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島萵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島萵苣(學名:Lactuca sativa var. sativa),又稱臺灣萵苣、臺灣萵菜,臺語俗稱鴨菜、萵菜或萵仔菜,或寫作A菜,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為臺灣常見蔬菜,葉味略苦;株 ... 本島萵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本島萵苣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Asterids 目: 菊目Asterales 科: 菊科Asteraceae 屬: 萵苣屬Lactuca 種: 萵苣L.萵苣L.sativa'' 三名法 Lactuca萵苣L.sativa''subsp.''L. 異名 LactucascariolaL.var.sativa 本島萵苣(學名:Lactucasativavar.sativa),又稱臺灣萵苣、臺灣萵菜,臺語俗稱鴨菜、萵菜或萵仔菜,或寫作A菜,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為臺灣常見蔬菜,葉味略苦;株心清甜爽脆,在台灣稱「菜心」,有別於廣東地區稱油菜為菜心。

屬於不結球萵苣的品種之一[1]。

英文翻譯為A-choy,偶爾譯作TaiwaneseA-Choy[2]。

目次 1簡介 1.1特徵 2名稱 3種植 4相關條目 5參考文獻 簡介[編輯] 萵苣原產於地中海沿海、亞洲北部及非洲等地,台灣則是在日治時期引進種植,主要產地在花蓮、雲林、嘉義、彰化、桃園等地。

幾乎一年四季皆可生產,是市場上很常見的蔬菜。

因為帶有苦味,以前多被用來餵養鴨和鵝[3]。

特徵[編輯] 鬚根細,莖短縮,有乳汁,葉互生,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全緣至羽狀深裂,基部具披針形葉耳,抱莖,味微苦或無,頭狀花序,花黃色。

名稱[編輯] 臺語萵仔菜的發音有兩種:一為ue-á-tshài,另一則為e-á-tshài。

後者首音與英文字母A的發音相近,因而被轉寫為A菜,並廣為流傳。

在港澳及廣州地區,臺灣萵菜被稱為油麥菜(大陸地區亦稱油蕒、香水生菜),然而在台灣,油麥菜指的是「福山萵苣」(嫩葉萵苣、「大陸萵」(tāi-lio̍k-e))。

種植[編輯] 一個半月就能收成,亦適合在家種植。

採收時只需摘取較大的葉片,它就會繼續成長,可重複採收多次。

相關條目[編輯] 福山萵苣 蘿蔓萵苣 參考文獻[編輯] ^《萵苣》,路全利,2009從農場到餐桌特輯,鄉間小路月刊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4-17. ^EvergreenSeeds.com.[2019-06-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7).  ^農業兒童網-無論鞋菜或鴨菜,它是A等級的蔬菜 閱論編萵苣屬(Lactuca)萵苣(sativa) 萵筍var.augustana 蘿蔓萵苣var.longifolia 結球萵苣var.capitata 皺葉萵苣var.crispa 本島萵苣 福山萵苣 其他 野萵苣serriola 毒萵苣virosa 阿爾泰萵苣altaica 長葉萵苣dolichophylla 裂葉萵苣dissecta 飄帶果undulata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本島萵苣&oldid=69647300」 分類:​萵苣葉菜類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物種微格式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日本語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