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Locutionary Act)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 (Illocutionary Act)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 ...
百度首页
网页
新闻
贴吧
知道
网盘
图片
视频
地图
文库
百科
首页
历史上的今天
百科冷知识
图解百科
秒懂百科
懂啦
秒懂本尊答
秒懂大师说
秒懂看瓦特
秒懂五千年
秒懂全视界
特色百科
数字博物馆
非遗百科
恐龙百科
多肉百科
艺术百科
科学百科
用户
蝌蚪团
热词团
百科校园
分类达人
百科任务
百科商城
知识专题
权威合作
合作模式
常见问题
联系方式
下载百科APP
个人中心
即将播放
重播本词条的相关视频
重播
返回列表
播放完毕,3s后将为您自动返回推荐列表
复制链接成功
点击“不再出现”,将不再自动出现小窗播放。
若有需要,可在词条头部播放器设置里重新打开小窗播放。
不再提示
不再出现
关闭本次
相关视频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
有用+1
已投票
0
言语行为理论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哲学学说。
英国奥斯丁提出,美国塞尔等人加以发展。
奥斯丁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特异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
语言分析哲学的中心课题应该是研究这种言语行为的本质和内部逻辑构造。
言语行为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有三种类型:语谓行为,即用词来表达某种思想;语旨行为,即说出的语句带有某种力量;语效行为,即利用说出一个语句来产生一定效果。
要完成一个语旨行为必须通过完成一个语谓行为,因此语旨行为和语谓行为既交织在一起,又存在着界限,因为许多语谓行为并不同时起着语旨行为的作用。
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亦有明显区别,前者产生的效果是劝说性的,后者产生的效果是强制性的。
塞尔在奥斯丁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理论作了进一步发展。
[1]
中文名
言语行为理论
外文名
Speechacttheory
提 出
LocutionaryAct
目录
1
提出
2
发展
3
评价
4
不足问题
5
英文介绍
言语行为理论提出
编辑
播报
发话行为(LocutionaryAct)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
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发展
编辑
播报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塞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
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
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a)陈述愿望Iwouldlikeyoutopassmethesalt.b)询问愿望*WouldIlikeyoutopassmethesalt?听话人为出发点:1a)陈述能力Youcanpassmethesalt.1b)询问能力Canyoupassmethesalt?2a)陈述意愿Youwanttopassmethesalt.2b)询问意愿Wouldyoumindpassingmethesalt?3a)陈述将来的动作Youwillpassmethesalt.3b)询问将来的动作Willyoupassmethesalt?以动作为出发点:a)陈述理由Thesoupisnotsaltyenough.b)询问理由Wouldn'titbeagoodideaifweaddsomesalttothesoup?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
这五大类是: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承诺类:说话者自己承诺未来要有一些行为。
表达类:表达对某一现状的感情和态度。
宣告类:通过说话引起骤变。
每一类中的行为都有同样的目的,但具有同样目的的言外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
言语行为理论评价
编辑
播报
有部分学者,如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1986a),对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因而对列文森(Levinson,1983:226)的观点,既“言语行为与前提、含意一样,是任何普通语用学理论必须解释的主要现象”,提出了质疑并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家们关注的大量现象对语用学来说没有特殊兴趣”(Sperber&Wilson,1986a:243)。
20世纪90年代初期,托马斯(Thomas,1995)详细地分析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后指出,该理论之所以对语言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A.在真值条件语义学受到挫折时推出《如何以言行事》一书显得很及时;B.他的观点清楚易懂;C.虽然他对自己的观点前后作过改变,但他的作品始终保持一条连贯的思想主线;D.他提出的很多问题至今仍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言语行为理论不足问题
编辑
播报
施为假设言语行为不仅可以叙事、指事,还可以行事,传递语用用意或施为用意。
不管话语中的施为用意是显性的或隐形的,凡是认为施为用意总可以通过施为句表现的观点,就是施为假设(Sadock,1988年)。
可见,持这一假设的学者认为,施为句包含或者隐含施为动词、主语为第一人称单数。
然而,只有施为动词假设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A.存在可以将施为动词与其它动词区分开来的形式或语法手段;B.施为动词的出现不一定能保证某一行为的实施,如仪式性施为句和协作性施为句,就受必要的合适条件的限制,否则便不能以言行事,元语言施为句也会产生类似问题;C.没有施为动词同样可以以言行事。
这一假设受到了间接言语行为的直接挑战。
这为后来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奠定了基础。
社会文化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解释句法学、真实条件语义学等无能为力的很多语言现象。
可见,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任何理论又都存在不完备性。
在一定程度上,奥斯汀与塞尔都坚持言语行为的规约性或惯用性,但塞尔同时强调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
他认为,礼貌是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比如“请求”)最重要的动因,不过他忽略了影响言语行为礼貌程度的社会文化特征。
Koyama(1997年)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并认为言语行为的基础“说话人”和“听话人”这样的概念也具有文化特色,以致在人类交往和语言使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会表现不同的特征。
罗萨多(Rosaldo,1982年)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重要的情景和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
知道怎样说话就等于如何以言行事,以及何时以言行事。
以此为据,他反对塞尔将言语行为划分为: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等),因为这样的分类不是语言使用中跨文化分类(cross-culturaltypology)的基础。
同时,在分析了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料以后,威尔日比卡(Wierzbicka,1985年)指出,许诺、命令、警告等言语行为在英语里是通过常规方式实施的,而在有的语言中则具有文化依附性,因而应该强调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殊性。
制约条件在对言语行为进行评论时,梅伊(Mey,1993年)也认为,应该将言语行为与人们所处的社会语境(societalcontexts)结合起来。
进而,他提出从社会和语言两个角度考察的“语用行为”(pragmaticact)这一概念。
从社会的角度看,言语行为应该涉及一定的社会制约条件,比如说话人接受的特殊教育、年龄、性别、职业等,这些制约因素就构成了交际中人们背景信息的一部分。
从语言学角度而言,梅伊关注的是可以用来实施某一语用行为的语言形式,也既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语言形式去设施语用行为。
在维索尔伦(Verschuern,1999年)看来,这就是语言顺应性(adaptability)问题。
言语行为是语用行为的一部分,其理解需要依靠语境条件和交际目的。
因而,语用行为是受语境条件制约的、是顺应性行为。
语境包含了社会习俗、文化、社会结构,或者合适条件。
在这一观点支持下,梅伊认为以前的言语行为理论就不能对言语行为的社会基础进行解释。
言语行为理论英文介绍
编辑
播报
Speechacttheoryisanimportanttheoryinthepragmaticstudyoflanguage.ItwasoriginatedwiththeBritishphilosopherJohnAustininthelate50’softhe20thcentury.Accordingtospeechacttheory,weareperformingactionswhenwearespeaking.Accordingtospeechacttheory,aspeakermightbeperformingthreeactssimultaneouslywhenspeaking:locutionaryact,illocutionaryact,andperlocutionaryact.a)Alocutionaryactistheactofutteringwords,phrases,clauses.Itistheactofconveyingliteralmeaningbymeansofsyntaxlexiconandphonology.b)Anillocutionaryactistheactofexpressingthespeaker’sintention;itistheactperformedinsayingsomething.c)Aperlocutionaryactistheactperformedbyorresultingfromsayingsomething;itistheconsequenceof,orthechangebroughtabouttheutterance;itistheactperformedbysayingsomething.Americanphilosopher-linguistJohnSearleclassifiedillocutionaryactsintofivegeneraltypes.Eachtypehasacommon,generalpurpose.a)representatives:statingordescribing,sayingwhatthespeakerbelievestobetrueeg: Ihaveneverseenthemanbefore./theearthisglobe.b)directives:tryingtogetthehearertodosomethingeg: Openthewindow!/Wouldyouliketogotothepicnicwithus?c)commissives:committingthespeakerhimselftosomefuturecourseofactioneg: Ipromisetocome./Iwillbringyouthebooktomorrowwithoutfail.d)expressives:expressingfeelingsorattitudetowardsanexistingstateeg:I’msorryforthemessIhavemade./It’sreallykindofyoutohavethoughtofme.e)declarations:bringingaboutimmediatechangesbysayingsomethingeg: Inowdeclarethemeetingopen./Ifireyou.Importantremark:Alltheactsthatbelongtothesamecategorysharethesamepurposeorthesameillocutionarypoint,buttheydifferintheirstrengthorforth.咟喥咟萪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
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1.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186-187
图集
言语行为理论的概述图(2张)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次
编辑次数:39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Mxxyzz(2021-12-14)
1
提出
2
发展
3
评价
4
不足问题
5
英文介绍
为您推荐广告
搜索发现
新手上路
成长任务
编辑入门
编辑规则
本人编辑
我有疑问
内容质疑
在线客服
官方贴吧
意见反馈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未通过词条申诉
投诉侵权信息
封禁查询与解封
©202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进入词条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播报
编辑
讨论
收藏
赞
登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选择朗读音色
00:00
00:00
延伸文章資訊
- 1言語行為理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是由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丁於1962年提出。這個理論認為,我們 ... Illocutionary Acts - Austin's Accoun...
- 2言语行为理论_百度百科
(Locutionary Act)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 (Illocutionary Act)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
- 3illocutionary中文(繁體)翻譯:劍橋詞典
When producing an utterance, a speaker's illocutionary intention is his intention to perform some...
- 4英語詞句的「言外之意」:「語用解釋」
句子翻成(盼的中文,雖然這些中文的句子在詞彙與句法結構上與原來的英語句子形成 ... 語行為分為「談話行為J (locutionary act) 、「表意行為J (illocutionary a...
- 5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 - 郡遠笛猶近,好似萬郡屏
表意行為(locutionary act):一般普通帶有完整句子的言語行為. 意向行為(illocutionary act):言說者必須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