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错了,世上并没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原文是:.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 这样才说得通:吃它吧,没什么意思, ... 别再用错了,世上并没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句话。

“鸡肋”是人们生活当中比较常用的一个词,《辞海》中给出的解释是:“用以比喻无多大意味、但又不忍舍弃的东西。

” 相信很多人提到“鸡肋”,脑海中首先闪出的一句短语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且不少时候都会直接使用这句话,形容某某事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辞海》中的词解) 但是…… 1、这句话仔细一想就有很大问题。

首先从逻辑上,根本说不通,既然食之无味,弃之又有什么可惜的? 其次从常识上,大家平时吃鸡肋条,跟啃鸡翅、鸡爪、鸭脖、鸭锁骨差不多,都是当零食来吃,是有味道的,怎么会无味? 最后从对仗上,短语本身读起来也不那么顺口。

(杨修) 2、事实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错误的说法。

其出处主要有二。

一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原文是: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 这样才说得通:吃它吧,没什么意思,因为没有多少肉;扔了吧,又觉得可惜,因为它还是有味道的。

而且,“食之”对“弃之”、“无肉”对“有味”,更工整一些。

(《三国演义》原文) 另一个出处,也是最根本的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备因险据守”这句话,裴松之引用《九州春秋·杨修》进行了注解,原文是: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

” 这句话逻辑同样说得通,丢掉觉得可惜,吃它又得不到什么。

(《三国志》魏武纪) 《后汉书·杨震列传》也引用了相同的说法: “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

” (《后汉书》杨震传) 而《三国演义》那句,算是对《九州春秋》这句的解释吧:为什么“食之无所得”呢?因为“无肉”;为什么“弃之如可惜”呢?因为“有味”。

(《九州春秋》杨修) 3、大家都知道“鸡肋”一词源于曹操与杨修的典故。

公元219年,“汉中之战”后期,曹操与刘备久峙不下,想要撤兵,又不忍心,正纠结的时候,正好军中来请示今夜的口令。

曹操看了一眼刚端上桌的鸡汤,便传口令“鸡肋”。

主簿杨修听了,立刻收拾自己的行李,别人纳闷:“你怎么知道要出发了?”杨修说:“鸡肋这种东西,不吃扔了觉得浪费,可吃起来又没什么可吃的,听着像不像如今的汉中?所以啊,曹公恐怕是要撤军了。

” (曹操) 影视作品中相关台词也经常不一样。

1994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台词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尊重原著。

(老版《三国》) 2010版电视连续剧《新三国》中,台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直接用错。

(新版《三国》) 2017版电视连续剧《军师联盟》中,台词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虽然有所改动,但不能算错,起码逻辑和意思是对的。

(17版《军师联盟》) 总之,形容“鸡肋”,无论用“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还是“食之无所得,弃之如可惜”,都没有问题。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被误传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且误传范围极广,实在没有道理。

是的,“鸡肋”是“有味”的,说“无味”则大错特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