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8取消指紋識別,是無奈之舉還是棄舊圖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丨白小樓
圓形的Home按鍵從初代iPhone開始,就一直陪伴著蘋果手機的成長。
不斷的更新疊代後,在iPhone 5S上市開始,更因其搭載了極為方便、靈敏的指紋識別而大放異彩。
可以說,圓形Home按鍵已經成為了除iPhone手機產品背部LoGo以外,另一個標誌性的設計。
但隨著日前iPhone 8的解鎖方式正式確認,陪伴我們10年的圓形Home按鍵大概要徹底退出手機的歷史舞台了。
日前,作為與蘋果合作最為緊密並且爆料極為準確的華爾街日報爆料稱:蘋果官方在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內心掙扎之後,還是決定放棄了指紋識別。
早前,一直有說法是:iPhone的解鎖方式將採用屏下指紋以及人臉識別的解鎖方式。
同時,iPhone 8採用OLED螢幕也已經確定,外界猜測則更加偏向解鎖方式採用屏下指紋的方向。
不過隨著iPhone 8發布會的臨近,還有另一種說法,人臉識別解鎖方式則開始占據了主流,不過更多說法則依舊偏向於兩種功能兼容於一身。
不過隨著取消指紋識別這一消息的確定,也就意味著伴隨著我們四年之久的
Touch ID將被面部識別功能完全取代。
據了解,取消指紋解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屏下指紋技術實現起來成本過高,由於三星的OLED螢幕本身價格就很高昂。
同時,蘋果還需要在手機螢幕中加入3D-Touch夾層,由於3D-Touch已經是一項十分困難的技術了,如果再加入屏下指紋的話,對於量產的難度將大大提升。
而後置指紋對於蘋果來說根本無法接受,因為用戶體驗一直蘋果研發產品的核心宗旨,對於後置指紋識別這種「反人類」設計,蘋果寧願放棄指紋識別也不會以這種設計來提升用戶的蹩腳體驗。
對於iPhone 8採用面部識別相信並非是蘋果的一意孤行,蘋果方面一定經過了深思熟慮才會採用這種設計,對於面部識別,蘋果絕對是有著十足的信心。
對於把用戶體驗放在首位的蘋果,定然有絕對的把握Face ID會比Touch ID體驗更加良好。
不過,習慣對於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對於已經習慣了指紋識別解鎖的用戶,能否在短時間內接受面部識別解鎖仍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在全面屏來臨的大背景下,相對於蘋果,全面屏仍舊是一個相當大的改變,首先,iPhone在此前的操作方式似乎並不怎麼支持全面屏。
由於iPhone一直以來都是以Home按鍵來進行所有主要操作的。
同時,以蘋果方面的在取消實體Home鍵後,必然需要修改現有的操作方式,相較於類似安卓的螢幕內嵌鍵盤,這種操作對於蘋果來說是必然不會接受的。
在iPhone 8 因採用全面屏而放棄指紋識別上來看,首先蘋果方面注重的就是大屏的體驗,而內嵌鍵盤對於這種體驗有著極大的影響。
就如渲染圖中iPhone 8的「齊劉海」,實是蘋果的無奈之舉,為了讓螢幕尺寸更大,機身更小,所以智能在螢幕上開孔,如果除了在螢幕上開孔以外,再加之螢幕的內嵌鍵盤,那對蘋果來說是根本不能接受的。
目前,對於iPhone 8的操作方式,有一種更為靠譜的猜測——手勢操作。
通過手勢來進行各種各樣的操作,手勢的形式越多,可以進行的操作行為也就越多。
而手勢操作對比於Home按鍵的優勢在於通過不同的手勢,可以輸入更多不同的指令。
而Home鍵在一般情況下僅支持三中操作方式(單擊、雙擊、長按)。
但手勢操作所面對的問題不僅僅來源於用戶的適應性,同時也來自於各類不同的APP,一般的APP都會內置一些方便操作應用的手勢。
所以,多重手勢操作對APP的兼容性也是一種考驗。
而對於集成於Home鍵上的指紋識別模塊,用戶們可謂是愛不釋手,Touch ID除了能夠以各種姿勢解鎖手機,應用等功能以外,同時對很多支付軟體(微信支付、支付寶)也有著良好的支持性,手指輕觸Home按鍵即可完成支付,確實很方便。
Touch ID自iPhone 5S搭載以來便廣受好評,無非是因為它為用戶提供了極為便捷的操作體驗,但對於即將搭載於iPhone8的Face ID(面部識別)來說,其適應怕是要被Touch ID甩出幾條街。
畢竟Touch ID經過了4年的進化,改變,已經十分完善。
而Face ID,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並不樂觀,現階段由於移動支付應用的便捷,很多用戶在線下購買商品已經不再攜帶紙幣,僅僅通過Touch ID驗證移動支付APP進行付款交易。
但Face ID在交易時卻需要進行刷臉,這讓用戶的尬點大增。
相信沒有多少人喜歡在付錢的同時再來一張自拍吧。
總體來說,iPhone 8在全面屏與指紋解鎖識別方面權衡而淘汰了指紋識別是大勢所趨。
在全面屏主導市場的當下,如果iPhone8再不能和市場潮流同步,恐怕「蘋果不行了」這種說法將越演越烈。
而iPhone既然要做全面屏,那一定要做到最優,從目前的信息來看,iPhone 8的全面屏確實做到了極致,iPhone 7的機身大小卻有著比iPhone7 Plus還大的螢幕。
機身越來越小,螢幕越來越大一直是手機行業極致的追求,可以說iPhone 8首先把這一點做到了,但付出的卻是Touch ID這一重要的功能。
雖然蘋果放棄了Touch ID,但面部識別技術相信蘋果有著足夠的信心能夠代替Touch ID才會如此,否則以「庫克」的性格絕對不會做這種搬石砸腳的行為。
對於Face ID究竟能否完美代替Touch ID,就讓我們在iPhone 8的發布會上一探究竟。
作者白小樓:媒體人,科技專欄作者。
關注網際網路與TMT。
微信公眾號:白小樓(baixiaolou666)
究竟用什麼方式識別解鎖 是iPhone 8的最大謎團
新浪手機訊 8月23日上午消息,9月即將發布的iPhone 8已經被曝光的差不多了,目前,尚未明確、也是最令人糾結的,大概就是它究竟用什麼方式解鎖。屏下指紋?全面屏已經不是問題,三星S8已經證明...
全面屏的光榮與夢想:人臉識別被淘汰!VIVO屏下指紋識別能流行?
2018年CES大會上Vivo發布了首款搭載屏下指紋識別功能的全面屏手機,而且該款手機是無下巴的全面屏,這就使得早前就傳聞Vivo成功研發屏下指紋識別技術的消息成為現實,而這項技術是蘋果在IP...
哪個更好用?iPhone X/X20Plus 螢幕指紋版解鎖體驗
自從 iPhone 5s 出現指紋識別功能之後,生物識別技術就普及成為時下智能設備的主流加密功能。而在最新的 iPhone X 上,蘋果又帶來了全新的 3D 臉部識別功能,讓手機的解鎖方式更加豐富了。
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使用後置指紋手機?
說到現在的手機產品,其實除了性能之外,第二點最為重要的那就是顏值了,一款手機在設計上能不能符合用戶使用體驗,那就變得尤為重要,而這樣的矛盾也就在手機的指紋識別功能上非常突出。在目前屏下指紋識別尚...
FaceID、虹膜、指紋解鎖,哪個才是未來手機正確的解鎖姿勢?
我們都知道,智慧型手機經歷了密碼解鎖、圖案解鎖等繁複階段。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更便捷的指紋解鎖成為市面上最流行的解鎖方式。當然,業內少數有實力的手機廠商,也在嘗試其他創新方式給用戶帶來更先進的解...
屏下指紋和面部識別:誰將主導下一階段的安全驗證?
隨著全面屏手機的流行,目前最主流的前置指紋識別迎來最嚴峻的考驗,到底是舍用正面指紋識別採用其它安全驗證方式,還是開歷史的倒車採用後置指紋識別方式,目前各大手機廠商的做法不太一致。其中以蘋果iPh...
「鎖」向披靡|解讀vivo的指紋解鎖之路
想動筆寫這篇小文,本是在用了vivo X20 Plus螢幕指紋版之後,但因為春節的原因,就懶到放下了,不過有意思的是,在春節長假之前,網上又流傳出了一款採用屏下指紋解鎖技術的vivo樣機諜照。聯...
全面屏人機互動,還得看vivo,這幾點看得友商不服都不行
對於智慧型手機而言,除了外觀設計、硬體配置方面的不斷改變升級以外,手機的交互方式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像是我們映像最為深刻的安卓三大金剛鍵,必須去精準點擊在對應位置才能實現返回、回...
蘋果三星敗陣?vivo全球首發可量產螢幕指紋手機!
一年一度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CES正在拉斯維加斯舉行,作為世界上最大、影響力最為廣泛的消費類電子技術年展,CES堪稱消費電子行業的風向標。在這次展覽上國內手機廠商vivo傳來了驚人消息,在展覽上帶...
手機解鎖方式這麼多,你更喜歡哪種?
自2013年蘋果iPhone 5s正式發布以來,我們也在手機上嘗鮮指紋識別功能,隨著技術以及指紋識別功能的加入,其他廠商也在手機中加入指紋識別功能。而隨著時間推移和技術不斷的發展,手機解鎖的方式...
哪個更好用?iPhone X/X20Plus 螢幕指紋版解鎖體驗
自從 iPhone 5s 出現指紋識別功能之後,生物識別技術就普及成為時下智能設備的主流加密功能。而在最新的 iPhone X 上,蘋果又帶來了全新的 3D 臉部識別功能,讓手機的解鎖方式更加豐富了。
從全面屏看待指紋識別的發展,屏下指紋技術會是新的未來?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信息安全的問題逐漸受到手機廠商的關注,傳統的密碼解鎖在速度和安全性上都完敗給了指紋解鎖,由此指紋解鎖開始在智慧型手機中廣泛應用。當今主流的指紋解鎖主要分為正面指紋解鎖、背面...
iPhone 8 即將發布,是時候和 home 鍵說再見了嗎?
摘要:home 鍵的消失是趨勢,但想讓用戶接受仍需要時間。相信你已經看過不少有關 iPhone 十周年紀念版(我們姑且稱之為 iPhone 8)的消息和諜照了,而且所有這些資料都指向了 iPho...
iPhone 8取消指紋識別,是無奈之舉還是棄舊圖新?
圓形的Home按鍵從初代iPhone開始,就一直陪伴著蘋果手機的成長。不斷的更新疊代後,在iPhone 5S上市開始,更因其搭載了極為方便、靈敏的指紋識別而大放異彩。可以說,圓形Home按鍵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