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應手[正文] - 成語檢視- 教育部《成語典》2020 [進階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得心應手 ; ㄉㄜˊ ㄒㄧㄣㄧㄥˋ ㄕㄡ · dé xīn yìng shǒu · 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

比喻技藝熟練,運用自如。

#語本《莊子.天道》。

後亦用「得心應手」比喻做事順利。

教育部《成語典》 :::首頁〉成語檢索〉正文〉[得心應手] 正文修訂本參考資料常用題辭表編輯總資料庫 得心應手 成  語得心應手 注  音ㄉㄜˊㄒㄧㄣㄧㄥˋㄕㄡˇ 漢語拼音déxīnyìngshǒu 釋  義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

比喻技藝熟練,運用自如。

#語本《莊子.天道》。

後亦用「得心應手」比喻做事順利。

典  源#《莊子.天道》1> 桓公讀書於堂上。

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桓公2>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无說則死﹗」輪扁3>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

斲4>輪,徐則甘而不固5>,疾則苦而不入6>。

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7>存焉於其間。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8>已夫﹗」 〔注解〕 典故或見於《關尹子.三極》。

桓公:齊桓公(?∼西元前643),春秋時齊國的國君,姓姜,名小白,襄公弟。

周莊王五十一年,以襄公無道,出奔莒。

其後襄公被弒,乃歸國即君位,任管仲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為五霸之首。

管仲亡後,怠忽政事,寵幸佞臣,霸業遂衰。

在位四十二年,諡桓。

輪扁:製作車輪者,名扁,春秋齊人,生卒年不詳。

斲:音ㄓㄨㄛˊ,砍、削木頭。

甘而不固:鬆則不牢固。

甘,鬆緩。

苦而不入:緊則套不進去。

苦,緊。

數:技術。

糟魄:即糟粕,比喻粗劣無用的東西。

魄,音ㄆㄛˋ。

〔參考資料〕 《關尹子.三極》 曰:「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則聲悽悽然;有思心則聲遲遲然;有怨心則聲回回然;有慕心則聲裴裴然。

所以悲思怨慕者,非手,非竹,非絲,非桐。

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

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典故說明「得心應手」原作「得手應心」。

先秦大哲學家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有個工匠輪扁在堂下做車輪。

輪扁看到桓公讀書十分專心,就放下工具,走上堂去,向桓公問道:「您讀什麼書呢?」桓公就生氣地說道:「國君讀書,你一個小小的工匠也敢過問!」輪扁回答道:「臣不敢,臣只是從臣工作的角度來看,臣要將輪子裝上車軸時,如果車輪太鬆車軸就不牢,太緊的話就裝不進去。

只有不鬆不緊,才能製作出一個好輪子,這完全依靠熟練的技巧,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

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

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如此,不可能完全藉著書本傳授給後人。

大王,您所讀的,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啊!」後來「得心應手」這句成語就從工匠輪扁所說的「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技藝熟練,運用自如,或用來比喻做事順利。

書  證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張僧繇》:「千變萬化,詭狀殊形,經諸目,運諸掌,得之心,應之手。

」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七.書畫》:「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難可與俗人論也。

」 明.汪錂《春蕪記》第六齣:「披長劍風生蒯緱,恣揮霍星昏旄頭,須得心應手,君知否?」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查初白詩》:「閱歷益久,鍛煉益深,氣足則調自振,意深則味有餘,得心應手,幾於無一字不穩愜。

」 用法說明一、語義說明比喻技藝熟練,運用自如。

使用類別用在「技藝純熟」的表述上。

例句 這把菜刀雖舊,但使來得心應手。

知識學問要廣博,為文引用才能得心應手。

令狐沖手一拿劍,獨孤九式立即得心應手使出。

拉小提琴她不行,彈鋼琴的話她可得心應手得很。

沒想到他連這麼難的動作,都能得心應手的完成。

不但燒菜煮飯難不倒她,裁縫編織,她更是得心應手。

爺爺用原子筆寫字不順手,用毛筆反倒顯得得心應手。

他倆是舞臺上老搭檔了,所以演起來配合得得心應手。

二、語義說明比喻做事順利。

使用類別用在「順利進展」的表述上。

例句 此仗我軍勢如破竹,打得得心應手。

公司的業務千頭萬緒,你剛上任,當然無法馬上得心應手。

辨  識近義成語如臂使指、左右逢源反義成語力不從心、心有餘而力不足、心餘力絀 參考詞語得手應心 ㄉㄜˊㄕㄡˇㄧㄥˋㄒㄧㄣ déshǒuyìngxīn 猶「得心應手」。

見「得心應手」條。

宋.劉克莊〈徐摠管雨山堂詩跋〉:「他人嘔心撚髭,鉤章棘句,營度甚苦,而侯(徐伯東)得手應心,易易如此。

」 明.李贄《焚書.琴賦》:「故蔡邕聞弦而知殺心,鍾子聽弦而知流水,師曠聽弦而識〈南風〉之不競,蓋自然之道,得手應心,其妙固若此也。

」 心手相應 ㄒㄧㄣㄕㄡˇㄒㄧㄤㄧㄥˋ xīnshǒuxiāngyìng 猶「得心應手」。

見「得心應手」條。

《南史.卷四二.齊高帝諸子傳上.豫章文獻王嶷》:「筆力勁駿,心手相應,巧逾杜度,美過崔寔,當與元常並驅爭先。

」 應手從心 ㄧㄥˋㄕㄡˇㄘㄨㄥˊㄒㄧㄣ yìngshǒucóngxīn 猶「得心應手」。

見「得心應手」條。

晉.傅玄〈筆賦〉:「染芳松之淳煙,寫文象於紈素;動應手而從心,煥光流而星布。

」 ︿回頂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