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從生活做起--1070830嘉義大學廖永靜教授主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又稱為品德教育 是一個概括詞,一般用來描述對孩子未來在個人和社會生存有幫助的教學。
為培養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訓練 ...
首頁
關於我們
收支簿
活動剪影
行事曆
留言簿
檔案下載
聯絡簿
常用網站
網站選單
最新消息
文章列表
功課表
線上影片
作品分享
連結
回總覽
排行榜
發問討論區
功能許願池
操作教學
關閉選單→
一般XOOPS登入
學生帳號登入
帳號
密碼
登入
學生帳號
學生密碼
登入
密碼
登入
品格教育:從生活做起--1070830嘉義大學廖永靜教授主講
文章列表
家庭教育專欄輔導於2019-01-1814:41:42發布,已有5779人次閱讀過
品格教育:從生活做起
廖永靜
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兼任副教授
[email protected]
活動暖場
短講
認識
討論與分享
品格是甚麼?
道德、紀律、優雅的人的品質
品質人格:愛、歡笑、力量、自由
練習
品格教育4E
Example 榜樣、身教
Explanation 解釋、傳承
Environment 環境、磁場
Experience 體驗、經驗
生活中的學習
家庭時間、親子共讀、做家事
家風、儀式與傳承
父母的學習:自我超越
參考資料
品格教育養成6大指標
林靜莉 資料來源: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_page=5&id=4953
印度有一句諺語:「孩子小時候,給他深根,長大後,給他翅膀。
」,意指人的品格從小就要養成,不僅在成長道路上較為順遂,將來也勢必能往正向發展。
不過,您知道何謂品格?哪些是遵循的指標性?父母應該協助孩子達成呢?
品格教育(charactereducation)又稱為品德教育 是一個概括詞,一般用來描述對孩子未來在個人和社會生存有幫助的教學。
為培養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訓練。
內容包括智慧的啟發、良好習慣的養成等。
屬於這個主題的概念包括社會和情感學會, 道德認知發展, 生活技能教育,衛生教育; 暴力預防, 審辯式思維, 道德推理、衝突解決方案和斡旋。
這個教育的形式介入教孩子和青少年價值包括誠實、管理工作、仁慈、寬厚、勇氣、自由、正義、平等, 和尊敬。
1992年國際品格教育聯盟決議出品格6大支柱,包括尊重(respect)、責任(responsibility)、公平(fairness)、關懷(caring)、值得信賴(trustworthiness)與公民責任(citizenship),做為現代公民應該培養的基礎特質,並且強調人們若想要擁有真正的民主社會,就必須建立倫理基礎,才可使個人健全成長。
財團法人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淑棻指出,人是生活在一個群體社會,大家都希望彼此相處得更好,甚至使國家及全球都能處在於比較和平與美好的世界,國際品格教育聯盟所列的6大項指標則期盼由個人開始著手,從認識自己、尊重自己、發展自己開始,再進一步關心他人,做出對社會,甚至對世界有貢獻的事。
指標1:尊重
尊重是指人不分年齡、國籍、種族、性別等都有相同的權利,無論身處哪一個國家或屬於哪一類人種,彼此都應該互相尊重,父母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培養,亦可透過繪本啟發。
建立所有權
幼兒在年紀較小時,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因此,父母必須幫孩子建構所有權的概念,包括幼兒必須了解哪些事物屬於自己、哪些事物屬於他人、哪些事物屬於彼此或大家,建議可從家庭裡開始建立幼兒的所有權概念,例如:給孩子屬於自己的玩具箱子,讓孩子將玩具放在裡面,並告訴孩子這些東西是屬於他的,應該要好好愛護與保管;再帶孩子認識他人的所有物,例如:爸比的衣服、媽咪的化妝品等,告訴孩子若想要借他人的物品,應該先經過對方同意才行,若對方不同意,也是他人的權利。
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是以自己的立場去衡量別人的立場,體會他人的心意,多方為其設想。
父母要先以身作則,讓孩子了解將心比心的做法,包括了解孩子玩樂的需求,與孩子一起玩玩具、從事戶外活動等,讓孩子知道父母正在陪伴他做喜歡做的事,之後若有事想請孩子幫忙時,可告訴孩子自己需要、被幫忙的立場,使孩子具有同理心,進行協助。
學會禮貌
父母應教導孩子禮貌的好習慣,包括有事拜託他人,應說「請」;接受他人的幫助或禮物,應說「謝謝」;做錯事或傷害他人,應說「對不起」,透過禮貌表現出尊重他人的好品格。
仔細聆聽
聆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的表現,亦是了解他人的方式之一,父母應告訴孩子,當他人在對自己說話時,必須仔細聆聽,不可聽到一半就跑掉或心不在焉,無論是父母、爺爺或奶奶說的話,讓他人感受到自己被受尊重。
不可辱罵或嘲笑他人
對於孩子來說,若說出髒話或出現辱罵、嘲笑他人的情形,有時並非出於惡意,可能只是單純覺得有趣或想引起他人注意,此時父母應該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行為,並使了解若遇到相同遭遇的感受,避免下次再犯。
不可欺負或找他人麻煩
不可欺負或找他人麻煩是不可辱罵或嘲笑他人的進階版,若父母見狀應先制止,告訴孩子這是錯誤行為,並向對方道歉,避免再出現類似情形。
不妄下斷語
不妄下斷語是指在了解一個人之前,不可輕易評論對方,例如:不可以貌取人、心存刻板印象等,若孩子出現這類情形,父母應告訴孩子需給予自己與他人一些機會與時間,經過長時間的相處與了解後,再客觀的下評論。
指標2:責任
責任是指人應該要對於自己所應該做的事或所做的事勇於面對、認真完成,養成自律,並且能對自己負責的好習慣。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的責任就是認識生活、學習生活,其中包括按時吃飯、睡覺、玩遊戲等。
然而,因為幼兒年紀尚小,同一件事可能要父母叮嚀好幾十次才能真正養成習慣。
不少家長總會抱怨「孩子玩具總是不好好收拾,都要我幫他收完」,或是「叫孩子晚上要乖乖上床睡覺,但孩子總是講不聽」等狀況,潘莉華執行長提醒,父母應該營造孩子負責任的環境,付出足夠的耐心與有效的方法,避免將孩子應做的事情攬下,代其完成,養成依賴、不負責的習慣。
說到做到
說到做到意味著人要具有可靠性,答應的事就要做到,父母可與孩子約定每日都要完成的事,包括按時吃飯、睡覺、玩完玩具後會自己收納整齊等,並在晚上睡覺前問孩子是否和爸媽約定的事情都有做到,無形中讓孩子認知自己該負的責任。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孩子做錯事時,例如:欺負弟弟或妹妹、吵著看電視等,父母見狀時應該要糾正他的行為,並告訴他為什麼不對,下一次不可再犯。
林淑棻主任表示,當孩子故意做錯事,父母不可以過於心軟而不進行輔導,因為沒有讓孩子有痛的感覺,孩子不會明白什麼是責任。
在家庭培養「自律」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曾經指出,自律應該在家庭中培養、學校中建立,意思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約束」,但「自我管理」涵蓋許多層次的能力,包括自動自發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維持適度進退的能力;能掌控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克服自己的懶惰,養成勤勞;能克服自己弱點,並學習他人的長處。
潘莉華執行長提醒,父母在培養孩子獲得這些能力之前,必須先與孩子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並且調整自身言行,達到做為他人模範的標準,才可教育孩子,因為自己是孩子模仿的對象,若自身行為不佳,孩子自然也會出現不良行為。
相互責任
責任除了應該對自身行為負責外,還有一項是「相互責任」。
所謂的相互責任,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彼此之間都需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感受,相互學習與負責,例如:小名拿了小志的玩具,小志有權利與責任讓小名知道他不喜歡別人隨便動他的東西,如果小名好奇,可以跟小志借,這樣小志不僅學會保護自己的東西,也讓小名學習要尊重他人的物品。
相互責任並不只是單獨一方的事,是需要雙方共同承擔,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發生衝突時,責怪他人的行為。
三思而後行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告訴孩子做任何事之前都應該要先想到行為的後果,例如:中午沒有把飯吃完的話,下午就會餓;玩具沒有好好整理收拾,可能有些玩具會不見等,藉由孩子本身可能會遇到的狀況來教育,讓他能夠產生責任感。
指標3:公平
公平就是不偏私,是指人不會因為利己主義,產生偏私、不公平的心態。
此外,公平與尊重有相當大的關係,當人在尊重他人與自己的前提下,自然就會產生公平的心態,也就是說,人不會因為不同的身分、性別、地位等狀態,希望享有較好的權利。
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與尊重的將心比心略有不同,意指父母應該教導孩子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進而了解人生而公平,每個人的權利、義務均相同,並不會因為個人身分不同,擁有不同待遇。
讓別人也有機會
當孩子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權利均相同時,就會自然產生給予他人機會的情形,例如:妹妹不會認為自己比較漂亮,可以比姊姊先選玩具,而是一起選玩具;哥哥不會覺得自己年紀比較大,可以比弟弟吃更多的點心,而是吃相同分量的點心等,父母應從小就建立孩子每個人都有相同機會的概念,使其不偏私。
說實話
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對於任何事情都應該要誠實相對,不可欺騙隱瞞,如此才能在同樣的立足點下,產出公平正確的結果,若孩子沒有據實以告,導致結果不公正時,造成父母誤判的結果,例如:孩子為了趕快看電視,告訴父母已經收拾好房間內的玩具,當父母發現後,應該詢問孩子為什麼說謊,並告訴他說謊的後果,包括不被信任、失去一次看電視的權利等,避免孩子下次再犯。
遵守遊戲規則
父母必須告訴孩子做任何事之前都應遵守相關規定,並按照指示所進行。
這裡所指的遊戲規則不僅是孩子們玩樂的遊戲規則,還包括家庭規定、學校規定、環境規定等,這些規定都是為了穩定生活,幫助人們能夠健全的成長。
要想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他人
林淑棻主任說明,孩子在幼兒階段最重要的是發展自己,包括認識自己的情緒、與同儕相處、發展合作性的關係等,因此,培養合作性的能力尤其重要,像是與他人玩樂時願意等待、協調、配合、輪流等,讓孩子知道自己如何與他人合作,以及當與他人意見不合時,該如何協調出共識等。
因為在群體社會中,每個人所做的事都可能影響他人,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在教導時,需告訴孩子在做任何決定之前,要先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例如:當哥哥與弟弟妹妹一起玩遊戲,明顯偏袒弟弟,造成妹妹不悅;或是和鄰居約好輪流騎腳踏車,自己一直霸占腳踏車不放,若出現這類對待他人不公平的表現,父母可以問問孩子為何這麼做,討論出更恰當的做法。
若孩子在幼兒階段就具備公平的基礎,並與他人有良好的合作性,將來成長就會比較順利,否則將來成長過程中就容易與他人發生人際衝突或時常以自我為中心的情形。
以開闊的心胸聆聽他人
聆聽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步驟,孩子應以開闊的心胸聆聽他人意見,並了解他人,才能夠用公平的對待他人。
自己的錯誤不要怪他人
現代人較缺乏自我反省,若與他人起爭執,通常第一件事就是揪出對方的錯誤,而非反省自己,如此不僅會造成更多誤會,造成他人遭到不公平對待,亦是缺乏責任感的象徵。
父母應教導孩子當做錯事時,應先反省自己是否有做錯的地方,若是有就道歉且改正,透過理性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僅可以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
拿他人東西前必須先獲得同意
父母應幫孩子建立物品擁有者的概念,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所有權,讓孩子明白只要不是屬於自己的物品,就不可以任意拿取,必須獲得他人同意。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當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後,應該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潘莉華執行長指出,孩子在團體生活中,與同伴相處可以學到尊重、友愛、分享、禮貌、互助、感恩、合群的好習慣,孩子3歲時到幼兒園過團體生活,與同伴玩在一起,從遊戲中學習,如果能遇到專業的好老師,3~6歲的生活經驗會相當豐富,6歲後入國小時,在人格身心發展已經獲得健全,從言行舉止態度均可以觀察出來。
指標4:關懷
關懷的目的是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林淑棻主任指出,關懷是一種同理心的展現,表示人們能夠站在當事人的立場,設身處地去體會當事人的處境,並且感同深受,然後付出行動去關懷、陪伴對方,甚至幫助對方。
待人寬大厚道
父母應教導孩子必須有大方且寬厚的心,對待他人不吝於分享自己的好處,例如:當自己在幼兒園拿到某一件好玩的玩具,願意拿回家與弟弟、妹妹分享,或是看見媽咪在忙著打掃家裡,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忙。
絕不刻薄或傷害他人
父母應教導孩子待人不可刻薄和傷害他人,若孩子出現這類行為時,除了詢問孩子背後的原因,亦應詢問若自己遭到這樣的對待,可能會有哪些感受,讓他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不再傷害他人。
幫助有需要的人
父母可以帶領孩子幫助有需要的人,例如:幫助身心障礙者搭公車、看到他人不慎出車禍幫忙打救護電話等,透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讓孩子親身體驗幫助他人的感覺。
此外,若家中有兄弟姊妹,父母亦可讓大寶幫忙照顧二寶,讓大寶觀察弟弟妹妹需要什麼幫助,進行相對應的協助。
潘莉華執行長認為,透過經常的照顧練習,孩子自然而然能夠學會如何關懷他人,若父母只是口頭說說,沒有讓孩子重複練習、親身體驗,孩子會較難想像關懷的意義,也就不明白該如何進行。
對別人的感受敏銳
父母應教導孩子懂得察言觀色,包括觀察周遭的人、事、物,例如:媽咪今天做了什麼菜?姊姊今天的打扮是什麼?當孩子對身旁的人事物有一定的敏銳度後,再培養孩子觀察他人的感受,例如:妹妹因為撞到頭而哭,應該要上前安慰,逐步培養孩子成為貼心、懂得給予協助的人。
自己的作為將會如何影響他人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都將會影響自己與他人,包括正面與負面的影響,父母可以應告訴孩子要多做好事,發揮正面影響力,幫助他人,並且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從做好事中變成更好的人」,幫助孩子大方付出愛心與關懷。
此外,當孩子接受到他人好處時,例如:看牙醫時牙醫師給自己貼紙幫助安撫情緒,父母可以試著問孩子,接受他人幫助的感覺是什麼,協助孩子建立關懷的概念。
指標5:值得信賴
值得信賴是指自己具有被他人相信的能力,使他人產生安全感。
父母要使孩子成為值得信賴的人之前,自己必須先營造出有愛的家庭,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答應孩子的事也一定做到,再開始要求孩子。
誠實不說謊
要培養孩子值得信賴之前,必須先要求孩子誠信,潘莉華執行長強調,誠信是為人處事的基礎,是維繫家庭、促進社會和諧的根基,因此,應培養孩子凡事據實以告,不可說謊騙人,避免日後降低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感。
林淑棻主任補充,大多數的孩子不會故意說謊騙人,因為沒有任何孩子想被責備或想讓父母傷心,孩子說謊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想掩蓋一些事實,逃避被責罵的下場,當父母發現孩子說謊時,應該先詢問孩子說謊原因,討論出更恰當解決方式,例如:當孩子為了想吃糖果而偷吃,結果被發現又不承認,父母可以先問孩子:「你是不是想吃糖果,但又怕爸媽說這樣會蛀牙而不敢問?」若孩子說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吃糖果沒關係,但要記得刷牙,以免蛀牙,讓孩子不僅能夠達成想吃糖的願望,也能夠免除蛀牙的困擾。
為人可靠
為人可靠指的是能使他人信賴自己,並且能放心交辦事項,父母可以讓孩子自行完成一些簡單事務,例如:幫媽咪記住晚餐的食材、看醫生的時間等,當孩子都有做到時,給予適度的讚美和鼓勵,幫孩子建立自信,使他成為可信任的人。
有勇氣
有勇氣指的是當自己認為某件事是對的就去做,即使很困難也不會逃避,潘莉華執行長說明,當孩子勇敢的執行一些有意義的事時,不僅能夠提升自身執行事情的能力,亦可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使他人對自己的表現刮目相看,認為孩子值得信賴。
要當好朋友
父母應該要告訴孩子,與他人相處、交往時,必須以誠信相待,不可背叛朋友,否則不僅影響人際關係,也會使他人降低對自己的信任。
指標6:公民責任
公民責任意即成為一個好公民,要教育孩子的公民責任之前,必須先讓孩子養成前五項基礎品格,接著才能教育孩子什麼是公民責任。
對幼兒來說,成為家中與學校的好孩子是展現公民責任的表現。
盡自己的一份力
要養成公民責任之前,孩子必須對自己應盡的責任來負責,包括按時吃飯、收拾玩具等,父母應該先訓練孩子這些能力,再逐步要求協助完成其他事。
對身邊的事物盡一份責任
父母可以帶領孩子一起完成家事,例如:做菜、打掃、澆花等,或許剛開始孩子因為不熟練而做得不好,但父母要鼓勵他再接再厲,並給予讚美,表示孩子願意幫忙就是有公民責任的表現。
參加社區服務與幫忙照顧環境
好的學習環境可以讓孩子養成自主獨立,父母可帶孩子參加社區服務,例如:關懷社區弱勢團體、整理社區公園等,從孩子周遭的生活環境開始,讓孩子多接觸與他相關的人事物,帶領孩子認識周遭環境,並了解他人生活,進而產生關懷心與公民責任,幫助世界變得更美好。
做個好鄰居
孩子必須成為一個良善的人,使周遭的人願意與自己相處,營造良好的和睦鄰里的環境。
尊重他人
父母應教導孩子尊重他人,並且公平對待他人,才能有效發揮公民責任。
遵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規定
嬰幼兒的生長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及社會,每個人都應該遵守該環境的規定,孩子也不例外,因為人們在有一定的規範下,才能使每個人享有相同的公民權利,並能營造更和平的世界。
好書介紹:《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
友善列印
本站管理員
輔導(user31)
文章選單
8
相關活動
106學年度上學期祖孫週活動
106學年度上學期「幫長輩穿好襪,讓愛充滿我們家活動」
107.08.30教育優先區親職教育講座.
106學年度上學期親職教育講座---「攜手育兒話親職,練習如何作父母」
106學年度上學期親職教育講座---「相愛一生,談夫妻相處之道。
」
106學年度上學期親職教育講座---「如何做好親子共學,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1071003特教研習講座
107.08.30迎新活動
2
家庭教育專欄
好書介紹:《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
品格教育:從生活做起--1070830嘉義大學廖永靜教授主講
本站管理員-1
輔導(user31)
tadwebversion:178
延伸文章資訊
- 1比優秀更重要的事「品格」決定孩子的未來-未來Family
品格教育,不是只有告訴孩子什麼是善惡就結束了,更重要的是培養批判思考與決策的能力,讓孩子有能力做出好的判斷與選擇,並實際參與、實踐。這些都必須從 ...
- 2CONTENTS - 教育部學生輔導資訊網
另查詢「教. 育論文線上系統」,品德教育論文自2001至2008年36筆,2001年之前5筆;品格教育論文. 一詞始自2003年,至2008年達76筆;道德教育論文自1960至2000年236筆...
- 3何謂品格教育?如何推動品格教育? - 發一崇德電子報
餿水油、情殺事件之後,大家都在問:「台灣的品格教育怎麼了?」道德觀念、人格養成和情緒管理等,這些無法用數字和分數所量化的教育,往往不小心在 ...
- 4品格教育是什麼?
品格教育既以好品格為目標,那麼,什麼是好品. 格?品格的好、壞涉及價值判斷,評斷的標準為何? 標準從何而來?由誰來評斷?這些問題都 ...
- 5品格教育 - MBA智库百科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品格教育又稱為品德教育,是一個概括詞,一般用來描述對孩子未來在個人和社會生存有幫助的的教學。為培養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