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路於民國五十二年底完工,五十三年五月二日正式通車。

在通車前,經由行政院會通過,決議為了紀念剛剛去世的麥克阿瑟元帥(麥帥卒於四月五日,十一 ... Hicetubique偶有幾莖白髮,心情微近中年作了過河卒子,只能拚命向前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關於我加入好友我的相簿我的影音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amu390's新文章廿一世紀的新白色恐怖?開放中轉試點,箇中竅門何在?紀念抗戰的觀點爭議「穹頂之下」看兩岸新聞界墜機海軍號碼迷信考2014選戰前夕預測莫自暴自棄,莫故步自封:寫在雷虎墜機之後一個少將喝醉以後......德陽艦與中海艦【轉載】就讓李武陵退伍吧阿帕契直升機失事初探李登輝的「釷發電」?學運後的民進黨:新瓶還是舊酒?從馬航空難談飛行管制原理不及格的「分手政治學」軍系還是藍營鐵票嗎?差一點差很多深淵當前的募兵危機楊天石說蔣介石 amu390'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累積|今日loading...... 關鍵字 平均分數:0顆星投票人數:0人我要評分: 200610311600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雜七雜八談#############################先問一個問題:所謂「高速公路」,定義為何?在臺灣,答案應該是:採取封閉式設計,不跟其他道路平面直接交叉,僅限汽車行駛,設有最低速限,並且收費。

那麼下一個問題:臺灣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什麼?你也許會說:就是十大建設的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到高雄......錯。

############################臺灣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應該是由臺北通往基隆的「麥克阿瑟公路」,雖然這條公路存在的時間只有十多年,但卻是符合上述定義的第一條高速公路。

麥帥公路動工於民國五十年,一開始的名稱叫作「北基二路」,後來又改名「北基新路」,目的是在當時臺北通往基隆的省道台五線之外,再多開闢一條通路,以舒解北基之間的交通,並且提昇一旦作戰時的抗毀性。

新路並且比照國外的公路形式,設定為封閉式的高速道路。

原本的台五線由臺北市中正路(現在的八德路)開始,一路沿基隆河南岸,經南港、汐止、七堵、八堵,由南榮路從東南方進入基隆市區。

新路則由南京東路跨越基隆河,一路沿基隆河北岸,經由內湖、汐止、北五堵,建隧道穿越獅球嶺,由孝二路從正南方進入基隆市區。

公路於民國五十二年底完工,五十三年五月二日正式通車。

在通車前,經由行政院會通過,決議為了紀念剛剛去世的麥克阿瑟元帥(麥帥卒於四月五日,十一年後同一天,蔣中正總統去世),決定以這位自由中國之友來命名這條新公路。

請注意當時的挖土機還不是現在類似螳螂前爪、由上往下「刨」的設計,而是類似湯匙、由下往上「舀」。

兩者的優劣相比,大概得請念土木系的喵大記者來解釋。

############################麥帥公路起自臺北市南京東路,終點是基隆市孝二路,全長23.4公里。

如果以行政院為起點,原先舊路到基隆火車站的距離是29.032公里,新路為26.975公里;舊路要四十五分鐘,新路不到三十分鐘。

路寬7.5公尺,來回雙線(臺北市路段則為四線、14公尺),設定最高時速是平原區100公里、丘陵區80公里。

總工程費新台幣兩億兩千七百多萬元,由美援協助支付。

五十三年四月二日,麥帥公路舉行通車典禮,基隆港新完成的第三十一號碼頭也一併開張。

典禮地點選在麥克阿瑟公路頭的南京東路羽毛球館,在省主席黃杰與交通部長沈怡主持剪綵、美國駐華大使館代辦高立夫(RalghClough)揭牌之後,由公路局金馬號客車組成的車隊,一路開往基隆。

羽球館,四十八年完工,七十六年拆除,現址是臺北體院的體育館(地下室有停車場那個)。

省公路局長林則彬與港務局長曹開諫。

省主席黃杰剪綵,旁邊深色西裝者是省公路局長林則彬。

高立夫代辦揭牌 #############################麥帥公路穿過基隆市區南方的獅球嶺進入市區,建有一座440公尺長的「中興隧道」。

以下是幾張隧道的施工照片:(當年劉銘傳興建北基鐵路,也在獅球嶺建隧道,位置比中興隧道還要高、因此坡度還要更大,所以路線品質之差、載運能力之低,也就可以想見。

日人據台之後,就把鐵路路基東移到竹仔嶺,鑿山洞連通八堵,與現在的台五線公路平行。

)中興隧道南口,畫面中可見搬運施工器材用的台車軌道。

由中興隧道口北望基隆市區,可以看到麥帥公路正好接到基隆港灣的「袋底」,畫面中央的小山是基隆嶼。

 #############################麥帥公路的兩端各設有一座收費站:過路費是大汽車十元、小汽車五元、軍車一元。

乙種車輛(三輪車、機車、腳踏車)不得上路。

設定時速是平原區一百公里、丘陵區八十公里,通車初期一度先規定「80-60」,不久就開始實施「100-80」。

問題是或許經費不足,或許當時政府相關知識不足:對於寬度只有七公尺半,每個方向只有一車道,路中央沒有分隔島,路旁邊也不一定有護欄的麥帥公路來說,兩邊車輛以相對速度兩百公里會車,簡直就是個超級恐怖的死亡陷阱。

再加上當時又沒有測速照相機一類的裝備,因此有的車主是狂飆到超出時速上限,甚至因此火燒車;有的車主是把公路當成一般鄉間道路慢慢開,後面的「急驚風」憋不住,只好跨越中心線超車,這時候如果對面另一輛車疾駛而來.......(甚至,還有民眾跨越道路被車撞上......)麥帥公路通車之後,各種追撞、對撞、翻車、衝上山壁、翻落路外的事故,就是報紙上常見的消息。

有一些統計資料顯示,前兩年就發生了五十多次車禍,造成兩百多人傷亡!聯合報的「黑白集」(這個單元還真長壽啊)甚至借用杜牧的詩,譏為「路上行人欲斷魂」。

為了控制超速問題,政府先是想出一個「打卡」的妙招:就是規定車輛通過起點的收費站時,就發給一張時間卡,到了終點的收費站再將卡片交回。

根據里程計算,如果跑完全程的時間低於廿分鐘(大型車廿二分鐘),就是超速......不過想靠這一招遏止車禍,效果似乎有限(我懷疑這項政策持續了多久,甚至到底有無真正上路,不過查不到相關資料)。

到民國五十八年,省府終於決定將最高時速降為「80-60」,最低時速「60-50」。

#############################麥帥公路的路面鋪設作業:從前的鋪柏油方式是先在路基鋪上泥沙壓實,然後將燒熔成為液態的瀝青倒到(或「噴」)路面上,然後立刻再灑上一層小碎石,隨即再將路面壓實。

到筆者小時候住在中壢(民國六十年代),柏油路還是相同的鋪法。

這樣鋪出的路面,當然厚度不高,而且瀝青與碎石經常比例不均,不是黏不住碎石,就是造成「點仔腳黏到腳」的局面。

現在普遍採用預拌瀝青之後,這種現象已經看不到了。

雖然花了兩億多,但是麥帥公路的工程品質十分令人搖頭:就在通車之後兩天,就發生了路面下陷、暫時封閉的糗事!林則彬局長面對輿論批評,一方面強調絕無偷工減料,同時也表示「一條新築的道路,由於路基未臻穩固,路面發現破裂現象,是無法避免的,也是預料中的事」。

而且因為汐止到基隆一帶路基鬆軟,又有地下水流通,所以施工的時候就只鋪設了較便宜的「簡易路面」,等到再過一兩個雨季,地基下陷穩固之後,就可以鋪設「永久路面」。

在此之前崩塌是難免的,請全國軍民同胞多多體會......不過,從舊報紙新聞看起來,不管是路面坍下去,還是山壁垮下來(當時還沒有在山坡斷面作保護工程的概念),這些「無法避免的事情」始終還是無法避免,「路基因為下陷而變得穩固」的現象,似乎從來沒發生過。

(記得高中時有位歷史老師說「推拖拉賴,官之四維」,由此觀之,吾師所云真是讜論啊!)  #############################由於來往基隆港的重型車輛還是必須經過基隆市區才能上麥帥公路,造成市區嚴重的塞車與安全問題,因此省公路局又在中興隧道北口建了一條2.6公里長的高架道路,沿著基隆港西側的中山路越過市區,一直到海軍第三造船廠附近,並銜接新開鑿的復興隧道(臺灣唯一的鐵公路共用隧道),使得車輛可以不經市區直接開抵碼頭。

高架橋於五十八年開工,六十三年完工,是臺灣第一條高架道路。

隨著北二高基隆段通車之後,這條老舊的高架道路終於停用,目前還在拆除中,預計今年(九十五)底可以拆完。

而隨著鐵路局拆除基隆港的臨港貨運支線,復興隧道「鐵公路並用」的盛景也不再了。

另外,為了解決麥帥公路與基隆路口的交通瓶頸問題,臺北市府於六十三年在麥帥公路一號橋(基隆河橋)頭興建一座高架圓環,銜接麥帥公路、基隆路、南京東路,命名為「正氣橋」。

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後,推動十大建設,第一項就是由基隆到高雄的南北高速公路。

其中基隆到臺北的路段,就利用原來的麥帥公路路基:原稱為「省道台五甲線」的麥帥公路,也移撥給新成立的國道高速公路局。

六十六年七月一號,改建完成的中山高內湖到基隆段正式通車。

「性能提昇」之後的高速公路全程改為四線車道,而且設有中央分隔島,起點的中興隧道東側也多建了一條名為「大業」的新隧道:從此中興隧道專管南下,大業隧道負責北上。

在高速公路通車之後,麥帥公路只剩下由內湖交流道到正氣橋這一段,民國六十九年也正式編為南京東路六段。

一直到這幾年因為環東大道改建之前,都還可以看出當初的堆高式路堤設計。

這一張照片是興建中的麥帥公路,旁邊的河流就是基隆河,位置在汐止到八堵之間。

對於經常由基隆經中山高前往臺北的人來說,儘管道路變寬,但這個畫面應該還是很熟悉。

#############################五十二年麥帥公路通車前夕的臺北市松山區空照圖,畫面下方的大馬路是麥帥公路的市區段(南京東路)。

可以看到當時松山區多半還是農田與平房,民生東路與民權東路都尚未向東延伸。

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截彎取直之前的基隆河:當年位於基隆河以南的上塔悠地區,現在已經變成北岸的大直的一部份,蓋起了基河二期國宅、美麗華摩天輪等建築;畫面右方的舊宗地區,也由「河西」的松山區,變成「河東」的內湖區:東西向的「松山區舊宗街」,現在也成了南北向的「內湖區舊宗路」。

#############################時至今日,大概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記得這條以現在標準看十分蹩腳的「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而隨著政治氣候的轉變,也不再有什麼人會對麥克阿瑟這些「自由中國之友」抱持多少關注。

不過,麥帥即使失去了公路,但總還算是保住了道路起點的「麥帥橋」,四十年後,甚至麥帥橋還多了「分身」麥帥二橋。

就此而言,套麥帥自己的話,也算是老兵不死、"Ishallreturn"吧?ERWINCHENG/Xuite日誌/回應(56)/引用(0)/好文轉寄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