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筆陣】粵劇《琵琶記》劇本演變初探 - IATC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右下角小圖,1956年華僑日報廣告,利榮華劇團,任白演出「唐首版」。
節目︰琵琶記 ». 主辦︰香港八和會館. 地點︰油麻地戲院. 日期︰4/10 ...
IATC 年鑑 戲劇20142013201220112010 戲曲2014201320122011 音樂2014 藝PO Dramall成為會員關於我們支持我們聯絡我們背景使命發展策略工作重點董事/職員會員會員及申請表會員簡介捐助藝評筆陣2022最新活動活動回顧(請選擇年份)2022202120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躍動的交鋒:閱讀新文本出版刊物劇本(香港戲劇叢書)劇本(翻譯系列)劇本(個人創作系列)評論劇場教育年鑑劇場電影舞蹈音樂藝評文集導賞手冊其他書籍訂購香港戲劇年鑑系列香港戲劇年鑑系列香港戲曲年鑑系列香港古典音樂年鑑系列香港戲劇史個案研究政治永不缺席 當代台灣劇場的政治性網上評論藝評資料庫藝評教育月旦舞台眾聲喧嘩藝術節即時評論藝術寫作計劃評論四海聲評導賞文章香港戲劇評論資料庫年度劇評一覽表座談會/討論會紀錄藝評寫作計劃藝評工具書演藝風流文化/藝術團體連結主頁>評論>網上評論>月旦舞台【藝評筆陣】粵劇《琵琶記》劇本演變初探文︰張敏慧|上載日期︰2014年11月25日|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1969年場刊,演的是「葉修版」。
右下角小圖,1956年華僑日報廣告,利榮華劇團,任白演出「唐首版」。
節目︰琵琶記»主辦︰香港八和會館地點︰油麻地戲院日期︰4/10/2014城市︰香港»藝術類別︰戲曲»
2014月11月
《琵琶記》取材自民間故事,被列為南戲戲文之首。
宋元以來,版本甚多,其中明代高則誠用心良苦,為「教忠教孝」而凸顯「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版本流傳最廣。
往後各地劇種均有所取捨,加工自成體系。
最近看了香港八和會館「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的《琵琶記》,引起我好奇,仔細探究一下這個香港粵劇版本的來源。
我先閱讀兩個早期的版本:一個是1956年唐滌生為「利榮華劇團」當家生旦任劍輝、白雪仙寫的版本(下稱「唐首版」),一個是1969年任白領軍,「仙鳳鳴劇團」公演的全本《琵琶記》,是時唐氏已去世,劇本由葉紹德依據「唐首版」修訂整理(下稱「葉修版」)。
「唐首版」寫於「仙鳳鳴劇團」成立之前,「葉修版」修改於開山本面世十多年之後,場次一樣,題旨仍不脫「忠孝節義」的格局,意在教化人心。
故事講蔡伯喈奉親命上京赴試,妻子趙五娘獨力代夫孝養公婆。
故鄉陳留地正逢饑旱,五娘食糠賣髮,孤苦無助,結果兩老餓死病死。
五娘殮葬公婆後,千里上京尋夫,最後夫妻團圓結局。
細讀兩版本,劇中主要角色戲份情節,大體相同,只有蔡父蔡母所佔份量,在第一及第三場變動較大,比對之下,可見首編者與後十多年的修訂者,各有心思。
【第一場,草亭送別,伯喈應試】
劇中主要人物:蔡伯喈,趙五娘,蔡父,蔡母。
兩版相同。
第一場草亭送別。
(1956年利榮華「唐首版」劇照從缺。
)【上】1969年,仙鳳鳴劇團,「葉修版」,左起,趙五娘,蔡母,蔡父,蔡伯喈。
催兒上京的是蔡父。
【下】2014年,八和新秀演出,取用「葉修版」,催兒上京的也是蔡父。
左起,蔡母,蔡父,蔡伯喈,趙五娘。
此場主要交代伯喈、五娘深情話別,不同處是「唐首版」逼子赴京考試的是蔡母,「葉修版」期望兒子博取一官半職的是蔡父。
本來,誰催逼都是一樣,反正兩版的逼迫程度和動機,大致沒有分別,伯喈就是要依從。
而早在明代高則誠原著的蔡父熱衷功名富貴,要兒子「光前耀後」,「青雲萬里」,農村老婦的蔡母,則害怕兒子遠離膝下,還罵丈夫不該「強逼他(伯喈)爭名奪利」,這倒較合乎常理。
「唐首版」寫蔡父對兒子去不去考試好像不太計較,他對妻子說:「其實伯喈去亦罷,唔去亦罷,等到佢衣錦歸來,我哋都怕泉台飲恨。
」蔡母卻力主兒子赴考,並罵媳婦不應阻礙伯喈前程:「赴京華不過求衣錦,開講話淑婦自應從婦訓,唔應該拉住個老公淚紛紜。
倘若佢分心未能圖發憤,你係唔係想雙親年老一世清貧?」可見唐滌生有意從明代古本原著另闢蹊徑,把構成悲劇責任挪移到蔡母身上。
然後到了第三場,把高則誠原著中的蔡母埋怨、五娘吃糠、二老離世、五娘賣髮種種悲情,剪裁濃縮在一場戲裡,只讓婆媳二人在台上面對面完成。
【第三場,五娘孝親,食糠賣髮】
劇中主要人物:「唐首版」趙五娘,蔡母。
「葉修版」趙五娘,蔡父,蔡母。
第三場食糠賣髮。
(1956年利榮華「唐首版」劇照從缺。
)【上】1969年,仙鳳鳴劇團,「葉修版」,左起,趙五娘蔡母蔡父三人戲。
【下】2014年,八和新秀演出,取用「唐首版」,左起,蔡母趙五娘二人戲。
第三場幕啟,「唐首版」的五娘上場,交代家翁幾月前死去。
接下來的就是婆媳戲。
蔡母多疑,懷疑媳婦瞞著在廚房吃好東西:「佢年紀輕,我年紀老,梗係我食曳時佢食好」。
蔡母不滿,天天只吃稀粥:「朝又係粥,晚又係粥,成年都食唔倒魚和肉」,「粥水焉能長養命,量我都難以苟延殘喘候兒曹」。
處處表露一個不分好歹、不知家境困苦的家姑「萌塞」,編劇把唱詞、夾白、動作的衝突與張力放在蔡母身上。
蔡母的猜疑,五娘的苦況,不需要多一個蔡父在中間緩和。
到發現五娘「一路食一路哽,一路食一路嘔」,在廚房吃的是糟糠,蔡母嚇得跌在台口,知道原來錯怪好人,造成由一個衝突高潮急轉演變成諒解後的悲情。
她明白了,「縱使我家無孝順兒,幸有糟糠婦」,「我幸福幾生修,後世留傳,我有一個好媳婦。
可憐你新婚才兩月,我可以今生無子,你點可以一世無夫。
」這個本來「萌塞」老婦忽然醒覺,勸媳婦上京尋夫,遂延伸出五娘的另一段痛苦尋夫歷程。
五娘好媳婦還唸唸:「六十日魚水恩情,一百載應存婦道,問何忍千里登途。
甘自啖糟糠,剩下餘糧,代夫婿堂前奉母。
」只是蔡母不敵悲愴暈死過去,五娘在沒得選擇下,賣髮才換取些錢買藥。
萬千委屈後得到家姑諒解:「冇得食,冇得着,要食糠,仲要捱到幾根頭髮都難保,你唔到最絕境嘅時候,唔會賣髮嘅。
」蔡母與五娘兩人對戲愈集中,逼力愈鮮明,不在案頭文字,而在劇場氣氛。
唐滌生早年寫戲,關注點與當年一般廣東大戲編劇者相同,都重視台下觀眾反應。
女性是主要觀眾,如何吸引她們?如何「煽動」她們情緒?正是主要法門。
婆媳矛盾衝突,就是取材不二之選,《胡不歸》、《釵頭鳳》等是典型例子。
唐氏把高則誠文本中的蔡父刪除,焦點凝聚在婆媳兩人,反正蔡母一人已可準確地把整件事態,以及人物情緒扭轉的過程有層次地鋪演出來,而五娘回應表情又不用分散兼顧。
再者,當年飾演蔡母的丑生半日安,以演《胡不歸‧迫媳離婚》惡家姑譽滿劇壇,演蔡母自然駕輕就熟。
由於強調媳婦之受屈受苦,「順從」了中國傳統婆媳矛盾衝突的家庭悲劇性,遂喚起座中女觀眾更強共鳴。
「葉修版」的第三場,改為「回歸」明代高則誠「格式」,即兩老仍在,與五娘合成三人的戲。
我認為問題並不在多一人或少一人,而在悲情力度的營造,兩人對戲若演得到位,女性悲劇張力目的已達。
葉紹德在復依明代古本後,仍有改動,就是把高則誠原著,張大公叮囑五娘上京尋夫的一番說話:「若見到伯喈,一不可說千般苦,二不可說喪雙親,三不可說裙包土,四不可說剪香雲(青絲頭髮也),因為京師乃是炎涼地,若果畀人知道,就會耽誤佢嘅前途。
」移到蔡父臨死前,口中對兒子得意宦途的嚮往與維護,那世俗功利心,始終如一,至死不變。
這使人物性格完整呈現,本有感染力。
可是那句「第三不」,放在蔡母剛死,蔡父彌留囑咐就不合理。
所謂「裙包土」,是指無錢殮葬死者,唯有以自己羅裙盛土,親手搬泥築墳,蔡父不可能「預知」五娘會挖土的動作。
反觀「唐首版」是蔡父幾個月前掩葬山頭,若把全段「四不可」移給蔡母臨終作遺言,就說得通。
至於蔡父蔡母戲份,說不定因演員有異而變動。
「仙鳳鳴劇團」班底完整,人腳齊全,「葉修版」以靚次伯演蔡父,戲份自然放在他身上。
靚次伯功力不在話下,就以白雪仙在回憶中仍大力稱許的陳鐵善演蔡母一角,表現也非常突出。
1969年以後,《琵琶記》仍然不斷搬上舞台,劇本每因劇團需要而作修改。
到了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八和新秀2014年演出,是一回很仔細整理編排過的版本。
然而,整理、濃縮、合併工作,始終跳不出舊框框。
劇本的藝術新生命,必須是能保持舊有精華,又照顧時代脈搏,賦予新觀念、新創見,這就需要注入才情、思想、魄力。
傳統優秀劇目的演出樣式、內容結構、詞藻音樂,還等待著進一步加工提高。
【註】
1956年「利榮華劇團」,唐滌生編劇。
任劍輝飾蔡伯喈,白雪仙飾趙五娘,白龍珠飾牛僧儒,半日安先飾蔡母,後飾牛善,蘇少棠飾桂南芬,鄭碧影飾牛蕙蘭,林家聲飾皇帝。
1969年「仙鳳鳴劇團」暨「雛鳳鳴劇團」,唐滌生編劇,葉紹德參訂。
任劍輝飾蔡伯堦,白雪仙飾趙五娘,梁醒波飾牛僧儒,靚次伯先飾蔡父,後飾皇帝,陳鐵善飾蔡母,龍劍笙飾桂南芬,梅雪詩飾牛蕙蘭。
2014年「八和新秀」劇團,唐滌生編劇,李奇峰、周嘉儀整理。
關凱珊飾蔡伯喈,瓊花女飾趙五娘,譚穎倫飾牛僧孺,黃學超飾蔡父,盧麗斯飾蔡母,韋子健飾桂南芬,文雪裘飾牛蕙蘭,袁纓華飾皇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張敏慧
《粵劇曲藝月刊》及《信報》劇評專欄作者。
編著有《中國音樂》、《歷史,又關你事?》、《武生王靚次伯——千斤力萬縷情》、《辛苦種成花錦繡——品味唐滌生〈帝女花〉》、《梨園生輝:任劍輝、唐滌生:記憶與珍藏》、《一台風景》、《開鑼》。
地址: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6C室電話:(852)29740542 傳真:(852)29740592 電郵:[email protected]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版權所有.不得轉載PoweredbyAlphaSoftDesign.
Pleaselogin!UsernamePassword
延伸文章資訊
- 1崑曲劇本:琵琶記30齣(稱慶,規奴,囑別,南浦,訓女,登程,墜馬,饑荒 ...
崑曲劇本:琵琶記30齣(稱慶,規奴,囑別,南浦,訓女,登程,墜馬,饑荒,相怒,辭朝,關糧,搶糧,請郎,花燭,吃飯,吃糠,賞荷,思鄉,剪髮賣髮,拐兒,賞秋,描容,別墳, ...
- 2琵琶記-高明南戲作品 - 華人百科
被譽為"傳奇之祖"的《琵琶記》,是我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名著。 ... 在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中,有許多劇本都是雙線結構,但在這些雙線結構中,所組成的兩個故事,有 ...
- 3琵琶記 - 博客來
尤其值得自豪的是,中國戲曲沒有像古希臘悲喜劇和古印度梵劇那樣發生歷史斷裂現象, 僅留下平面的劇本而幾乎沒有什麽演出;中國的戲曲一以貫之,連綿不絕。許多古典名著 ...
- 4琵琶記-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琵琶記,元朝末年高明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戲,號稱「曲祖」 :44。它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琵琶記係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 ...
- 5琵琶記_百度百科
陳留都人蔡伯喈娶妻趙五娘,新婚兩月,夫妻和順相敬,蔡的父母身體康健,一家人和和美美;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全家花下酌酒,為親祝壽。 《琵琶記》劇本. 不久,朝廷黃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