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輯義講座- 第十四章素其位而行 - 小P 的部落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外=非素位而所當為者,欽慕望外的心也。

夷狄=野蠻未開的國,古時我們的中華稱中國,是道德的古邦, ... 小P的部落格 跳到主文 ※【道德聖學叢書】共有七輯,是由忍辱禪院吳雪峰道長所編著。

※   ※【最新文章】師尊師母慈訓-1105條※   ※【道德聖學叢書】共有七輯,是由忍辱禪院吳雪峰道長所編著。

※   ※【最新文章】師尊師母慈訓-1105條※   ※【感謝協助道德聖學叢書建檔】振慶、惠雯、詩雯、培真、嘉鄉、嘉琪※   部落格全站分類:生活綜合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Aug06Wed201413:11 中庸輯義講座-第十四章素其位而行 修道的人,稱做成德君子,即身有所循,心有所歸,性有所安啦!自然身世處事,欲望祈求就沒有分外的心,分外的行呢!所以君子思不其位,乃守份安心立命,順時以聽天命也。

順時以聽天!卻是現在君子,正在不自得的時候,所以必要扶道德仁義盡自性之能事,以匡扶道德之患難,始能為自得也。

  第十四章   第一節 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譯】   君子守著自己平時所處的階級行事,不想又不願意超越望外。

原來都是富貴的地位,就行富貴的事,素時處在貧賤的,就應貧賤行事,處在夷狄的,也就行夷狄的事,現時都是患難的,就行那患難的事宜。

君子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不會不自在悠然自得的。

【註】   素其位=現在的處境,從來與現在體中庸的地位。

願=不但營求是願,即稍有期望的動念,亦叫做願。

外=非素位而所當為者,欽慕望外的心也。

夷狄=野蠻未開的國,古時我們的中華稱中國,是道德的古邦,四圍未開的國稱曰夷狄,東夷、南蠻、北狄、西戎等事也。

難=去聲,坑坎之徑也。

患者憂心也。

賤非下流,賤作平人解。

自得=沒有不平不滿的心,安心立命,自在自適也。

【講】   本節承前『君子不慥慥爾。

』而言道之切於人身,子思說:修道的君子,以現在處所境遇,深有認識自己地位,本分,不敢有過分的希求。

現在若處於順境,富且貴,而不敢愩高驕奢,不流放縱,保持富貴者的人格,救恤行施量力而為,進行孝悌忠信的道。

若處在逆境,家貧位賤的時候,不敢依阿諂人,不為卑屈的舉動,俗云窮即濫,君子絕不陷自暴自棄,能在貧賤中,安心行孝悌忠信的道。

又如明時代王陽明被貶謫貴州的龍場驛一樣,若不幸遣到夷狄即野蠻未開之地,這時候的處境,當然也必要所謂入鄉隨俗的行事,不過君子不改其誠的正道,以忠恕之道引導夷狄的人,雖然是野蠻人都有天命之性,自然的受到道德的感化。

又人生怎得保證平安無事,人生行路不測風雲旦夕之憂遇是難免的,不過君子又處在患難,不恐、不憂、不畏、不佈,不變自己的節義。

如是各處其地位境遇,順應自己的本分,死守盡誠的道,安心立命,沒有不平不滿的念頭悠悠自適。

【論】   道之不遠人亦切於人德行,子思指出個素位而行的實地境界立言,蓋行素才能反求諸身,反諸身才能正己,正己才能自在自得,這道理原為一貫也。

且說:人皆有處境地位,位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了的好呆已是了然,未來的卻是不知如何,善處現在的就是素位的道理。

君子以現在所處之位,即行其至當然,以盡其分中之事,不使有須臾之間,而離當然的素位,若離素位行事,即所謂外野。

不但非分非理視聽言動行事為外,雖合道合法的行事,不順應現在所處的環境地位,比如富貴不知施捨,貧賤的貪功望外施財,一是外野。

不但肆意營求為外,即有一毫浮動之心,如爭功奪果是份外之妄心也;份外之行貪也;如此則是願乎外啦! 【說】   君子隨遇順從時運,不予命數相爭衡。

如命中應富貴,而處於富貴之地位,就要行富貴者的事。

富扶人為,貴懷民困,這乃素富貴行乎富的道。

天賜我富且貴者,乃使我借富貴以立身行道,這才遵行使命。

設若因富不仁而驕,為貴而不義而奢,即為上天的明命,必遭天罰,必陷於貧窮四生於萬劫。

所以處在富貴的地位者,應自鶩自惕,以盡素富貴的道。

命中貧賤的,非天之欲我貧賤,乃我的前因後果之自取。

君子盡人聽天,安貧樂道,知足常樂為富貴,守份安心立命,不怨天不由人,賤以怡性,不以貧賤介意,如復聖固窮,不改生平之樂也。

夷狄為禮教不識之邦,我處在野蠻的環境,以我性中所具五德實踐教化,夷狄咸向王化。

素夷狄即可借此處境以行禮教道德也。

患難者不是偶然的,氣數命運的所註定,非大德大惡的人不能移改。

怎樣說!命舛而心善行德,即變舛為通,命通而心舛作惡,即變通為舛啦!或疑問者:豈然大德大惡能移運數,為何聖人修至德以凝至道,何獨孔子不能移陳蔡絕糧之危,削跡伐檀之辱呢?由是觀之,大德亦不能移患難運數了!?這非然不對,因為這正是孔子的所以尊聖之處,上天之玉成所以驗至聖之志啦!凡修道君子無入而不自得者,盡性知天,世俗富貴貧賤患難一切看淡,非魔考無以見真,非患難境怎得見其真誠。

患難魔考者,正是上天所以栽培,與俗世患難大有懸殊啦! 素夷狄者,非處於夷狄為野蠻行事,君子雖處野蠻之地位,行化夷狄使其之禮義,存心道德而我如在華夏啦!身處文明中華,而鋼常掃地,仁義禮教廢弛,亦如處夷狄何異?惟君子以理自守,以道為行樂,無論順境逆境,凡理之所當為,道之所當行者,即心投意契,身體力行,忘我忘境之順逆,內文明外柔順,明哲保身,上不愧天,下不怍人,俯仰於天地間殆無入而不自得也。

【證】   論語憲問篇曰:『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又『增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可知君子忠實自己的本務,無有餘念。

孔子曰:『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子曰:『吾之所有大患者,惟吾有身,及吾吾身,吾有何患。

』 【諦】   君子之視富貴,以道成天上為真富,名留人間為真貴。

君子之視夷狄,非以地界而分,乃以鋼常倫德而分。

鳴呼!華夏鋼常墮地,禮教已衰,文明與野蠻怎樣判呢!君子之視患難,非以己身遇逆境為患難,如今道德仁義正在遭受患難的時候。

所以君子以道德仁義的遭患難,而引為己身的患難,恨己身不能振興道德仁義於天下,就是己身的患難不能解脫啦!至聖當年的周遊列國者,欲扶道德仁義的患難,亦即解除己身的患難。

噫!現在君子正在不自得的時候,那個修真的君子實踐己立立人,盡性的能事,以匡扶世道人心道德的患難呢!可敬可愛的修真讀者大德們!你素富貴當為道德,澤加於民,假善財多行功廣佈,兼善天下,即入富貴而自得事,樂而行之。

            君子素位不願其外,明哲保身,所謂素其位而行者,行當然之道也。

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怨天不尤人,正己而不求於人,素其位而不願乎外,道之所當盡即理的所在,聽乎天命之自然,就是行德也。

素位行道,居易修德,實修心煉性,君子進道保全性靈的真功夫也。

  第十四章   第二節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譯】   處在上位的,不凌辱居下部的人,處在下位的,不肯攀高在上的人。

端正自己品格,不忘求他人,那就沒怨恨的事了。

在上的不怨嘆天,在下的不怨恨人。

所以修道的君子,處在平坦的心地,窮通得失,唯聽天命。

小人即不然。

就行險惡投機,妄求僥倖。

【註】   上位=君、父、官長、兄長均是上位。

陵=意通同凌,我意我慢恃地位陵辱下輩也。

下位=臣、子、弟、卑幼下級者都是下位。

援=攀援求進。

怨=求之不得就起惱恨的心。

居易俟命=居易就是素位,安居所處平常的意思。

人之所當行的道,即喻『中庸』的道理。

俟命就是盡人聽天。

行險徼幸=險者為害險惡,即是反中庸的道,行人之當行的事。

徼者希求,幸者,祈望好事,冀得望外的僥倖也。

【講】   處在富貴的人,不知不覺自然會驕愩我慢,就陵辱下位輕蔑的不心得舉動,修道的君子即不然,戒慎言行,雖富貴在上不陵下。

在下位貧賤小輩,容易失去自尊心,因受生活環境所迫,自然起鄙劣慾心,不顧自己才德,求財利心萌,諂阿上輩,卑屈攀緣權勢,就不曉素貧賤行乎貧賤的道理了。

君子即不然,居在下位素貧賤,守戒,慎獨,正心,修身,樂道安心立命,不求於人,自然不起怨人之心啦! 君子雖不遇,終年困窮,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胸中常如光風霽月,灑灑自在快樂。

君子素位正己身心以外沒有餘念,常在平易的「中道」行事,人生路上難免吉凶危險的路途,猶步荊棘暗徑,還欲求萬一的僥倖。

【論】   在上在下皆位也,前人後學左右亦如是,在上非禮待下,在下非敬奉上,於上驕愩欲其順己,於下諂援攀緣欲其庇己,此皆不正之心願,始求而終怨,皆是願外的事呢!不陵不援,就是不求人,能不求人者,即有自尊才能正己,正己又不求人,方是正己修身之節盡,乃是不願外的全體效果,亦即不願外的全盡處啦! 且論:素位不願外者,將如何行事?君子既有現在所處地位,就有現在所當行的道理,道之所當行當盡者,即理的所存在。

理本是平平常常的庸言,庸德,平坦至易康莊人生大路呢!人生路上時有窮通得失,一聽乎天命的自然,縱有所願,俟之天命,而無自意所趨。

有所不欲,意俟之天命,而無怨尤所避。

這個俟的意思,並不是一聽天命而不盡努力,乃先盡其當然素位行事,而後俟之天命啦!若夫小人即逞其私智,日行於傾險不平反中庸之途徑,以徼求了理之所不當得者,而欲願求以幸得,這樣豈是君子之居易俟命盡性天的道理呢! 【說】   君子居上位,或居下位,知有當盡之理,應行之道,稍有偏倚,不得為正,道理已盡,即己正啦!居上之己正,而無所求於下,居下之己正,而無所希冀於上,及無生怨之念,不惟激烈怒氣罵詈為怨,即心有所不平念頭也是怨呢!故君子居易而俟命者,正盡人道已俟天命,正心修身克己之功,不敢委之天數,而稍懈怠戒懼之功,俯仰之間天人無怨,一任自然的理,『正己而不求於人』所謂不願乎其外者,即如此也。

【證】   此節即論語所謂:『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蓋中庸之極致也。

孟子曰:『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是求無益於德也;求在外者也。

』 孟子離婁上,居下位章曰:『孟子曰: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獲於上有道,不信於友,弗獲於上矣。

信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信於友矣。

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成其身矣。

』 【諦】   此節乃上下修身之道也;在上修身以覺自性,即何有陵下之事,自性圓明,秉乎天地之至公,皆一視同仁也。

在下者,惟覺盡性,只知教民化民,闡揚末後道德,為我盡性能事,又何必以援上呢!覺自性即知自命,君子修道複性,就須居至理行至道已俟命也,俟命者,一曰之命,二曰了命,所以君子之命才能了命,就不予自命爭衡。

如事即不怨天之不公,不怨人之不平啦。

君子只盡天地生我之天職而已,素位而行不願乎外,又如是心得,餘事復有何願望哉?             君子修道素其位而行,約而言之,就是君子修道,須先正心修身,因為修道是自己的身心為根本,富貴功名乃身外的虛榮,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者安於命呢!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弓射不中,不尤弓,不責鵠,卻是反省自己而已。

  第十四章   第三節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譯】   孔夫子說:學射功夫的人,猶如修道的君子一般,射雖不中正鵠,返來責備自己的功夫未精。

【註】   正鹄=正音征,射的也。

鄭玄註說:『畫布曰正,棲皮曰鵠』朱子更註說:『皆侯之中,射之的也』侯者張布的外額,正者侯中之的。

諸侯之朝會所行的射儀,稱名賓射,就用這布侯。

天子特於郊廟行祭的射儀,稱名大射,就用皮侯,即以熊、虎、豹等皮所張的侯,中央畫鵠為的。

正同鴊乃疾飛的小鳥,乃鷹之類;鵠乃雁之類。

約言之,正者正。

鵠者與梏通,梏乃直,人能正直乃能中,射所以觀德,因直心的德稱侯之中為正,畫鵠做『的』就是這樣的表中正直心的意思。

【講】   孔夫子說:射功的人的心猶如君子之心,這是什麼緣故呢?射弓的人有君子的態度,發放矢,外了中的時候,必自檢討,研究是自己的姿勢不好?或是引弓力不足?更是放弓精神散亂?等等考察自己的缺點理由,反求自己精進。

決不羨勝我的人,又無妒恨,不起卑怯的心情。

【論】   君子居易以俟命,並行素不願外,不怨天尤人,這樣修養的實功,果如何來做!徵孔夫子的言說,射的一藝,有似乎君子之道一般氣慨的地方,蓋射的目的貴在中的,射的人都是目標皆欲中的,倘若射的人失了正與鵠,不中的,全然沒有一個人怨鵠怒弓責矢尤人,但反責求其心身,以為我藝未精,內心未能統一正,外身未整直中,只在自責己身心努力煆練而己,所以射有似乎君子之道呢! 【說】   修道的君子,順天理行道,闡揚道德,化萬民咸向古禮,而盡其使命。

雖懷此心此德,然自古佛魔相生,又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化,就是造次顛沛生出目的未達寸心已盡,猶至聖之絕糧陳蔡的遭遇一樣,可比射不中鵠,卻是修道的君子,但立志毅力邁進,道之不行不明,君子反求其諸身,總覺我德未足,必再一番執天之行以盡其天職啦! 【證】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禮記射義篇曰:『射者仁之道也。

求正諸己,正而后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 論語八佾篇曰:『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諦】   在古代以禮、樂、射、御、數為六藝,是君子養成人格不可缺的教科,射乃六藝之一科目,所以說:『射有似乎君子』的話,據此在古時可以知道射禮如何的尊重啦! 觀察夫子之言,即知君子否求於諸己,知我德未足自昭,論語所謂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可是中庸之極致,是道之切於人身者如此,體道者審查徹悟,即性體明矣。

  吳雪峯 編著/忍辱禪院           文章標籤 中庸輯義講座-第十四章素其位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小P 小P的部落格 小P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宗教超自然個人分類:第七輯-【孔門理學】中庸輯義講座此分類上一篇:中庸輯義講座-第十三章道不遠人 此分類下一篇:中庸輯義講座-第十五章辟如行遠 上一篇:中庸輯義講座-第十三章道不遠人 下一篇:中庸輯義講座-第十五章辟如行遠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道德聖學叢書(7) 第二輯-【人生處世】死生之道論(2)第一輯-【真理天道】性理心法聖學(21)第三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座(0)第四輯-【天人一貫】真禪寶鑑(18)第五輯-【摩訶般若】心經闡微(3)第六輯-【復返樂園】天台靈梯(14)第七輯-【孔門理學】中庸輯義講座(34) 師尊師母慈訓(1) 師尊師母慈訓-1105條(1) 道長(1) 道長(1)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2九月(3) 2022六月(1) 2022四月(2) 2022三月(2) 2022一月(1) 2021十二月(2) 2021十一月(3) 2021十月(6) 2017二月(1) 2015九月(4) 2014十一月(38) 2014九月(2) 2014八月(1) 2014七月(1) 2014六月(1) 2014五月(1) 2014四月(1) 2014三月(1) 2014二月(9) 2013十二月(1) 2013十月(13)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