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譯的政治學:論Latour「描述」的技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所以雖然主題是討論Bruno Latour對於「科技」與「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論述,及方法; ... Latour透過「轉譯╲斡旋」到「歸因╲精鍊」的循環的「行動體」動力學,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63.162)您好!臺灣時間:2022/09/0611:14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游任道論文名稱:轉譯的政治學:論Latour「描述」的技藝指導教授:張維安指導教授(外文):Wei-AnCha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系所名稱:社會學研究所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社會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畢業學年度:92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52中文關鍵詞:Latour、描述、理解、解釋、轉譯、實體、空無、本體論、認識論、知識實做、Bourdieu、力量試煉、政治學、霍布斯、獨我論、科學人類學相關次數: 被引用:1點閱:543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2 摘,序曲這篇『論文』精確的講應該是「我」對於「自身存在」的方法的具體操作;而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技藝」,一門作為社會學研究所的學生在「機構」中,取得「正式的」(formal)政治╲社會與文化上的「自我」合格書的「技藝」。

所以雖然主題是討論BrunoLatour對於「科技」與「科技與社會研究」的論述,及方法;但我更重視在「書寫論文的過程」(writingprocess)中的「我」。

這也是一個關於:「我」如何可能”理解”「對象」,與「我」主體化過程的故事……;與「我」的反思實做如何可能,與「反思所生成的主體」將會是什麼的探討?這應該是一部「自傳」。

發問開始,很明顯的我有一種傅科式(Foucaultian)的幽靈陰影籠罩於「整個寫作」,問的問題是:敘事的主角,即對「實際的『活動』提出理解:將知識對象的『活動』『符號化』、『論述化』的『知識的實做活動』的實做者(作者)」,真會如傅柯預言的,讓渡於「文本」嗎?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我援引Latour的討論,企圖揭開這一連串的過程。

讓,讓渡於「文本」的「作者」重新形象化,來看這個所謂「作者消亡與重生的關係」。

Latour透過「轉譯╲斡旋」到「歸因╲精鍊」的循環的「行動體」動力學,來描繪出「實做」的痕跡:網路(networks)。

這種「行動體建構論」(practicalconstructivist)對「實體」的認識,實際上在我看來構成一種空無的實體。

但這卻有賴於一種「去認識論」的知識態度在其描述和分析對象時,與「去本質」的本體╲存有論形成一種互相指認的關係,來使社會學家有可能對「運動」進行描述,形成對「對象」的「理解」。

然而,社會學家在學術的網路中,同樣有各種actants,pre-text,和可轉譯的「資源」(resource),這些構成他「轉譯」研究對象的方式。

「描述與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可能在空無的情況下發生,因為社會學家的描述、理解本身就是「轉譯」活動的一環;「描述」在此成為一種「修辭」:重新組合各種actants的活動。

如Latour說的,我們將進入「事物的議會」(parliamentofthings[allhybridsthroughtranslation]),「代表者」(representatives)提出各種方案,同時也面對著一切的修訂,背叛與質疑。

於此,如果我們還認為有一種理解的可能正在進行的話,這種「議會」形式所交往出來的理解是一種「力量的試煉」(trialofforces)場。

「轉譯」成了政治的活動,「描述」實是一種政治修辭。

但,正在這意義下,「作者╲社會學家╲各種空間中的實做者」在活動中,彼此角力出一個「政治力量的網」;這也使得隱藏在文本背後的幽靈:作者,以一種「政治實做結果」的身份,重新發現「作者形象」的存在,一個政治存在:Latour本身就是這個代表,一個「新的-黑盒子」(aneo-blackbox);這是我力圖從中耙梳的。

關鍵字:Latour、描述、理解、解釋、轉譯、實體、空無、本體論、認識論、知識實做、Bourdieu、力量試煉、政治學、霍布斯、獨我論、科學人類學 參考書目中文:Augustine,St.,1998,《懺悔錄》,周士良譯,台北:台灣商務。

Bourdieu,Piere,1998,《實踐與反思》,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

2003,《實踐感》,蔣梓驊譯,南京:譯林。

Baccabe,Colin,1999,Godard:Image,Sounds,Politics(中譯本),湖南。

Copleston,Frederick,1993,《西洋哲學史》,卷5,朱建民;李瑞全譯,台北:黎明。

Copleston,Frederick,1993,《西洋哲學史》,卷6,陳潔明;關子尹譯,台北:黎明。

Dilthey,W.,2004,《人文科學導論》,趙希方譯,北京:華夏。

Heidegger,M.,2004,《尼采十講》蘇隆編譯,北京:中華言實。

Hobbes,2002,《Leviathan利維坦》,朱敏章譯,台北:台灣商務。

Magueijo,João,2004,《比光速還快》,郭兆林譯,台北:大塊文化。

Smolin,Lee,2003,《量子重力》,丘宏義譯,台北:天下文化。

王岳川;尚水編,1992,〈Foucault:什麼是作者?〉,米佳燕譯,《後現在主義文化與美學》:287-305,北京:北大。

李少春,2004,《社會學的發展歷程》,北京:中央編譯。

杜小真編選,1998,〈人死了嗎?〉,馬利紅譯,《福柯集》:78-83,上海:遠東。

金森修,2002,《巴什拉:科學與詩》,武青豔;包國光譯,河北教育。

恩格斯,197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北京:人民;台灣:結構群。

張一兵,2004,《問題式、症候閱讀與意識型態》,北京:中央編譯。

陳信行,2002,〈科學戰爭中的迷信、騙局、誤解與爭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173-207,台北:唐山。

雷祥麟,2002,〈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STS的挑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5:123-171,台北:唐山。

葉啟正,2001,《社會學與本土化》,台北:巨流。

錢永祥,1992,〈從語言到生活:維根斯坦構成理論的發展與轉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2:117-140,台北:唐山。

英文:Apel,O.Karl,1984,Explanationandunderstanding,trans.byG.Warnke,MassachusettsMITPress.Bloor,David,1999,"Anti-Latour",Studiesin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Vol.30,No.1:81-112.,GreatBritainPress.Bourdieu,Piere,1977,OutlineofaTheoryofPractice,trans.byRichardNi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Fromrulestostrategies”,InOtherWords:EssaysTowardaReflexiveSociology,trans.byM.Adamson:59-75,PolityPress.1991,withJ-CChamboredon&J-CPasseron,TheCraftofSociology,ed.byB.Krais,trans.byRichardNice,Berlin,N.Y.:WalterdeGruyterPress.1992,withL.J.D.Wacquant,AnInvitationtoReflexiveSociology,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Bridget,Fowler,1997,PiereBourdieuandCulturalTheory:CriticalInvestigations,NottinghamUniversityPress.Calhoun,C.,1993,“Habits,Field,andCapital:TheQuestionofHistoricalSpecificity”inBourdieu:CriticalPerspectives,ed.byC.CalhounwithE.LiPuna&M.Postone:61-88,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deCerteau,Michel,1988,ThePracticeofEverydayLif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deQueiroz,J.M.,1987,“TheSociologyofEverydayLifeasaPerspective”CurrentSociology,Vol.37:31-39.Epstein,Steven,1996,ImpureScience:AIDS,Activism,andthePoliticsofKnowledge,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JohnLaw&JohnHassard,1999,ActorNetworkandAfter,BlackwellPublishers,OxfordPress.Latour,Bruno,1986,LaboratoryLife:TheConstructionofScientificFact,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7,ScienceinActio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8,PasteurizationofFranc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WhereAretheMissingMasses?TheSociologyofaFewMundaneArtifacts”,ShapingTechnology/BuildingSociety:StudiesinSociotechnicalChange,MITPress.1993,Wehaveneverbeenmodern,trans.byCatherinePorter,HarvesterWheatsheafPress.1995,ConversationsonScience,CultureandTime,byMichelSerreswithBrunoLatour,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6,AramisortheLoveofTechnology,trans.byCatherinePorter,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7,“AbriefoutlineofthedifficultiesofANTanditsshortcomings”,OnRecallingANT,inActorNetworkandAfter,ed.byJohnLaw&JohnHassard:15-25,BlackwellPublishers,OxfordPress.1998,OnActorNetworkTheory:Afewclarifications,trans.byPitSchultz,http://www.nettime.org/Lists-Archives/nettime-l-9801/msg00019.html.http://www.nettime.org/Lists-Archives/nettime-l-9801/msg00020.html.1999,a.“ForDavidBloor...andBeyond:AReplytoDavidBloor's‘Anti-Latour’”,StudiesinHistoryandPhilosophyofScience,Vol.30,No.1:113-129,GreatBritainPress.b.Pandora’sHope,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0,”WhenThingsStrikeBack:APossibleContributionofScienceStudiestotheSocialSciences”,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ed.byJohnUrry,SpecialMillenniumIssue.Shapin,StevenandSchaffer,Simon,1985,LeviathanandtheAir-pump:Hobbes,Boyle,andtheExperimentalLife,PrincetonUniversityPress.Stern,G.David,1998,Rhetoric,narrativeandargumentinBrunoLatour’sScienceinAction,http://www.umkc.edu/scistud/psa98/index.html.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 2. 由心智模式探討學生導引之類比教學對國二學生溫度與熱概念學習之研究 3. 法律詮釋學之研究 4. 從實體到關係─PierreBourdieu之實作理論 5. 論早期海德格之超越思想 6. 我國公務人員核心工作能力之研究─解釋典範與理解典範之競合 7. 職前科學教師科學世界觀的研究 8. 艾德華.卡爾對國際關係理論之多元影響 9. 製造藝術--論古德曼的藝術哲學 10. 理解與教育—以高達美的詮釋學為例說明 11. 歐坎的概念理論 12. 高達美詮釋學辯證法?──<語言作為中介及其思辨結構>之文本詮釋 13. 非線性動力系統點下的心物問題:本體論與認識論   1. 20.陳意昌、李明儒、黃俊仁、鄧英慧(2003),農地重劃對景觀結構變遷之研究,水土保持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一期,第97∼110頁。

2. 29.劉健哲(2001),德國農村社區更新及其對台灣之意義,鄉村發展期刊,第二期第4∼6頁。

  1. 從實體到關係─PierreBourdieu之實作理論 2. 吳明益作品中的文化轉譯、美學實踐與隱喻政治 3. 比喻的政治功能:毛澤東的比喻與1957年的整風、反右運動 4. 製造藝術--論古德曼的藝術哲學 5. 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 6. 從部落格的物質形式看部落客的自我技藝實作 7. 戰士與俠的自我╲文本:社會運動存有論的一種初步嘗試 8. 傳統與網路社會交易信任基礎之分析 9. 多重基礎設施化的物質政治:台北市道路治理的部署與轉譯 10. 拆除工人的勞動技藝與生活世界 11. 台灣新媒體藝術現況之探討:一種科學技術研究觀點下的嘗試 12. 坪林茶戶長:茶農﹑茶師﹑茶商的技藝養成與生命風格 13. 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實踐:以台北市YouBike系統為例 14. 技藝與展演—雜技演員的身體民族誌 15. 臺灣水域生態意識的文化再現──以吳明益、MayawBiho與柯金源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