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三国)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士 夑 ( xiè );越南语:Sĩ Tiếp、Sĩ Nhiếp/士燮;136年-226年),字威彥,漢末三國初期割據交州的軍閥。

目录. 1 生涯. 1.1 家世及早年生活; 1.2 董督交州 ... 士燮(三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

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18年1月1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的主題是東漢末期、三國初期割據交州的一位軍閥。

關於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燮,請見「范文子」。

士燮衛將軍龍編侯領交趾太守交趾太守姓名士燮字威彥封爵龍度亭侯(漢廷)→龍編侯(東吳)族裔汉族祖籍魯國汶陽(今山东省)出生136年交州廣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逝世226年交州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諡號善感嘉應靈武大王(越南陳朝追贈) 親屬 父親 士賜 兄弟 士壹士䵋士武 子 士廞士祗士徽士幹士頌士氏 士夑(xiè)[1];越南语:SĩTiếp、SĩNhiếp/士燮;136年-226年),字威彥,漢末三國初期割據交州的軍閥。

目录 1生涯 1.1家世及早年生活 1.2董督交州 1.3優遊終世 2評價 3後世越南人對他的追崇 4族人、部署与治下士人 4.1父 4.2弟弟 4.3子 4.4部屬 4.5治下名士 5腳註 6參考資料 生涯[编辑] 家世及早年生活[编辑] 198年群雄割據圖 士燮於東漢末年出生於交州廣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其先祖為山東汶阳人[2]:55,因避新莽末年大亂移到交州,傳六世至其父士賜。

士氏是為當地豪族,士燮的父親士賜曾於漢桓帝時期出任日南太守一職。

士燮年少時隨潁川人劉陶學習《左氏春秋》,後被舉為孝廉,補尚書郎,因「公事免官」。

其父士赐死后,士燮被举茂才,任巫县令一職。

187年,士燮被漢朝任命為交趾太守。

董督交州[编辑] 當時的交州刺史朱符向各地收重稅,引起反抗被殺,漢朝派遣張津為新任刺史。

但張津卻「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3],不久即為部將區景殺死。

荊州牧劉表得知此事後,自行任命賴恭為交州刺史以接替了張津的位置;同時亦派吳巨出任蒼梧太守,接替已病死的原太守史璜。

為避免劉表的勢力過於強大,漢廷下詔任命士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交阯七郡。

士燮旅即派張旻前去朝廷謝恩進貢,於是漢廷又改拜士燮為「安遠將軍」,封「龍度亭侯」。

而此時漢朝已先後經歷了黃巾之亂、十常侍之亂,以及軍閥割據混戰的時期,對交州的影響力大為減弱。

士燮名義上是效忠於漢朝的交趾太守,實際上已成為割據嶺南各郡的軍閥。

士氏的親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職,如士燮的三個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別擔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

優遊終世[编辑] 210年(建安十五年),蒼梧太守吳巨與交州牧賴恭發生衝突,賴恭被吳巨驅逐出境。

其後孫權派遣步騭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節度」。

而吳巨卻「懷異心」,被步騭斬殺。

此後,士燮被孫權封為左將軍。

丞相曹操亦有心笼络士燮,以朝廷名义加士燮“九锡、六佾之舞”[4]。

漢朝滅亡、東吳建立後,士燮將兒子士廞送至吳國為人質,並每年貢獻當地寶物以維持其政權。

同時,士燮在東吳和蜀漢的衝突中支持東吳,誘導益州的豪族雍闓叛蜀附吳,被孫權封為衛將軍、龍編侯。

226年,士燮病逝,年90歲。

吴国企图立广州及交州两郡,分别以吕岱和戴良为刺史。

陈时代替士徽为交趾太守。

士徽不服从,孙权下令命吕岱诛杀。

最終為吕岱以赦免罪行为由欺骗出城并将一族讨伐。

过了几年之后,士壹和士䵋也因犯法伏诛。

士廞因病身亡,没有留下子嗣,士燮一支因此绝后。

評價[编辑] 與士燮同時代的袁徽在給尚書令荀彧的書信中寫道:「交阯士府君,既學問優博,又達於從政。

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場無事,民不失業。

羈旅之徒皆蒙其慶。

雖竇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少闋,輒玩習書傳。

《春秋左氏傳》尤簡練精微,吾數以咨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說,意思甚密。

又《尚書》兼通古今,大義詳備。

聞京師古今之學,是非忿爭,今欲條《左氏》、《尚書》長義上之。

」[5] 陳壽在《三國志·士燮傳》中如此評論士燮:「士燮作守南越,優遊終世,至子不慎,自貽兇咎。

蓋庸才玩富貴而恃阻險,使之然也。

」 越南史官吳士連評論道:「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

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以遠及於後代,豈不盛矣哉!子之不肖,乃子之罪爾。

」[6] 越南嗣德帝:「士燮特一漢守耳,隨辰柔媚,只求自便,全無雄才遠略,以致再傳已敗,無足稱也。

舊史謂雖尉佗不能逾,毋乃過乎?」[7] 無論如何,士燮統治交州40年期間,致力於調和在地居民與外來移民,在東漢末年中原大亂時,交州在他的統治下,成為相對而言和平安定的地區,使許多中原人士移入當地,對於漢人中原文化傳入交州(今天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有很大的助益。

遗憾的是,在士燮死后,吴国贬谪其子士徽,而士徽不愿从命。

为征讨他,吕岱在交趾对吏民大开杀戮,在九真就“斩获以万数”,给当地带来巨大破坏。

至于其后代家族的悲惨下场,虽正史评价是因为士徽自己庸才托大所致,也有人(如孫盛)认为孙权及吕岱等人太过集权专制而心狠手辣所为,做法对士家是不公平的。

[8] 後世越南人對他的追崇[编辑] 由於士氏政權曾統治部分越南領土,因此一些越南史家亦把士燮當作越南君主,稱士燮為「士王」(SĩVương)、“南交學祖”。

士燮在越南甚得後世人士的尊崇。

士燮執政開明,他保護整個地區二十年不受戰亂的影響,人民生活幸福。

同時他作為儒學家,重視儒學研究,推廣儒學的傳播,興辦教育、移風易俗來促進越南的文化發展。

與前來交州避難的漢朝學者劉熙、薛綜等人交談儒學,著書立傳,促進儒學文化在當地興旺發達,開創嶺南文化史上的黃金時代。

士燮將中國的儒家文化傳入越南,使得儒教能夠得以在越南傳播。

[9][10] 越南史學家吳士連這樣評論士燮在越南的教育貢獻:“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

其功德豈特施與當時,而有以遠及與後代,豈不盛矣哉。

”同時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

” 越南民間相傳在晉朝末年林邑國侵犯交州時,林邑人曾發掘過士燮的墳墓,見其面色如生,大為驚駭,重新封上了他的墳墓。

越南人因此以之為神,立廟事之,號「士王僊」。

[6]在陳朝時期,他被追封為善感嘉應靈武大王(ThiênCảmGiaỨngLinhVũĐạiVương)。

(陳重興元年(1285年),朝廷封為「嘉應大王」;重興四年(1290年),加「善感」二字;興隆二十一年(1313年),加「靈武」二字。

)[11] 族人、部署与治下士人[编辑] 参见:蒼梧士氏世系圖 父[编辑] 士賜,六世之前从山东迁居交州廣信(今廣西蒼梧縣),士賜於漢桓帝時期出任日南郡太守。

士赐死后,士燮被举茂才。

弟弟[编辑] 士壹,有子士匡 士䵋 士武,任南海郡(今广东省广州市)太守,先士燮死。

子[编辑] 士廞 士祗(?—226年),士燮之子,士徽、士幹、士頌之兄。

因與士徽一起拒絕陳時、戴良赴交趾任官,為呂岱所斬,連弟弟士幹、士頌一同被害。

士徽 士幹(?—226年) 士頌(?—226年) 部屬[编辑] 交趾桓家 桓邵 桓晔 桓治,大將,與甘醴反擊呂岱但失敗。

[12] 桓發,桓治子 桓鄰,桓治弟,士燮推舉的官吏,因勸諫士徽慘遭殺害。

[13] 其他 張旻,士燮派他前去朝廷謝恩進貢。

程秉,孫吳重臣,曾任士燮長史。

[14] 许靖[15] 刘熙[16] 甘醴 儋萌,九真太守 周京 番歆 番苗 治下名士[编辑] 张巴[17] 袁忠 袁徽[18] 袁沛 薛综 许慈 邓子孝 徐元贤 牟融 康僧会 [19] 腳註[编辑]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岩村成允《安南通史》寫作「士爕」。

「爕」字下半部亦為“火”字 ^杜尊春等.陈世忠,编.肥城五千年.米英俊与回民连2016年3月第1版(济南: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6年.ISBN 978-7-5143-4506-3.  ^《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孙策》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晉書·地理志下》:建安八年,張津為刺史,士燮交趾太守,共表立為州,乃拜津為交州牧。

十五年,移居番禺,詔以邊州使持節,郡給鼓吹,以重城鎮,加以九錫六佾之舞。

^《三国志·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士燮》 ^6.06.1《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三·士王紀》 ^《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前編·卷之三》 ^孙盛曰:夫柔远能迩,莫善於信;保大定功,莫善於义。

故齐桓创基,德彰於柯会;晋文始伯,义显於伐原。

故能九合一匡,世主夏盟,令问长世,贻范百王。

吕岱师友士匡,使通信誓,徽兄弟肉袒,推心委命,岱因灭之,以要功利,君子是以知孙权之不能远略,而吕氏之祚不延者也。

^ThebirthofVietnam ^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整合 ^參見《粵甸幽靈集錄‧歷代人君‧嘉應善感靈武大王》,收錄於《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第二冊《神話傳說類》,臺灣學生書局版,第22頁。

^《三國志·呂岱傳》:岱皆斬送其首,徽大將甘醴,桓治等率吏民攻岱,岱奮擊大破之 ^原文:交阯桓鄰,燮舉吏也,叩頭諫徽使迎良,徽怒,笞殺鄰。

鄰兄治子發又合宗兵擊徽 ^《三國志·程秉傳》:程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也。

逮事鄭玄,後避亂交州,與劉熙考論大義,遂博通五經。

士燮命為長史。

^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崖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

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

^刘熙,字成国,交州人,先北海人也。

博览多识,名重一时。

荐辟不就,避地交州,人谓之征士。

^巴入交,更姓为张。

与交趾太守士燮计议不合,乃由牂牁道去。

^霸弟徽,以儒素称。

遭天下乱,避难交州。

司徒辟,不至。

^见《汉末流寓交州士人考析》 參考資料[编辑] 《三國志·吳書·士燮傳》 《三國志·吳志十五·呂岱傳》 《建康實錄·吳太祖上》 《大越史記全書·士王紀》 交州太守士燮 前任:賴先 交州太守187年—226年 繼任:士徽 前任:— 交州士氏政權君主(士王)187年—226年 繼任:士徽 查论编陈寿著《三國志》立傳人物魏書卷1武帝紀曹操卷2文帝紀曹丕卷3明帝紀曹叡(秦朗・夏侯献)卷4三少帝紀曹芳・曹髦(王經・成濟)・曹奂卷5后妃传武宣卞皇后・文昭甄皇后・文德郭皇后・明悼毛皇后・明元郭皇后卷6董二袁劉传董卓(李傕・郭汜・馬騰・韓遂)・袁绍(袁譚・袁熙・袁尚・高幹・麴義・淳于瓊・顏良・文醜・沮授・田豐・逢紀・審配・郭圖・辛評)・袁术・刘表(劉琦・劉琮・蔡瑁・黃祖・蒯良・蒯越)卷7呂布臧洪传呂布(张邈・陈宫・高順・陳登)・臧洪(陳容)卷8二公孫陶四張传公孙瓒(劉虞)・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陶謙・張楊(眭固)・張燕・張繡・张鲁(閻圃)卷9諸夏侯曹传夏侯惇(夏侯楙・韓浩・史渙)・夏侯淵(夏侯霸)・曹仁(曹純)・曹洪・曹休(曹肇)・曹真(郝昭)・曹爽(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桓範)・夏侯尚(夏侯儒)・夏侯玄(李豐)卷10荀彧荀攸賈詡传荀彧・荀攸・贾诩卷11袁張涼国田王邴管传袁渙・張範(張承)・涼茂・國淵・田疇・王脩・邴原・管寧(王烈・張臶・胡昭・焦先)卷12崔毛徐何邢司馬传崔琰(孔融・許攸・婁圭)・毛玠・徐奕・何夔・邢顒・鮑勛(鮑信)・司馬芝卷13鍾繇華歆王朗传鍾繇(鍾毓)・华歆・王朗(王肅)卷14程郭董劉蒋劉传程昱(程曉)・郭嘉・董昭・刘晔・蔣濟・劉放(孫資)卷15劉司馬梁張温賈传劉馥(劉靖)・司馬朗・梁習・張既(張緝)・温恢・賈逵(李孚)卷16任蘇杜鄭倉传任峻(枣祗)・蘇則・杜畿(杜恕・杜預)・鄭渾・倉慈卷17張樂于張徐传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朱靈)卷18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传李典・李通・臧霸(孫觀)・文聘・呂虔・許褚・典韦・龐德・龐淯・閻溫(張恭)卷19任城陳蕭王传曹彰・曹植(楊修・丁儀・丁廙)・曹熊卷20武文世王公传曹昂・曹鑠・曹沖・曹據・曹宇・曹林・曹袞・曹玹・曹峻・曹矩・曹幹・曹上・曹彪・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曹徽・曹茂・曹協・曹蕤・曹鑒・曹霖・曹禮・曹邕・曹貢・曹儼卷21王衛二劉傅传王粲(王弼・吳質)・卫觊・劉廙・劉劭・傅嘏卷22桓二陳徐衛盧传桓階・陳群(陳泰)・陳矯・徐宣・衛臻(衛茲)・盧毓卷23和常楊杜趙裴传和洽・常林・楊俊・杜襲・赵俨・裴潛卷24韓崔高孫王传韓暨・崔林・高柔・孫禮・王觀卷25辛毗楊阜高堂隆传辛毗(辛敞)・楊阜(韋康)・高堂隆卷26滿田牽郭传滿寵・田豫(鮮于輔)・牽招(牽弘)・郭淮卷27徐胡二王传徐邈・胡質・王昶・王基卷28王毌丘諸葛鄧鍾传王凌(令狐愚)・毌丘儉(胡遵)・諸葛誕(蔣班)・文欽・唐咨・鄧艾(州泰)・鍾會(諸葛緒)卷29方技传华佗・杜夔・朱建平・周宣・管輅・朱鑠卷30烏丸鮮卑東夷传烏丸・鲜卑・夫餘・高句丽・東沃沮・挹娄・濊・韓・倭蜀書卷31劉二牧传劉焉・劉璋卷32先主传刘备卷33後主传刘禅卷34二主妃子传先主甘皇后・先主穆皇后・後主敬哀皇后・後主張皇后・先主子永・先主子理・後主太子璿卷35諸葛亮传诸葛亮(諸葛喬・诸葛瞻・董厥・樊建)卷36关張馬黄趙传关羽・张飞(嚴顏)・马超(馬岱)・黄忠・赵云(陳到)卷37龐統法正传庞统(張任)・法正(張松)卷38許糜孫簡伊秦传許靖・糜竺(麋芳・士仁)・孫乾・簡雍・伊籍・秦宓卷39董劉馬陳董呂传董和・劉巴・馬良(马谡)・陳震(陈式)・董允(陳祗)・吕乂卷40劉彭廖李劉魏楊传劉封(孟達)・彭羕・廖立・李严・劉琰・魏延・杨仪卷41霍王向張楊費传霍峻(霍弋・羅憲)・王連・向朗(向寵)・張裔・楊洪(何祗)・費詩卷42杜周杜許孟来尹李譙郤传杜微・周羣(張裕)・杜瓊・許慈・孟光・來敏・尹默・李譔・谯周・郤正卷43黄李呂馬王張传黃權(黄崇)・李恢・呂凱・馬忠・王平(句扶)・張嶷卷44蒋琬費禕姜維传蒋琬(蒋斌・劉敏)・費禕・姜维卷45鄧張宗楊传鄧芝・張翼・宗預(廖化)・楊戲 (費觀・何宗・輔匡・劉邕・張存・殷觀・習禎・吳懿・吳班・王甫・李邵・马勋・龔祿・馮習・張南・傅肜・程畿)吴書卷46孫破虜討逆传孙坚(孫朗)・孙策(孫紹)卷47吴主传孙权卷48三嗣主传孫亮・孫休・孫皓卷49劉繇太史慈士燮传劉繇(劉基)・太史慈(太史享)・士燮卷50妃嬪传吳夫人(吳景)・謝夫人・徐夫人(徐真・徐琨)・步夫人・王夫人・王夫人・潘夫人・全皇后・景朱皇后・昭獻皇后・滕皇后卷51宗室传孙静(孫暠・孫瑜・孫皎・孫奐)・孫賁(孙香)・孫輔・孫翊・孫匡・孫韶・孫桓(孫河)卷52張顧諸葛步传張昭(张承・张休)・顧雍(顧邵・顧譚)・诸葛瑾(諸葛融)・步騭(步闡)卷53張严程闞薛传張紘(张玄)・严畯・程秉・阚泽・薛綜(薛瑩)卷54周瑜魯肃呂蒙传周瑜・鲁肃・呂蒙(鄧當)卷55程黄韓蒋周陳董甘淩徐潘丁传程普・黃蓋・韓當・蒋欽・周泰・陳武(陳表)・董襲・甘宁(蘇飛)・凌統(凌操)・徐盛・潘璋・丁奉(丁封)卷56朱治朱然呂範朱桓传朱治・朱然(施績)・呂範(呂據)・朱桓(朱異)卷57虞陸張駱陸吾朱传虞翻・陸績・張温(張儼)・駱統・陸瑁・吾粲・朱據卷58陸遜传陸遜(陸抗)卷59吴主五子传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卷60賀全呂周鍾離传賀齊・全琮・呂岱・周魴・鍾離牧卷61潘濬陸凱传潘濬・陸凱卷62是儀胡綜传是儀・胡綜(徐詳)卷63吴範劉惇趙達传吳範・劉惇・趙達卷64諸葛滕二孫濮陽传诸葛恪・滕胤・孫峻(留贊)・孫綝・濮陽興(萬彧)卷65王楼賀韋華传王蕃・楼玄・賀邵・韋昭・華覈维基文库在线阅读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士燮_(三国)&oldid=68614996” 分类:136年出生226年逝世三国志立传人物东汉军阀三国军阀东汉太守东汉县令东吴政治人物广东历史廣西歷史士姓越南君主越南民間信仰中越關係史中国人物神越南华人2世纪佛教徒隐藏分类:自2018年1月中立性有争议的作品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含有越南語的條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其他语言 CatalàDeutschEnglishEspañolFrançais日本語한국어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iếngViệt文言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