心。

2004年。

〈圖像符號傳播之象徵性意義研究〉。

《嶺東學報》。

第15期,頁247-261。

15. 張繼文。

1994年。

〈視覺傳達設計的認知心理基礎〉。

《國教天地》。

第102期,頁33-38。

  1. 論新浪微博之資訊權力對中共政權的影響:以茉莉花革命事件為例 2. 中東民主化浪潮與未來挑戰之研究—從茉莉花革命探討 3. 阿拉伯之春:威權政體之轉型? 4. 歐盟對突尼西亞之政策實踐與發展─以茉莉花革命前後為例 5. 阿拉伯世界反政府運動與民主倡議網絡 6. 學生臉書使用與政治參與:以太陽花學運為例 7. 新媒體時代下的社會運動實踐─太陽花學運中Facebook使用者的社會運動參與 8. 共軍建政後軍隊徽章設計之研究-以符號學分析之 9. 胡錦濤時期共軍思想政治教育之研究-以《政工導刊》為例 10. 中共軍事思想轉型之研究-軍事變革之影響 11. 1996年台海危機美國、中共角色分析:戲劇論觀點 12. 競爭性威權體制政權更替之研究-以喬治亞玫瑰革命(2003)為例 13. 毛澤東時期軍隊宣傳畫之研究─圖像學及藝術社會學的觀點之分析 14. 網路媒介與社會運動:以阿拉伯之春為例 15. 「中國模式」: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模式之建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