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學派在教學方法上的應用(上)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認知心理學可說是崛起於一九五○年代,奠基於六○年代,發揚於七○年代,並在八○年代 ... 下面這一則短文是基模理論所用的有名例子 ( Bransford & Johnson, 1972):.
詹志禹這裡的文章代表一種個人、自然人的觀點,不代表任何機關、單位或法人的觀點。
這裡的每一件作品都受著作權法保護。
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810092153認知學派在教學方法上的應用(上)?學習與教學
原刊於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尖端教學法」,頁201-214,1993。
認知學派在教學方法上的應用(上)
詹志禹
一、 歷史背景
二十世紀的前半期,美國心理學界主要是由行為主義所籠罩;連帶地,其他各國(包括台灣)的心理學界也是由行為主義所籠罩;行為主義認為「個體的行為是環境的函數」,而且主張心理學家應該研究可觀察的行為,不應該研究看不見的心理內在歷程(如表徵、思考、認知等);當時,挑戰的聲音不是沒有,只是不強;例如,完形(gestalt)心理學派就賦予思考歷程一個更主動的角色,並一直將研究焦點放在個體的「問題─解決」心理歷程;完形心理學派的一些理論太過模糊,而且所用方法也還不夠明確,卻開啟了認知心理學的先河(Mayer,1993)。
認知心理學可說是崛起於一九五○年代,奠基於六○年代,發揚於七○年代,並在八○年代形成支配性的局面,目前仍在蓬勃發展中。
認知心理學的崛起,主要是受下列幾個領域的發展的影響(Gardner,1987;詹志禹,1992):(一)計算(computation)理論及連帶的電腦科技;(二)神經生理學;(三)模控學(cybernetics);(四)訊息論(informationtheory);(五)腦傷研究。
這幾個領域先後發展於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其觀念互有引發,並被應用於研究人類思考的複雜歷程,所以,認知心理學自始至終都帶有強烈的科技整合色彩。
除了上述五大領域的影響之外,某些歷史事件可能也對認知心理學在美國之崛起有影響,例如,皮亞傑(JeanPiaget)理論之引進美國。
此外,杭士基(NoamChomsky)與史金納(B.F.Skinner)在一九五九年有關語言行為的辯論,也加速曝露了行為學派處理高級認知歷程的困難。
認知心理學承襲了完形心理學派的研究旨趣,但使用更精確的實驗方法以及電腦模擬;在理論上則走解析路線者多,走综合路線者少,所以有很多小型理論把認知歷程劃分得很細,卻很少大型理論把個體當作一個完整的開放系統來模擬;後期,認知心理學逐漸走向建構論(constructivism),逐漸走向整合的方向,本文嚐試從這個方向中整理出五個原則,以供教學做參考。
二、 主要原則
認知心理學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而是一個極其多元的領域,而且隨著時間
的發展,其理論、方法及哲學也在修改;本文針對比較後期的觀點,嚐試異中求同,導出以下幾個主要教學原則:(一)先備知識的關鍵性;(二)學習是一個主動認知涉入(cognitiveinvolvement)的歷程;(三)擅用認知策略知識;(四)擅用回饋訊息淘汰錯誤;(五)重視認知歷程,而不只是偏重結果與最後產品。
以下將分述這五大原則。
(一)先備知識
當我們看到一個「T」型符號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啟動一個背景知識,或假定一個脈絡系統,以便能夠讀它、解釋它;例如,有人可能把它當成英文字母讀成「梯」,但不懂英文而只懂注音符號的小學生,可能把它讀成「西」,至於正在馬路上開車的駕駛,則可能把它讀成「前有幹道」。
其實,我們對任何東西的認識(賦與意義的一種歷程),都假定了一些背景知識,只是大部分人都不覺察罷了;背景知識一變換,東西或刺激的意義也就變了。
背景知識就是一種先備知識。
基模(schema)也是一種先備知識。
下面這一則短文是基模理論所用的有名例子(Bransford&Johnson,1972):
「假如汽球破了,聲音就無法傳達,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會離那一層樓太遠;關窗也會阻礙聲音的到達,因為大部分房子的隔音設備都不錯。
由於整個操作倚賴一個穩定的電流,電線斷裂也會造成問題;當然,那個傢伙可以大聲叫,但人的聲音無傳得那麼遠;此外,如果樂器的弦斷掉,則無法伴唱。
顯然,最好的情境就是要縮短距離,那麼,潛在的問題就會減少;用面對面的接觸方式,就比較不會出什麼差錯了。
」
第一次讀到這則短文的人,一定會覺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這種感覺就跟有時候讀到一些不熟悉的文章一樣,「每個字我都認識,每個句子我也好像都懂,就是湊起來時,不知所云」;有些學生在教室裡「鴨子聽雷」,不也是同樣情形嗎?歸根結底,是因為缺少一個基模。
如果讀者把圖一仔細研究一次,再回頭讀上面一段短文,一定會覺得「暢通無阻」。
反過來說,已經具有某些基模的人,多能「很自然」地說一些東西,自己覺得很簡單、很容易懂,但聽眾卻完全不懂,似懂非懂,或完全誤解;當專家碰上初學者時,最容易產生這種情形,台上的教師與台下的學生也很容易產生這種情形;突破這種困境的第一步是:教師必須知覺到,自己覺得簡單易懂的東西,缺乏適當基模的學生卻必然覺得抽象難懂;第二步是:教師必須透過傾聽、互動、或診斷測驗,來找出學生所缺乏的基模;第三步是:提供補教教學或個別教學,以補足學生所必備的基模。
提供學習者在正式學習開始之前所必備的基模,有時又被稱為提供前導組體(advanceorganizer)。
前導組體可以是一幅圖、一個模型、一篇說明性或比較性的短文,但以具體為宜(Mayer,1979),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個關鍵性的概念,讓學習者用來組織新進來的訊息,對背景知識薄弱的學生來說特別重要。
正確的先備知識是促進學習的必要條件,但錯誤的先備知識則成了阻礙學習的充分條件;換句話說,先備知識是一把兩面刀,是百善之源,也是百惡之源,會幫助學習,也會阻礙學習,當基模、先備知識、或前導組體是錯誤的時候,我們稱之為錯誤概念(misconception),是近年來研究科學教育者非常關心的一個主題。
學生在進入教室之時,從來都不是空著腦袋的,他/她們對自然界、社會、人文界、本身、週遭環境已具有許多直觀的看法,這些直觀的看法在沒有受到挑戰之前,多半只是不知不覺的假設,這些觀念的來源包括個人經驗、家庭、同儕、傳說、以及整體社會文化等,當中有些觀念,從當前科學理論的進展來看,是錯的,例如,有些中年級的小學生會認為「晚上的燭光照射較遠」、「毛毛蟲不是動物」、「在真空中沒有重力」等等(Osborne&Wittrock,1983)。
中學生也具有許多錯誤的直觀科學概念(參Mayer,1987,林清山譯,1991,第14章),甚至物理科學的教師也具有許多錯誤的物理觀念(Lawrenz,1986)。
從知識演化或科學進步的觀點來看,每一個人都具有一些錯誤的科學概念,而科學的進步主要就是倚賴於「發現錯誤、淘汰錯誤」(Rednitzky&Bartley,1987)。
所以,所謂的對錯,是一種進步觀點──不是絕對觀點;所謂的對錯,是從當前被大多科學家所接受的理論觀點出發來判斷的,所以,只有在牛頓時代,才能知道亞里斯多德的物理觀念是錯誤的,只有在愛因斯坦時代,才能知道牛頓理論也是錯的;今日的正確觀念,有可能成為明日的錯誤觀念;科學雖然不知道真理在那裡,卻知道錯誤在那裡,所以,科學能透過「發現錯誤、淘汰錯誤」而進步,走一條不歸路;個人的知識成長也是如此,深刻的學習都是來自於發現錯誤、淘汰錯誤(Bickhard,1991)。
然而,在觀念轉變上,人基本上是保守的,人很擅於保護既已接受的觀念,除非遇到強烈的證據、強烈的挑戰、強烈的矛盾、以及競爭性很強的替代性看法,否則,很難放棄既有的錯誤概念。
McCloskey(1983)以及Clement(1982)都曾發現:學生既有的錯誤力學概念,在經過物理力學課程訓練之後,改變的比率不到一半。
錯誤概念之抗拒改變,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現象;許多大學生及研究生都擁有很多錯誤科學概念,雖然那些概念都應該早在初中時代就被更正過的(Wu,1992)。
可以想像的是,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終身相信一些錯誤概念,直到帶著這些錯誤概念進棺材。
想要改變一個錯誤概念時,並不是提供一個正確概念就可以達成的。
例如,中、低年級的小學生多半認為地球是圓的,下面指的是地球的「底部」(Nussbaum,1979);如果老師只是告訴他/她們說:地球是圓的,下面指的是地球的圓心,他/她們還是沒有辦法瞭解:第一,「我的想法有什麼錯?」第二,「老師的想法為什麼比較好?」第三,「住在地球背面的人為什麼不會掉到宇宙的底部?」等等。
他/她們也許不太願意放棄原有的看法,也接受了老師的看法,但原因卻是「因為老師這樣說」;如果是後一種情形,科學教學就變成一種獨斷、反理性、訴諸威權的歷程,完全違反了科學精神。
要改變一個具有抗拒性的錯誤概念
,教學歷程中必須用到下列策略:第一,用反例挑戰學生既有的錯誤概念;第二,用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方式,誘使學生從錯誤中導出矛盾的結論;第三,提供學生充分理由,以便了解為什麼概念錯誤;第四,嚐試以替代概念來解釋學生既有概念所遭遇的反例、矛盾及困難。
總之,先備知識是影響學習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沒有先備知識,學習不可能發生;有了先備知識,還要看概念正確與否;正確的概念有助於理解,錯誤的概念有礙於學習,但真正深刻的學習也是來自於錯誤──發現錯誤。
任何教學的首要原則就是確認學生已知的是什麼,然後據此教之(Ausubel,1968)。
/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j61u4hjp6's新文章人力發電未來圖像陪伴孤寂的心靈或優雅的智者?清明時節談清明,來時自然歸自然害怕成功的女人背後……你誤解「教學」了嗎?見好人、讀好書一個孩子就有一個亮點詹志禹序:我們願意為下一代冒哪一種風險?拿手足互相比較的代價未來,怎麼想像的?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j61u4hjp6'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延伸文章資訊
- 1用設計抓住受眾的心:10 個影響體驗的認知心理學法則(上)
本文會分成上下兩篇,介紹10 種認知心理學法則,除了設計以外,還可以試著從這些現象中好好思考,我們的日常生活 ... 舉個例子,記得電視的遙控器嗎?
- 2認知心理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认知心理学(英語:Cognitive psychology)是對諸如注意力、語言使用、記憶、感知、問題解決、創造力和思考等心理過程的科學研究。從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才發展出來( ...
- 34個有趣的心理學案例,解釋生活
後來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事件中的女方有看性書籍習慣,信息的選擇性與互動性導致記憶扭曲,女方無法分清現實和想像,一種認知錯誤。 遺忘痛苦. 很多時候 ...
- 4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Archives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我們的腦海總是出現矛盾的想法. 認知失調的意思就是當你的兩種認知產生互相矛盾的情況,例如上述的例子。大腦喜歡一致性,矛盾 ...
- 5認知學派在教學方法上的應用(上) - 隨意窩
認知心理學可說是崛起於一九五○年代,奠基於六○年代,發揚於七○年代,並在八○年代 ... 下面這一則短文是基模理論所用的有名例子 ( Bransford & Johnson,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