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競爭對手如今Touch ID還有什麼優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Android廠商試圖在指紋識別上趕超蘋果,這時候蘋果要如何應對呢?

如今在蘋果的引領下,指紋識別功能已經算是所有旗艦手機的標配,三星、索尼、華為和谷歌等紛紛在旗下設備上整合指紋識別功能或者是進一步完善他們的指紋識別功能。

這些廠商通過在旗下的指紋識別功能中添加不同的特性,以突出自己與眾不同。

那麼曾經在指紋識別上獨領風騷的蘋果,在今時今日的形勢之下還有什麼優勢呢?

Touch ID一度獨領風騷

2013 年 Touch ID 隨著 iPhone 5s 同步亮相,當時雖然蘋果對其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但是一直被「忽悠」的消費者一開始也非常質疑,Touch ID 會不會和此前各個廠商推出的指紋識別功能一樣只是雞肋。

而後來就如你看到的,Touch ID 這個蘋果潛心研究了 7 年的功能成功通過了數百萬消費者的考驗。

Touch ID不僅識別速度快,而且準確度高,它也可以用於進行移動支付。

不僅如此,Touch ID 的安全性能也得到了行業的認可。

根據蘋果的介紹 Touch ID 不存儲用戶的任何指紋圖像,只保存代表指紋的數字字符。

iPhone 5s 的 A7 處理器採用了新的高級安全架構,其中有一塊名為 Secure Enclave 的區域用以專門保護密碼和指紋數據。

只有 Secure Enclave 可以訪問指紋數據,而且它還把這些數據同處理器和系統隔開,因而這些永遠不會被存儲在蘋果的伺服器上,也不會被同步到 iCloud 或其他地方。

除了 Touch ID 之外,它們不會被匹配到其他指紋庫中。

在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上蘋果對這項功能進行了改進,同時還開放了 API,允許開發者設計出與之相關的應用程式,而且其安全性能也比 iPhone 5s 上的高。

根據蘋果的介紹,在 iPhone 6s 和 iPhone 6s Plus 上,Touch ID 採用了全新的第二代指紋識別傳感器,可以帶來更好的體驗和更少的失誤。

測試發現在 iPhone 6s 上,無論手指以什麼姿勢或是角度進行識別,都能夠準確識別,而且幾乎是「秒解鎖」。

另外與 iPhone 5s 比起來,iPhone 6s 在用戶手指沾了水之後仍然能夠快速識別指紋並解鎖。

三星坎坷的嘗試

三星在指紋識別上的嘗試相比其他廠商更為坎坷一點。

此前在 Galaxy S5 上他們使用的是滑動式指紋識別,但是從實際體驗來看,識別速度、可靠性並不理想。

相比之下,蘋果從 iPhone 5s 就開始採用的 Touch ID 則要人性化許多,用戶只需用手指按壓 Home 鍵即可完成識別。

不過還算及時,三星也在新一代 Galaxy 上採用了觸摸式指紋識別傳感器。

三星 Galaxy S6 的 TouchWiz 錄入指紋方式與蘋果 iOS 8 類似,用戶需要多次觸摸傳感器,保證指紋各角度的細節被完整掃描輸入,系統會實時顯現錄入進度。

在三星的新一代觸摸式指紋識別器上,用戶不再需要用手指滑過 Home 按鍵,只需將手指放在 Home 鍵上,手機很快會對指紋進行識別,並作出判斷。

此外,用戶還可以通過指紋識別來進行相關支付項目。

從實際解鎖體驗來看,三星 Galaxy S6 相對 iPhone 6 似乎已經沒有太大差別,幾乎每一次解鎖嘗試都可以成功。

不過就速度而言,三星 Galaxy S6 似乎相對 iPhone 6 還是略慢,但正常使用上差別不大。

華為開發特色指紋手勢功能

在各大手機廠商依然把 iPhone、三星的指紋識別技術當做行業標準時,華為已經在指紋技術上更進了一步,在去年的年度熱門機型華為 Mate 7 上已經採用了背部指紋識別技術,引發了良好市場反映。

Mate 7 採用主動按壓式指紋傳感器,是業界第一款使用按壓式指紋傳感器的安卓手機,也是全球首次實現一次觸摸一步即解鎖,而非其他手機的兩步,解鎖速度世界最快。

這顆高靈敏度的指紋傳感器,支持 360°指紋讀取,可以適應乾濕手指在不同地域、不同季節使用。

華為 Mate7 帶來的全新指紋解鎖和指紋支付功能的確為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而且在體驗方面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準。

指紋支付能帶來更高的安全性,而且提高了日常購物的支付效率,也是一個安全且值得信賴的支付方式。

今年,華為更近一步,在 Mate S 上採用第二代指紋識別技術。

華為 Mate S 的採用了無金屬環指紋識別,體驗非常便捷。

實現了 0.5 秒即可解鎖,真正實現了瞬間解鎖。

擁有特色指紋手勢功能,通過其指紋區域實現指紋拍照、指紋關閉鬧鐘、指紋接聽電話等功能,另外華為 Mate S 還加入了觸控板功能,通過指紋區域能夠下拉通知欄查看消息,加入指關節 2.0 功能,單指關節畫出不同字母可啟用不同 APP。

華為 Mate S 支持安全支付功能,NFC+指紋+晶片級安全,安享逸致生活。

在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等線上支付或者線下銀行卡支付時,利用華為手機內置的 NFC 和指紋識別功能,配合華為手機獨創的晶片級安全加密技術,華為Mate S指紋識別可替代密碼。

索尼首次嘗試還算順利

Xperia Z5 Premium 作為索尼的旗艦產品自然也是少不了指紋識別功能。

不同於其他手機使用正面或背面的指紋識別設計,Xperia Z5 Premium 的指紋識別模組被放到了側面的電源鍵上。

在索尼的演示中,這枚指紋識別模塊的識別速度非常快,按下電源鍵後幾乎沒有什麼延遲就能將手機從睡眠狀態喚醒。

隨著快捷支付的流行,安卓上許多支付平台也均支持指紋支付,索尼為 Xperia Z5 添加指紋識別功能是一個明智之舉,這意味著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索尼也有了一個像樣的完整系統。

從 iPhone 5s 起,我們就見過了不少配備指紋識別的智慧型手機,但它們的指紋識別模塊基本都在正面或者背面,而在全新指紋識別模塊的加持下,Xperia Z5 首次將指紋識別模塊放在了機身側面,並且實現了與電源鍵的整合,避免了電源鍵與指紋識別模塊分離的尷尬。

從用戶使用後反映的情況來看,索尼 Xperia Z5 指紋識別的錄入與識別速度都非常理想,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想使用指紋解鎖,先要按下電源鍵才能激活指紋識別模塊,這與 iPhone 上的設計相一致。

谷歌這次不會再錯過指紋識別

其實在 Nexus 6 發布之前,AOSP原始碼顯示這款設備有可能增加指紋識別功能,還暗示該指紋識別是類似三星手機上的滑動式指紋識別,而不是 iPhone 上的 Touch ID 那樣,可惜最後這款設備還是沒有趕上谷歌成熟指紋識別技術的到來。

終於在今年發布的 Nexus 5X 和 Neuxs 6P 增加了「Nexus Imprint」指紋識別技術,位於手機背部,支持觸摸喚醒,是個內嵌的小圓圈,看起來和iPhone 6有點類似。

使用時握持食指本來就在機身後面,所以觸碰起來比較自然,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理念。

當然這是在拿起手機時候的說,如果放在桌子上就別想了。

它使用了 Android 6.0 新增的指紋識別 API,對開發者開放。

與 iPhone 點亮螢幕才能解鎖不同,谷歌兩款新設備的指紋解鎖在熄屏狀態下就行,將手指按壓在指紋識別區域上就能完成手機解鎖,省了一次亮屏按鍵操作。

官方表示,這是一套全新無縫式指紋識別方案,能在 600 毫秒內快速識別,而且按的越多,識別準確度也會跟著提升。

實測感受也確實如此,快到看不見鎖屏頁面,比 iPhone 6s 指紋解鎖是要快一點的。

這項新增的指紋識別技術也能用於Android Pay 等移動支付領域。

雖然蘋果公司率先於 2013 年將指紋驗證功能整合到智慧型手機上,但是這兩年蘋果公司對 Touch ID 升級和完善的速度卻放慢了,反觀 Android 陣營雖然遲於蘋果,但是這些廠商推出的指紋識別技術相比 Touch ID,有更多創新。

特別是華為的指紋識別技術,不管是在行業還是在用戶中都得到了好評。

特別是華為 Mate S 上能夠將指紋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為手機行業樹立了新的指紋技術標準。

蘋果 Touch ID 的準確性和速度在行業中是數一數二的,其安全指數也非常高。

但是面對 Android 廠商窮追不捨的腳步,蘋果公司的 Touch ID 還有多少優勢呢?除了完善 Touch ID 的精確度和速度之外,蘋果是否應該在解鎖和支付之外的地方找到Touch ID 的更多用武之地?你認為 Touch ID 還可以用來幹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指紋識別:第一款機型居然是個土肥圓!

最近這幾年,手機指紋識別的普及相當迅速,而且用戶對於指紋識別的體驗也是直線上升,靈敏快速的解鎖也正是這項技術作為目前手機核心技術的印證。不過在指紋解鎖領域幾乎達到了頂峰之後,又開始有不安分的廠商...

指紋識別:第一款機型居然是個土肥圓!

最近這幾年,手機指紋識別的普及相當迅速,而且用戶對於指紋識別的體驗也是直線上升,靈敏快速的解鎖也正是這項技術作為目前手機核心技術的印證。不過在指紋解鎖領域幾乎達到了頂峰之後,又開始有不安分的廠商...

指紋識別第一機,比蘋果早了十年誕生

最近這幾年,手機指紋識別的普及相當迅速,而且用戶對於指紋識別的體驗也是直線上升,靈敏快速的解鎖也正是這項技術作為目前手機核心技術的印證。不過在指紋解鎖領域幾乎達到了頂峰之後,又開始有不安分的廠商...

三星決定擱置,屏下指紋識別胎死腹中?

日前據外媒報導,三星已經決定在下一代旗艦Galaxy S9中放棄使用螢幕下指紋功能。這也意味著S9將與前代一樣,採用後置指紋識別的解決方案。事實上,自從用上了全視曲面屏之後,三星一直在嘗試將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