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吃蛋白質不易發胖? | 史考特醫師 - 健康遠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那麼給各位猜一下,我們肚子上的油是直接吃下肚的多,還是從飯(碳水化合物)變來的多? 如上圖所示,僅有非常少量的體脂肪是由醣類合成,大部分吃下 ...
首頁 / 飲食飲食為什麼吃蛋白質不易發胖?【史考特醫師的一分鐘健身教室】 史考特醫師 2016-03-09分享傳送A+史考特最近在粉絲團上發表「吃蛋白質不會變胖」的言論,引起了廣大的迴響與更多的疑惑。
根據物理定律,不管來自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的熱量,吃下肚後都不可能憑空消失。
怎麼能說蛋白質不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呢?讓史考特替大家仔細分析吧!(經考證後,史考特認為「不會胖」的說法是言過其實了,在此與大家道歉。
「相對來說不易胖」應該是比較恰當的描述。
)從碳水化合物到脂肪:脂質新生(註1)各位讀者有沒有想過,肚子上的那圈肥油是從哪裡來的?除了明顯的答案「都是吃出來的」外,我們可以將體脂肪的來源歸為兩類:• 將飲食中的脂肪直接儲藏。
• 將碳水化合物(醣)轉化為脂肪後儲存。
那麼給各位猜一下,我們肚子上的油是直接吃下肚的多,還是從飯(碳水化合物)變來的多?如上圖所示,僅有非常少量的體脂肪是由醣類合成,大部分吃下肚的澱粉不是變成肝醣儲存在肝臟或肌肉,就是被燃燒掉了。
就算我們走極端路線,每天拿刀子逼人吃下過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合成的比率仍然非常低。
過去的研究顯示在每日300-400公克的高碳水化合物攝取下,僅有9.3公克會被合成為脂肪。
簡而言之,碳水化合物要變成脂肪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這正也是低脂飲食的立論基礎:既然碳水化合物很難被轉換為脂肪,那麼多吃澱粉鐵定胖不了。
可惜這理論忽略了一件事:碳水化合物雖不太會直接增加脂肪量,但它能抑制脂肪的燃燒,這需要另一篇完整的網誌來解釋。
至少我們很清楚,低脂不代表不會胖。
(註1:由碳水化合物合成脂質的過程英文為DeNovoLipogenesis(DNL),我找不到確切的中文翻譯,如「脂質新生」這個名詞有誤,歡迎指正。
)從蛋白質到脂肪:更漫長的生化路徑回到今天的主題:蛋白質有沒有可能被合成為脂肪?當然有可能!而且它有不只一條路可以走。
上圖是一般氨基酸的結構。
如果我們把氨基酸左邊套紅色的氨基抹掉,就可以拿剩下的C(碳分子)來做成葡萄糖、乙醯輔酶A(Acetyl-CoA)等各種玩意。
葡萄糖可以進入上述的脂質新生路徑,而乙醯輔酶A可以用來直接合成脂肪。
也就是說,要用蛋白質(氨基酸)來合成脂肪是完全可能的。
但就算蛋白質真的能變成脂肪,這個量應該小之又小。
當人們吃很多蛋白質時,體內的氨基酸氧化速率會提升、蛋白質合成速率也會提升。
白話來說,過量的蛋白質不是燒掉了、就是合成身體組織去了。
就算有漏網之魚跑去轉化為葡萄糖或乙醯輔酶A,它們還要經過本來就困難重重的脂質新生才能變成脂肪。
因此史考特才會這麼大膽的宣稱:吃蛋白質(相對來說)不易胖。
但這話不是我說了算的,有沒有人體試驗可以佐證呢?高蛋白飲食研究幸運地,暴飲暴食的研究還不少,史考特找了兩篇來與大家討論。
第一篇發表在2012年著名醫學期刊JAMA上,美國學者Bray招募了25位成年人,將他們「禁錮」在實驗室長達10-12週的時間。
首先確認了每位受試者的體重與每日熱量需求後,研究室開始供應超出基礎值40%熱量的餐點。
亦即原本每天吃2,000大卡可以維持體重的男生,現在每天要吃2,800大卡。
他們可沒有自己決定吃多少的自由,不吃就得打包走人。
受試者接著被隨機分為三組,分別給予5%、15%、25%等蛋白質量不等的餐點(註2)。
他們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呢?乍看之下,蛋白質吃越多,體重也增加越多。
但如果我們再看仔細一點...統計學上,三組人馬的脂肪增加量沒有差別。
但肌肉量可就差得多了(註3),中高蛋白飲食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仍能增加肌肉量。
低蛋白組則不增反減,顯著較其他兩組差。
更有趣的是,中高蛋白組的靜止與總熱量消耗竟顯著提高。
在另一篇2015年的研究中,Bray重複驗證了這個結果,他們發現這些額外熱量消耗來自肌肉、肝臟、腎臟。
Bray在論文摘要直接了當地寫道:「在嚴格監控的環境下,提高總熱量攝取會增加體脂肪堆積。
而蛋白質攝取僅會影響肌肉量與代謝率,與脂肪形成無關。
」看到這裡,有些讀者可能會不大滿意:高蛋白質飲食組多長了些肌肉、多增加了基礎代謝率,這很好沒錯,但他們還是長出了3公斤肥肉呀!畢竟受試者多吃的熱量裡,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有一些,我們很難獨立分析來自蛋白質的效應。
是下一篇研究出場的時候了。
(註2:三組的總熱量皆是原本的140%,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比例相同,低蛋白組缺少的熱量由額外脂肪來補回,反之亦然。
)(註3:原始研究是採用「非脂肪組織重」,亦即除了脂肪組織外的重量,包括肌肉、內臟、結締組織都算在內。
為了減輕閱讀負擔,這邊(不恰當地)簡化為肌肉量。
)狂飲乳清蛋白的研究美國學者Antonio等人2014年在國際運動營養學期刊上發表了他們高蛋白研究的成果。
Antonio招募了30位平常有在重訓的年輕人並分為兩組:控制組維持平時的飲食與訓練模式不變,高蛋白組除了維持上述習慣外,還必須將每日蛋白質攝取提高到每公斤體重4.4公克。
這約是目前飲食指引建議值的5倍。
講數字很難讓各位讀者體會,不如史考特拿自己來舉例好了:史考特目前體重85公斤,每公斤體重4.4公克代表每天要吃下374公克蛋白質,這要53顆雞蛋、或12片雞胸肉、或47盎司的牛排才能達成。
而且別忘了,我必須要維持過去的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攝取。
就算是大食怪如史考特,也想到就飽了。
還好這世上有一種美妙的發明叫乳清蛋白,讓這種莫名的研究得以完成。
舀起一匙加入水中,一口氣就能輕鬆喝下約20公克的蛋白質。
這些受試者每天多吃(喝)了140公克以上的蛋白質,體重產生甚麼變化呢?答案是:沒有變化。
您沒聽錯,不管是控制組還是高蛋白組,在體重、體脂肪、肌肉量上完全沒有任何統計上變化、組間也沒有差別(所以我偷懶沒畫圖XD)。
難道吃蛋白質真如史考特說的,不會變胖?先別急,這個研究有幾個先天限制,讓它的結論無法被百分之百信任:第一,不像前面Bray殘酷地將受試者關起來,本研究是一個自由活動、進食的研究。
我們無法斷言受試者是否真的有聽話喝乳清,或維持原本的生活形態。
第二,他們喝的是乳清蛋白,而非從食物中直接攝取。
這樣的結論是否適用於雞蛋、牛排愛好者?我們無法得知。
第三,本研究招募的是有重訓習慣的練家子,同樣的結論是否能在肥胖、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身上複製?大問號。
不過從目前的證據看來,如果各位讀者鐵了心要大吃特吃,選擇高蛋白的食物「應該」比較不會讓你像吹氣球一樣炸開。
結語總結史考特目前對蛋白質的認知:• 在生化的層次上,蛋白質雖有可能轉化成脂肪,其量應該是微不足道的。
• 因為食物生熱效應,蛋白質僅有七成左右的熱量能真正被身體運用。
• 蛋白質的飽足感在三大營養素中居冠,吃進「過量」蛋白質是相對困難的。
• 就目前的人體研究看來,過量進食蛋白質能提升代謝率、增加肌肉量,其對於脂肪堆積的影響相對有限。
順帶一提,很多學者相信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減脂效果,完全是由於其高蛋白的特性,而非「低碳水化合物」本身。
蛋白質在增肌減脂之路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如同世上大多數事物一般,蛋白質不是吃越多越好。
儘管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蛋白質會傷腎、傷肝,史考特認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5-2.0公克對一般人來說已經是相當足夠。
專欄介紹: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
從醫學院時代就深深著迷於健身運動,有感於坊間健身、減重觀念充斥太多的迷思,著手撰寫網誌「一分鐘健身教室」。
將生硬的科學文獻化為簡單明瞭的內容,讓讀者輕鬆獲得健康、減重、運動新知。
更多文章請至【史考特醫生的部落格】/【史考特醫生的粉絲專頁】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遠見雜誌/天下文化/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哈佛商業評論/1號課堂/50+Copyright©1999~2021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Allrightsreserved.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週五9:00~12:30;13:30~17:00服務信箱:[email protected]
延伸文章資訊
- 1親愛的,你吃太多蛋白質了! - 康健雜誌
運動後若只吃蛋白質、不吃碳水化合物,易造成肌肉合成效率低落,因碳水化合物會促進胰島素分泌,胰島素是肌肉合成的推手,碳水化合物吃不夠,補充再多 ...
- 2減少碳水化合物,消除凸肚! | 運動星球sportsplanetmag
持續攝取高GL值食物,肚子上的贅肉就越來越多。 ... 但是大多數的人還是保有能吃就是福的意識,改變飲食習慣對這些人來說非常困難,此外,能坐就不站 ...
- 3為什麼吃蛋白質不易發胖? | 史考特醫師 - 健康遠見
那麼給各位猜一下,我們肚子上的油是直接吃下肚的多,還是從飯(碳水化合物)變來的多? 如上圖所示,僅有非常少量的體脂肪是由醣類合成,大部分吃下 ...
- 4碳水化合物攝入過量的10種身體訊號
這是因為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大幅度減少後,體內的水分也會減少,導致體重快速 ... 觀察一下你身邊的人,經常吃甜食的女生,臉上會不會痘痘更多呢?
- 5防止腹部形成脂肪別錯失這種碳水化合物的6大好處| 聰明飲食
所以你八成沒想過太多跟纖維有關的事,例如纖維從哪裡來、進入體內後會發生什麼事。 ... 膽汁就像體內的洗碗精:它會分解你吃進肚子裡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