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溫度多少?耳溫、額溫、腋溫不同,發燒處理4程度-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發燒的定義為耳溫38℃、額溫37.5℃、腋溫37.2℃、口溫37.5℃以及肛溫38℃,其中以肛溫最接近人體內部真正的溫度。

耳溫與肛溫相關性很高,但嬰幼兒的耳溫與內部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養生保健 保健 發燒溫度多少?耳溫、額溫、腋溫不同,發燒處理4程度 收藏 圖片來源/Unsplash 瀏覽數197,558 2021/07/06· 作者/游奕凱 ·出處/康健編輯部 放大字體 每個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過發燒的經驗,發燒原因也是百百種,比較輕微的如感冒、流感到嚴重的腦炎、腦膜炎以及新冠肺炎都可能出現發燒,但並非每次發燒都需要立即退燒,相反地,發燒有時對於人體免疫以及對抗感染有一定重要性。

本文康健會告訴你: 隱藏 發燒溫度是多少? 發燒原因是什麼?有哪些症狀? 發燒怎麼辦?發燒程度分4種 發燒會燒壞腦袋嗎? 發燒溫度是多少?發燒的定義為耳溫38℃、額溫37.5℃、腋溫37.2℃、口溫37.5℃以及肛溫38℃,其中以肛溫最接近人體內部真正的溫度。

耳溫與肛溫相關性很高,但嬰幼兒的耳溫與內部溫度的相關性差,在量測上易有誤差。

額溫及口溫通常會比肛溫低0.5℃左右,腋溫則比肛溫低0.8℃左右,以上幾種量測方式會因為皮膚黏膜血管收縮影響而有誤差。

市面上販售的耳溫及額溫槍在量測時因為容易受到距離、濕度等外在環境干擾,一旦出現異常時建議可輔以水銀溫度計來做量測,以口溫量測為例,可先將溫度計甩一甩,並且用冷水沖洗後並放在舌下3分鐘。

發燒原因是什麼?有哪些症狀?發燒是一種全身性症狀,人體各部位的疾病或感染都可能使體溫升高,根據合併症狀的不同可幫助醫師做初步的判斷,以下列出幾個可能使體溫升高的疾病或狀況。

廣告 中暑:待在高溫環境下一段時間後出現發燒、無汗、心跳加快、神智不清甚至失去意識。

腦膜炎:發燒並伴隨劇烈頭痛、噁心、畏光、神智不清且身上可能出現紅疹。

破傷風:發燒並伴隨上下顎肌肉痙攣疼痛、無法吞嚥及張嘴,嚴重時影響呼吸肌運作,需要立即性醫療處置。

盲腸炎:輕微發燒伴隨右下腹疼痛,還會出現噁心和嘔吐。

肺炎:發燒伴隨咳嗽、胸痛、呼吸急促以及腹痛。

肝炎:輕微發燒伴隨噁心、食慾不振、黃疸、茶色尿以及疲勞等。

流感:發燒伴隨乾咳、疲勞、頭痛、喉嚨痛、腹瀉及腹痛、噁心嘔吐、流鼻涕以及肌肉痠痛等。

感冒:輕微發燒伴隨咳嗽、疲勞、頭痛、喉嚨痛及流鼻水等症狀。

新冠肺炎:除了發燒,還可能出現咳嗽、疲勞、頭痛、嗅味覺喪失、喉嚨痛、流鼻涕及鼻塞、噁心嘔吐、腹瀉腹痛以及肌肉痠痛等。

發燒怎麼辦?發燒程度分4種發燒的處置依嚴重度不同而有不同做法。

輕度發燒:體溫介於37.4~37.8℃低度發燒:體溫介於37.8~38.3℃輕度與低度發燒一般不需服用退燒藥,只要多補充水分即可。

中度發燒:體溫介於38.3~39.5℃中度發燒可根據醫囑使用退燒藥,若有寒顫或四肢冰冷可添加衣物保暖,待四肢回溫後可斟酌使用冰枕降溫。

重度發燒:體溫大於39.5℃根據醫囑使用退燒藥或肛門栓劑,可洗溫水澡(水溫為36~37℃),切忌用酒精擦拭身體。

廣告 患有慢性心肺疾病或是先天代謝功能異常的患者,因為發燒所帶來的代謝反應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併發心肺衰竭或休克等嚴重狀況,一旦發燒可依據醫囑積極使用退燒藥降溫。

發燒會燒壞腦袋嗎?在討論發燒是否會燒壞腦袋前,可先看一個90年代的實驗,當時科學家給予敗血症的動物退燒藥,但動物的死亡率不降反增,隨著後續更多研究補充得出一個結論,發燒並非毫無益處,適度的發燒可能增進免疫系統的功能,幫助人體對抗病疾病。

究竟發燒會不會傷害大腦呢?其實真正造成腦部受損的原因是腦炎,若未妥善處置甚至會留下永久的神經性後遺症,如語言障礙、行為障礙等,才會讓人誤以為患者腦子燒壞了。

關於退燒藥的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特別建議在嚴重感染症發生頻繁的開發中國家,不要對兒童常規使用退燒藥以免造成免疫功能下降,至於在醫療水準較高的地區,一些小感冒等疾病並不會有致命危險,所以較不必擔心使用退燒藥增加死亡率的問題。

責任編輯:陳祖晴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發燒 退燒 體溫 額溫 耳溫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PICC如何為慢性感染症患者提升生活品質? 熱門文章 1. 步香港後塵?疫情多點爆發本土+83解封喊停? 4. 亞洲第一國!新加坡邊境全開、與病毒共存接種免隔離疫苗一次看 2. 家族三代難逃失智,73歲男星靠3招維持健康 5. 皮膚狀況暗藏健康密碼 出現2症狀恐是心臟、免疫系統出問題 3. 多吃蛋白質防高血壓找上身?營養師教你怎麼吃 6. 濾藍光眼鏡沒效果?日醫奉行「20・20・20」護眼法則,緩解乾眼症、眼睛過勞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症狀比較表》Delta、Omicron症狀跟感冒怎麼分? 最新專題 【康健借問站直播】營養學博士吳映蓉X翁德志|腸保養終極指南!用好菌抗憂鬱X肥胖X失眠 【康健借問站直播】吳奕璇|去濕作戰!眩暈、瘦不了、高血脂...你是高濕危險群? 【康健借問站直播】陳亮妤|莫名不適都因為它?一起搞定自律神經 【康健借問站直播】林岱樓|持續性耳鳴?小心潛在的壓力X心血管異常X腫瘤 【康健借問站直播】營養學博士吳映蓉X翁德志|腸保養終極指南!用好菌抗憂鬱X肥胖X失眠 《測測看》人生最後一場期末考,你會考幾分?病主法知識懶人包一次看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