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論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述而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 學生要是自己不發憤,我就沒辦法啟發他的智慧。

· 也有將這章轉向學習前該有的態度和結果,和孔子教學無關:「『不憤不啟』 ... 2015年1月26日星期一 〈述而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述而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這章還是孔子自述他的教學法。

因為這句話像《論語》很多篇一樣都沒有主詞,前八個字的解釋,因此就至少就有下面兩種解釋: 一種是從師生互動的觀點來看,前兩個字講學生,後兩個字講老師: 學生要是自己不發憤,我就沒辦法啟發他的智慧。

學生要是自己不先求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也不能啟發他的智慧。

也有將這章轉向學習前該有的態度和結果,和孔子教學無關:「『不憤不啟』:自己不能發憤,就不能開啟自己的智慧。

『不悱不發』,自己不能一心求通,就不能發現自己所未知。

」(許仁圖‧《子曰論語》上冊,第339頁) 「憤」、皇侃說:「謂學者之心思義未得而憤憤然」,朱子說法類似:「心求通而未得之意」,簡單說就是「發憤學道」。

「啟」、《說文》說是「教也」,皇侃和邢昺都說「開也」,朱子特別順著前面的解釋表明是「開其意」,簡單說就是「啟發智慧」和下面的「發」是同樣的意思。

「悱」皇侃說:「謂學者之口欲有所諮而未能宣悱悱然也」,朱子說法類似:「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學了之後的表達。

皇侃說:「發、發明也」,朱子也順著前面的解釋說是「達其辭」,也和前面一樣是「啟發智慧」。

現在講究的「啟發式教學」的用詞就是來自這章。

這種教學方法要先安排好特殊的環境,鼓勵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這裡的「不憤」和「不悱」都是學生主動學習時碰到的困難,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老師才加以「啟發」,讓他開啟智慧,進一步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最後一句通常都是這麼解釋的: 舉例時說明了一個角的情況,他還不能從此類推到其他三個角的情況,我就不再教這樣﹝愚笨﹞的學生。

「隅」是「角」。

「反」、朱子說是「還以相證」,就是被啟發後的聯想反應。

「復」、朱子說是「再告也」,我覺得應該是「再用同樣的例子解說」。

我覺得傳統把「則不復也」解釋成「不再教這樣的學生」,會讓孔老夫子的「至聖先師」招牌失靈。

真正的「至聖先師」、「有教無類」、「學不厭,誨不倦」,怎麼就因為學生不懂,就嫌學生笨,然後就放棄教育學生的機會呢?現代很多老師確實是這樣的,就以為自己是學孔子,真是可怕的誤解。

許仁圖學長這章的「不」應該做「不能」解,很有啟發性。

不過,所未的「不復」解成「不能回復全貌」就有點費解。

我覺得從正能量立場來看孔子,「則不復也」應該是「就不再用同一個學生不懂的例子﹝,而要舉一個他聽得懂得例子﹞」。

會教書的老師,因材施教,就是要讓不同資質的學生都能懂才對。

也就是根據同樣的原則,我才會覺得〈雍也26〉「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是這樣的意思。

這樣才能配合上孔子自述的「誨不倦」的精神。

這是我的「依經驗解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錄 〈雍也26〉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 〈子罕8〉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

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 張貼者: 41 於 晚上11:29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Twitter分享至Facebook分享到Pinterest 標籤: 七、述而篇, 教學方法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孫老師 自許 自我學習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 論語全文朗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道德經全文朗讀 喜馬拉雅聽讀網(可聽古籍) 中國歷史地圖(疆域變遷)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秦始皇(呂世浩老師)免費課程 毓老師 Pages 奉元書院 毓老追思紀念專輯 台大奉元社 SampleText DefinitionList TextWidget Home SamplePage Archive Portfolio Support Contact BuyThisTheme Labels 七、述而篇 九、子罕篇 二、為政篇 八、泰伯篇 十、鄉黨篇 十一、先進篇 十二、顏淵篇 十三、子路篇 三、八佾篇 士 子夏 子羔(高柴) 子貢 子張(顓孫師) 子游 子路 子路篇 中庸 五、公治長篇 仁 公天下 公西華 六、雍也篇 孔子之日常生活 孔子之衣著 孔子之理想自我 孔子平日的神態 孔子的工作倫理 孔子的感嘆 弔喪 文 冉求(冉有) 冉耕(伯牛) 司法 司馬牛 四、里仁篇 失意時勉勵自己 正己 用與捨 仲弓(冉雍) 因材施教 好色 有子 行 君子 君子小人對比 志 里仁篇 周公 周朝的德行 忠 明 朋友 治國 知(智) 信 勇 思 禹 美 宰我 問與答 從政 教學 教學方法 堯 曾子(曾參) 曾皙 舜 閔子騫 義 聖 詩 詩經 道 對財富的態度 儉 德 樂 樊遲 賢人 學習態度 優先順序 禮 顏淵 禱 權 FlickrImages 聯絡表單 名稱 以電子郵件傳送 * 訊息 * LikeusonFacebook FollowusonG+ FlickrImages PopularTopics Instagram Translate PopularPosts 〈子罕6〉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子罕6〉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這章是別人稱讚孔子,孔子聽到後的謙虛辯駁之辭。

孔子的回答除了回憶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少年往事之外,大概也有著因為「多能... 〈述而7〉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述而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這章是孔子自述收學生的標準。

這章很出名,讀過《論語》的人都記得。

孔子說:「只要年滿十五歲、服裝儀容整齊、自己也準備好要學習了,還帶了肉乾當見面禮,﹝這樣的學生﹞我從來沒有拒絕教誨他。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麼長的翻譯... 〈顏淵7〉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7〉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這章是孔子講為政要講究「食」、「兵」和「信」三項,其中又以「信」為最根本。

子貢請問孔... 〈泰伯1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泰伯13〉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章是孔子提醒弟子要先「好學」才能「善道」。

而且為了要行「善道」,也得看清楚大環境的情況而作調整。

孔子說:「﹝君子﹞要先能努力向學,充... 〈子路5〉誦詩三百 〈子路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章孔子強調誦讀《詩經》的目的在於能用,而不在於多。

孔子說:「就算把整本《詩經》三百篇都背得滾瓜爛熟,可是一旦受命治理國政,卻無法達成使命;受命擔任外交工作,也卻無法﹝運用詩經的恰當辭句... 〈雍也26〉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雍也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這章是老給孔子出難題的學生宰我詢問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來考老師。

之前,宰我回答魯哀公問「社」的答案,讓孔子很不高興;他的晝寢事件也是遺臭萬年的故... 〈述而20〉我非生而知之者 〈述而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這章也是孔子的自述。

孔子說:「我不是﹝人家謠傳的﹞天生聰明睿智的人,我只是好從古人的言行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後勤快地而且謹慎地去求道和行道的人。

」這裡比較需要解釋的字是「敏」:皇侃解作「疾速也」,朱子的... 〈述而19〉不知老之將至 〈述而1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這章是孔子希望弟子在別人問起自己時,可以做出他自己希望的描述。

葉﹝音社﹞公問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

子路沒有回答。

孔子﹝知道了以後就﹞說:「你為什麼不這麼說... 〈子路9〉子適衛,冉有僕 〈子路9〉子適衛,冉有僕。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這章是孔子藉著衛國的人口富庶狀況,進一步答覆冉有治國的先後順序。

孔子到衛國去,冉有駕車。

孔子說:「人口真多啊!」冉有就問道:「既然已經人口富... 〈顏淵13〉聽訟 〈顏淵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這章講的是孔子對待人民司法訴訟的態度。

孔子說:「司法審判﹝要聽兩造之辭﹞,這點我和別人一樣,﹝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人民彼此之間沒有訴訟的必要。

」《禮記》〈大學8〉也有這句話,但還多了「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 VideoOfDay 標籤 七、述而篇 (38) 九、子罕篇 (31) 二、為政篇 (1) 八、泰伯篇 (21) 十、鄉黨篇 (18) 十一、先進篇 (27) 十二、顏淵篇 (22) 十三、子路篇 (14) 三、八佾篇 (29) 五、公治長篇 (26) 六、雍也篇 (30) 四、里仁篇 (26) 熱門文章 〈子罕6〉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述而7〉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公冶長9〉回也聞一以知十 網誌存檔 ▼  2015 (191) ►  十月 (28) ►  九月 (2) ►  七月 (29) ►  五月 (18) ►  四月 (32) ►  三月 (35) ►  二月 (10) ▼  一月 (37) 〈述而19〉不知老之將至 〈述而18〉子所雅言 〈述而17〉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述而16〉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述而14〉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13〉子之所慎 〈述而12〉從吾所好 〈述而11〉子謂顏淵 〈述而10〉哭則不歌 〈述而9〉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 〈述而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述而7〉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述而6〉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述而5〉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述而4〉子之燕居 〈述而3〉德之不脩 〈述而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述而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雍也30〉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雍也29〉中庸之為德也 〈雍也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雍也27〉君子博學於文 〈雍也26〉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雍也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雍也24〉魯一變,至於道 〈雍也2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雍也22〉樊遲問知 〈雍也21〉〈雍也21〉 〈雍也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雍也19〉人之生也直 〈雍也18〉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17〉誰能出不由戶 〈雍也1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 〈雍也15〉孟之反不伐 〈雍也14〉女得人焉爾乎 〈雍也13〉女為君子儒 ►  2014 (98) ►  十二月 (30) ►  十一月 (35) ►  十月 (25) ►  九月 (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