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訂價vs. 差別訂價,怎樣才能賺到最多的錢?航空業的作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英國經濟學家皮古(Arthur Cecil Pigou)在研究價格差異時,將廠商針對不同消費者、消費時段或消費數量,收取不同費用的定價方式,稱為「差別取 ...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

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2018年06月04日08:05•發布於2018年05月30日08:02•馬安奇 訂機票時,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航空公司要提供不同的票價和座位艙等?也許你認為,這是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

有人願意支付比較高的費用換取頂級服務,因此選擇頭等艙;有人希望票價愈低愈好,因此選擇經濟艙。

其實,這種收費方式背後更關鍵的考量,是讓航空公司可以賺得更多!支付不同費用,換取想要的服務假設一架飛機全是經濟艙座位,可以提供120個位子,每個位子收費9000元,座位全數售出,航空公司總收入108萬元(9000元×120人=1,080,000元)。

假如全都是頭等艙座位,只可以提供40個位子,每個位子收費2萬4000元,總收入96萬元(24000元×40人=960,000元)。

如下圖1:經理人月刊123期如果將座位改成三種型式,按照艙等收取不同價格,航空公司總計可以賺進174萬元:24000元×20人(頭等艙)+18000元×40人(商務艙)+9000元×60人(經濟艙)=1,740,000元。

如下圖2:經理人月刊123期對生產者來說,產品售價較高,獲利自然更多,但是又擔心價格如果訂得太高,會嚇跑支付能力比較低的消費者,所以差異化價格,吸引不同消費者付出他們願意支付的最高金額,藉此獲取最大利潤。

在航空公司的例子中,用高票價賺富人的錢,用低票價賺窮人的錢,收取不同費用,反而讓總收入變得更多。

收費模式多元化,獲益更多英國經濟學家皮古(ArthurCecilPigou)在研究價格差異時,將廠商針對不同消費者、消費時段或消費數量,收取不同費用的定價方式,稱為「差別取價」(pricediscrimination),是獨占廠商為了追求利潤極大的理性策略。

最高明的定價就是逼近消費者願意支付的金額「上限」,即使這個價差幅度不大,但是銷量穩定時,可以為廠商創造顯著的利潤。

皮古將差別取價分成3種:1.第一級差別取價假如生產者知道每一位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大金額,向不同人收取他們願付的最高價格,就能榨取全部的「消費者剩餘」。

從理論角度來看,這種定價策略的經濟效率最好,因為廠商的利潤最高,消費者也根據自己的需求付出希望的價格。

不過,皮古認為,現實生活中很難進行第一級差別取價,因為生產者不可能知道每一位消費者願意支付的金額。

然而,網路零售巨頭亞馬遜(Amazon)曾經針對個別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量身打造」商品價格。

例如,某位顧客經常購買烹飪書,就算沒有折扣也會買,動態定價系統便會針對這位顧客自動提高烹飪書的價格;另一位顧客對這類書籍的興趣不大,網站就會主動提供折扣,增加購買誘因。

雖然亞馬遜因此提升了利潤與銷量,卻引發顧客對於價格不公而反彈,被迫公開致歉。

2.第二級差別取價當生產者無法掌握每一位消費者的願付價格,只好透過制定一系列銷售方案,誘導消費者自行選擇。

像是衣服1件賣400元、3件賣1000元,如果顧客覺得1000元還可以接受,就會抱著撿便宜的心態一口氣買3件,商家的收入也會從400元增加到1000元。

航空公司因為逐一調查消費者搭乘需求的成本太高,所以提供各種艙等,供消費者自行選擇,還可以同時得知哪些人是有能力付高價的「優質潛在客戶」,提供更多「好康」留住他們。

3.第三級差別取價當生產者可以明確區隔目標市場時,就能針對不同群體收取不同價格。

這種定價方式在生活中最常見,例如捷運票價分成學生、一般民眾及老人優待票,還有持折價券就可以打折。

但是對於某些消費者來說,只要商品原價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他們就不會花心力蒐集折價券或排隊換取低價,那麼,店家也就不必直接降價,既可以賺到「對價格不敏感的顧客」的錢,又賺到了「價格敏感型顧客」帶來的銷售額,比單一收費模式獲益更多。

延伸閱讀\衛生紙漲就漲,為什麼要先「喊」漲?從經濟學解讀廠商的價格策略服務有缺失,就降價補償顧客?經濟學家:這是「不高明」的價格策略 查看原始文章 理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