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修行的開始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告訴他:「這是對經文過錯的了解。
任何人單合掌,小垂頭所成果的是成佛之因。
在此基礎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
所以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明心見性——修行的開始
2020-12-18郤遲
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
開悟僅僅明「理」罷了;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理可頓悟,事須漸除」。
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過錯的。
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
假如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
例如六祖大師儘管做到了明心見性,但由於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他人代讀。
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另一方面,咱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
開悟僅僅懂事,成佛還需要修行的積德行善。
參禪之時要理解自己與佛之心無二分別。
這個「理解」不是修得的,而是證得的。
但咱們學習教義的人要登上十信滿心時要經過一萬大劫。
一萬大劫是好長的時刻--人的壽歲從十歲每過一百年增一歲直到八萬四千歲,又從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年減一歲直到十歲,這樣的一增一減才是一小劫。
一千小劫才構成一個中劫,一千個中劫構成了一個大劫。
成佛需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
開悟之人只相當於成果了第一個大劫,之後要修利益衆生的事業。
菩薩要從五明中求,菩薩都要學習醫方、工巧。
而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成佛、與佛無二無其他說法在教義上講是「素法身」。
所以儘管咱們的體、性與諸佛已成的體、性相等無二,但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成佛並不能與佛的積德行善比較。
佛有利益無量衆生的積德行善,明心見性成果的僅僅心而不是利益衆生的積德行善。
秀才念經,笑死老僧所以,念經的時分莫要過錯了解。
我在南普陀的時分,一位老教授到南普陀來,看到牆上的《法華經》經文「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就提意見:「牆上的標語寫錯了。
我每天來雙合掌,磕頭,可不僅僅是單合掌、小垂頭啊。
可怎樣還未成佛啊?」這便是秀才念經,笑死老僧。
我告訴他:「這是對經文過錯的了解。
任何人單合掌,小垂頭所成果的是成佛之因。
在此基礎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
所以決議成佛的不是現在,而是在所種成佛之因基礎上,經過長久的修行才得以完成。
」《法華經》授記了全體的衆生。
這便是對修禪要有的正確了解。
更通俗一點說,禪便是日子,用心來輔導日子。
禪的規模很廣,變相地說禪便是佛,佛便是禪。
前面咱們說過,禪是極簡略的開示,開示的便是人人都具有與佛無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
就像人人都有權利來復旦大學讀書,但能否進入就要看個人的盡力和奮鬥。
關於成佛這一目標來說,不僅僅是人,哪怕是一隻螞蟻都有佛性。
在佛來看,人性、畜生性、衆生性都可以成果佛性。
咱們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語「Buddha」的音譯。
釋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逐步將佛陀省略爲「佛」。
佛陀的含義是覺者、醒悟、有才智。
而且這種醒悟不單局限於自己,還可以使他人醒悟。
一念惡念已滅,身口意三業存善到達究竟。
所以,佛法便是到達善、醒悟、才智的辦法。
假如日子中念念不失醒悟,那麼便是成果佛道。
而禪便是讓咱們在日子中念念不失,因而禪所包括的規模很廣。
例如,禪堂前面掛著「選佛場」三字,便是讓人們明心見性的禪靈通佛道。
「明心見性」中的心可不是咱們身體中的心臟。
這個心規模極廣,三千大千國際、西方極樂國際等等凡用語言表達的事物都在心中。
這個心,這個體性,或者經上常說的「覺性」與佛成果的心性相等。
凡夫與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間的差別。
而咱們現在所用的心並不是這「誠心」,而是妄識。
這妄識便是將第七識末那識執著爲心,而第七識則執著於第八識阿賴耶識。
一分誠心,一分妄心,妄心是誠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見性」在教義中到達了「十信」,此時決心具足便不會復興惡念,再造惡業。
成果十信之後就進入了「初住」,住於心上。
參禪之人與單單學習教義之人的差別,就在於參禪者可以到達明心見性,這正是禪堂所宣傳的。
而單單學習教義者則距此甚遠,連十住都沒有進入,更不要提《華嚴》所說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位。
證據便是入初住的菩薩發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可以到一百個國際示現爲佛與大菩薩渡化衆生。
有了這樣的神通才表明真實進入了住位,發心住的菩薩初發心時成正覺。
而咱們平時也經常說發菩提心,但咱們所發的僅僅「欣樂心」。
對佛法誠懇與信任罷了,並不是真實的菩提心。
咱們平時所說的「開悟者」僅僅不再造惡業,理解自己的心性與佛無二無別。
但到達開悟之後還需要繼續修行。
開悟者連發心住菩薩的神通都沒有具有,甭說一百個國際,就連在這個國際中都無法示現佛身爲衆生說法。
這就像從小學、中學、高中最後到大學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爲後一步做準備。
釋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動,絕不是禪宗所說的「頓超直入,立證菩提」。
這個成佛只能說是明心見性罷了。
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的大悟不同,釋迦牟尼佛經過了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獲得了大悟。
就如神童哪怕在才智上並不比一位經過一系列教育的大學生差,但他卻徹底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過程相同。
因而,哪怕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才智在此時得以顯現罷了。
釋教中沒有廉價法門。
龍女即身成佛,善財童子即身成佛,都是無量劫來修行的成果。
所以,頓超直入是由漸而頓。
不僅釋教修行沒有廉價,日子中也沒有廉價可撿。
某些人忽然地發財,某些人忽然墮入困頓,都是宿世與宿世的緣由。
學習中也是這樣,有的人一學就會,有的人笨得很,怎樣學也不明白。
一學就會的人由於宿世堆集的才智才能有今天的「頓」。
關於學佛的人來說,咱們不能貪圖廉價。
參禪靠自己,念佛靠他力參禪靠自己,而念佛則是依靠他力。
經過觀想與稱名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就會得到他們的加持。
現在盛行的念佛法門便是這種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
而參禪卻徹底不同,參禪的道友會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徹底是自力的。
念佛的人則徹底不同,是要求見佛,仰仗佛菩薩的積德行善。
念佛、觀想佛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力。
兩者間的區別大家一定要弄清楚。
在日子中,假如宿世有與釋教的緣由,如念過佛、信佛,則此生遇到佛法時便愈加振奮,也能愈加投入進佛法中。
假如沒有這種緣由,就不見得會有這種熱心與投入。
地球上現在有六十億人,信佛的人也許多,但真實投入的卻不多。
我說這話也不怕諸位疑心,在座的各位儘管聽聞佛法但並未投入。
你會爲佛法支付許多嗎?不支付又怎樣得到!信只能得到信的積德行善,支付多才能有更多的積德行善。
這個與念佛得到的加持是毫不相違反的。
此生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是前生乃至宿世的善根緣由。
由於這份緣由的存在,咱們才能在此生聽聞佛法時有深入的牽動,在開始信佛的時分有種戰慄的感覺。
發生戰慄感覺的原因在於善根深沉,脫離佛法太久,忽然得到加持力的原因。
而有的人聽到佛號時感覺喜愛,但並沒有激動的愛情,也沒有支付。
有時分還到廟裡燒燒香,但咱們要知道燒香是風俗習氣而非崇奉。
崇奉與習氣是不同的。
真實的崇奉是要將佛法與日子緊緊地聯繫起來。
這就回到了「禪」。
我把禪解釋爲善因,曩昔無量劫以來的善因。
這便是爲什麼見佛會有歡喜心,參禪而能進入。
舉個比如,「念佛者誰?」反過來說「誰在念佛?」這一問意味著什麼?這是在發明咱們的心性,尋覓咱們的本體。
咱們的身體是改變的,無常的,由宿世所造業推進的改變身。
像學生中有第一名,也有倒第一名。
不可能所有學生都是第一名,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倒第一名,有必要有一個依次排名的順序。
假如想超越,就有必要支付盡力。
支付的力量越大,超越的越多。
咱們學佛的人也是這樣,有必要一步步超越
相關焦點
夢參老和尚:明心見性,只是修行的開始
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理可頓悟,事須漸除」。
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
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
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
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爲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
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修行中開悟很重要,怎樣知道明心見性了?
夢裡看見的是山河大地,突然想要轉變成西方極樂世界,就自由自在地轉變成西方極樂世界,因爲已經明心見性。
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人呢?所以修行還是要實在一些。
否則,就像禪宗惠能大師說的:「善男子,世人終日口誦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口頭談論般若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證悟到自性般若的人太少了。
所以修行要實實在在一些,一步一步來。
佛告訴我們,修行者如何做到「明心見性」,修行的原則是什麼?
佛在多部經書中告訴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如何做到「明心見性」都有詳細記載作爲有著濃厚的中國佛家文化,經書就是我們學佛修行者所學所悟的根本教典。
那麼對於學佛修行者來說,我們修行的原則是什麼呢?但作爲學佛修行的在家人來說,皆以佛教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生活中實施,就是一種大智慧。
《六祖壇經》修行原則是什麼?《六祖壇經》是我國唯一一部以「經」爲名的經典,可謂是在這個佛教界有著非凡的影響。
什麼是明心見性?修行的終極目標!
今天想跟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一個比較深的話題,人生的修行到底是爲了什麼。
而修行應該修的是什麼。
不管是佛家,道家還是儒家。
大家追求的終極境界就是明心見性。
所謂的明心見性就是說我們人從出生開始是心如寶鏡的,可以照見自己。
「明心見性」就是打開心結,是修行的前提,也是基礎
這兩個問題對於修行人應該是比較普遍的問題。
爲什麼丹道會不暢?爲什麼沒有辦法入定?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我有一個師兄,有一個師姐,師兄練功是非常勤勉的,早課晚課一絲不苟,師父讓做什麼也都會去很認真的完成,但是他的功夫忽高忽低,幾年時間也沒有太大進境,丹也很小,並且還不是圓形的。
明心見性後如何用功修行
問:明心見性了,習氣毛病馬上就能斷掉嗎?萬行大和尚:斷不掉。
問:這時候的功夫該怎麼做呢?但是在閉關之前沒有明心見性,你坐在洞裡怎麼用功呢?能做什麼呢?你說打坐、拜佛,這些嚴格來說與「道」不相干。
不過對於凡夫而言,這些也算是修道。
等你真正悟道、得道以後,就會知道這些與道不相干。
就像小時候我們喜歡捏泥人,把那些小車子當真車子。
在那個年齡里,我們以爲那些就是真的,不會把它們當成假的。
而現在我們之所以知道那些是假的,是因爲我們長大成人了,智慧打開了。
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教言:明心見性之後還用修行嗎?
明心見性之後是不是一勞永逸,不需要繼續修行了呢?我們看一看祖師大德的觀點。
蓮池大師筆記的原文如下:悟後潙山和尚雲。
如今初心。
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
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
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
即是修也。
不道別有法教渠修行趨向。
潙山此語。
非徹法源底者不能道。
今稍有省覺。
明心見性以後要悟後起修,從色陰盡開始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以後,並不就是修行的結束;相反的,正是修行的開始。
所以明心見性稱爲見道位。
菩薩見道、菩薩見諦,就是明心見性。
悟後起修才算進入修道位。
但是要想證得色陰盡、受陰盡乃至識陰盡的境界、那必須以明心見性爲根本,如果沒有明心見性,而修四禪及楞嚴大定就很容易落入魔道。
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再來修四禪八定,就不會著魔。
什麼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嗎,看永明延壽大師修行就知道了
什麼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嗎,看永明延壽大師修行就知道了。
有僧人說:「性者本性也,明者明白也,本性即是如來之法身,此法身乃不生不滅之體。
明心見性,就是前念已去,後念未生,不住其間,明悟此一剎那之感,此感便是如來體性,知覺如來體性,便是明心見性也。
」而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禪宗看來,成佛的關鍵,不在於他度,而在於自度。
明心見性是禪宗修行者的追求,但是見性只是見到了自身的佛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佛。
夢參老和尚開示:開悟之人只相當於成就了第一個大劫。
這個成佛只能說是明心見性而已,之後要修利益衆生的事業。
明心見性與功德修養---陳音如
因爲一切法都是因緣法,修行也不例外。
要獲得一個好的外在修行環境和內在修行素質,自己不去努力地與人爲善、自覺利他、培福修慧,又怎麼可能得到呢?更何況,障蔽人心、使人不能明心見性的許多煩惱習氣,如貪、瞋、癡、慢、疑等,若不依止於修養功德,如慈悲利他、布施忍辱等菩薩行,是很難消除的。
佛教開示:明心見性是什麼境界
「明心見性」是一個很深的課題,他值得我們一生去研究,去領悟,明心見性不僅僅是說說那麼簡單,他需要你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什是「心」從而又應該怎麼「見到自己的本性」。
這些非大智慧者不能觸碰的。
或許你身邊就有這樣的大智慧,大菩薩,只是因爲你不明白這樣的境界,從而沒有認出來,那麼「明心見性」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
《心經》是明心見性的無上法
學佛有個大問題,要想圓成佛道就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明心見性」,別無它途。
《達摩血脈論》中就有「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戒亦無益處。
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升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那些老修行想靜下來,馬上就能靜下來,進入狀態。
但對於初修行者,越想靜,越靜不下來,只好不去管它。
結果是妄想紛飛,漫無邊際地胡思亂想。
通常明心見性以後,已完全可以降伏妄念。
妄念來時,只要提起精神,妄念頓時消失。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爲什麼說「明心見性」,而不說「見心明性」呢?心有真心、妄心和肉團心。
肉團心與佛門所講的「心」是不一樣的,修行人明的不是這個心。
無論你明的是哪個心,首先要明白真心與妄心的區別。
什麼是妄心?什麼是真心?既然都是在盲修瞎煉,我們所謂的修行豈不是背道而馳?有的人說,這一世成就不了,先種下一顆種子,待來世成就。
在這裡我可以大膽地告訴大家一句:你沒有明心見性,連種子都種不進阿賴耶識!種子都沒有種進去,來世又怎麼可能接著修呢?
怎樣修持才能明心見性?
修行方法從自身的根性、自身的因緣、自身的習氣來講「夠用」即可,多了就是「包袱」,總而言之,無論是專注於某一宗派法門還是深入經藏、遍參經教智慧如海,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這顆心透過指月的手指,能夠映照出月亮在朦朧狀態下「本來面目」,要想真正知道「如來自性」是什麼樣子,只有達到了一定層面的行證功夫,才能證悟到其妙義、才能入如來之性海。
萬行開示:怎樣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下)
剛開始一不留神可能會被外境拽走,就像剛才我一不留神,被念佛機的聲音所轉一樣。
但是「知」就像一把寶劍,會把外境與內在一下砍斷,你又會回到了了了覺知的狀態。
有人問過我:「明心見性以後怎麼修行?」修行人問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如何去除自己內在的貪、嗔、癡和各種妄念?可是有的人一上來就問:明心見性以後怎麼修?如果是問如何明心見性,還勉強說得過去。
萬行開示: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沒有人生死角(上)
既然都是在盲修瞎煉,我們所謂的修行豈不是背道而馳?有的人說,這一世成就不了,先種下一顆種子,待來世成就。
在這裡我可以大膽地告訴大家一句:你沒有明心見性,連種子都種不進阿賴耶識!祖師們說得好:只有明心見性以後,慧眼才能打開。
這時候才是修煉的開始。
佛教:明心見性,悟後起修
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悟後起修?一提到明心見性,從古至今都披著一層神祕的面紗,就連見性的場景,歷代祖師都是用偈頌方式留給後輩參悟。
當前佛教界之所以不出人才,主要原因在於學教者多實修者少,正所謂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不管法師怎麼講怎麼說就是不通。
當然,見性開悟的修行人也不是無師自通,只不過學習教理時容易上手,容易悟懂經文中的甚深法理。
明心見性後,會不會做夢?
明心見性的人,以前會的功能現在都存在。
但以前會做的事情,現在未必會做!比如,明心見性前,你會吃飯、睡覺,刷朋友圈;會高興、也會難過。
在你明心見性後,你一樣會做這些事情,和常人沒有區別,這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妙用。
夢參老和尚: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
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曹立君)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
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
「理可頓悟,事須漸除」。
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
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
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爲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
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
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修行的功德。
參禪之時要明白自己與佛之心無二分別。
這個「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證得的。
延伸文章資訊
- 1明心見性——修行的開始 - 人人焦點
我告訴他:「這是對經文過錯的了解。任何人單合掌,小垂頭所成果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礎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 ...
- 2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中台禪寺
- 3何謂[明心見性] @ 台中市奉興宮三府王爺(千歲) - 隨意窩
或曰:「明心見性,即見性成佛。」此為似是而非之論調。何以故?蓋學佛修道者,於明心見性後,更應『趁性起修』,淨化身口意三業及貪瞋癡三毒之餘習,方能成就零缺點 ...
- 4悟顯法師:見性後起修 - 念覺學佛網
- 5受持讀誦此經,悟此心性,全性起修,全修證性|淨空老法師開示
能做就會開悟,就能夠悟入心性,宗門裡面說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都是這個意思。能夠悟入,然後全性起修,這句話不好懂。什麼叫全性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