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頭是道[正文] - 成語檢視- 教育部《成語典》2020 [進階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頭頭是道 ; 語義說明. 指道無所不在。

; 使用類別. 用在「處處有理」的表述上。

; 例句. 世事本來頭頭是道,一花一石都可窺見一個天堂。

不同的宗教間,教理往往可互通有無, ... 教育部《成語典》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頭頭是道] 正文修訂本參考資料佛教類參考語料編輯總資料庫 頭頭是道 成  語頭頭是道 注  音ㄊㄡˊㄊㄡˊㄕˋㄉㄠˋ 漢語拼音tóutóushìdào 釋  義原為佛教語,指道無所不在。

#語出《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

後用「頭頭是道」形容言語清楚明白,有條理。

△「井井有條」、「有條不紊」 典  源#《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1> 師初謁南泉,泉問:「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沙彌。

」泉曰:「那個是你主?」師近前躬身曰:「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候萬福。

」泉器之,許其入室。

頌曰:「解把一莖野草,喚作丈六金身2>。

會得頭頭皆是道,眼中童子面前人。

」 〔注解〕 典故或見於《續傳燈錄.卷二六.慧力洞源禪師》。

金身:以金飾身的佛像。

〔參考資料〕 《續傳燈錄.卷二六.慧力洞源禪師》 佛祖不立,雨落街頭自溼。

凡聖何依?晴乾自是無泥。

方知頭頭皆是道,法法本圓成。

典故說明在佛教史上,禪宗是以不立文字為其宗旨,主張禪不可言說。

但發展到後來,佛理不可言說又需言說,然而又不能落入世俗文字、語言的窠臼,於是在走到極端之後,又轉向於立文字述說,因此有文字禪的出現。

文字禪中有所謂的「公案」,「公案」本指官府判決是非的案例,禪宗借用它專指古代禪師的言行紀錄,其中蘊含著開導弟子覺悟的經驗。

而「頌古」就是後來的僧人用韻文的形式,對「公案」進行贊譽性解釋的語錄體裁,是教禪學禪、啟悟心性的教學手段。

它的特點是不點破,留下參悟的話題和機鋒,不直接把古聖的意旨敘述出來,而是運用生活化的比喻,繞路說禪。

南宋時僧人法應收集「頌古」之作,編成《禪宗頌古聯珠集》,元代的普會接續法應的工作,編成《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在規模及內容上都大有增加。

典源出自於《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大意是說趙州從諗禪師在初次參見南泉普願禪師時,即表現得不尋常。

對於普願禪師問他的問題,他並不直接回答,而是以另一種巧妙的方式應答,因此深得普願禪師的賞識。

關於這段問答,後面的頌文則是說得很明白,意謂:即使是一把小草,有智慧的人也可以將它變成一尊佛像;也就是只要悟得禪理,則道時時刻刻存在我們眼前,是無所不在的。

「頭頭是道」這句成語原用來指道無所不在,後則用於形容言語清楚明白,有條理。

書  證 《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一八.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解把一莖野草,喚作丈六金身。

會得頭頭皆是道,眼中童子面前人。

」(源)《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一:「到這裡,言也端,語也端,頭頭是道,物物全真,豈不是心境俱忘,打成一片處?」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三.杜牧之》引《詩眼》:「此詩如禪家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直書目前所見,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艱難不能發耳。

」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

」 清.石門方《山靜居詩話》:「詩貴有不盡意,然亦須達意。

意達與題清切而不模糊、措語妙者,則曲折如意,頭頭是道。

」 《西湖佳話.靈隱詩迹》:「老師父既出口便成,想胸中定然頭頭是道。

」 《浮生六記.卷一.閨房記樂》:「其癖好,與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語,一舉一動示之以色,無不頭頭是道。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指道無所不在。

使用類別用在「處處有理」的表述上。

例句 世事本來頭頭是道,一花一石都可窺見一個天堂。

不同的宗教間,教理往往可互通有無,頭頭是道,不必執著於孰高孰低。

二、語義說明形容言語清楚明白,有條理。

褒義。

使用類別用在「言談有序」、「仔細嚴謹」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口才極好,說起話來頭頭是道。

這篇評論寫得頭頭是道,令人讚賞不已。

教授針對這個理論,頭頭是道地加以闡釋。

他年紀雖輕,但講話頭頭是道,顯得經驗十足。

他的學問淵博,一開口就頭頭是道,令人折服。

聽他分析得頭頭是道,大家都同意採用他的提案。

他總是能以最快的速度,給人一個頭頭是道的解釋。

辨  識反義成語語無倫次、顛三倒四 ︿回頂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