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鬆背闊肌能預防下背痛與提高睡眠品質 - 運動星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些人的身體在晚上時也很緊繃,不僅影響睡眠,也會因為肌肉過度活躍,使脊椎持續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導致睡醒還是覺得很累,而且一直受到背痛困擾。

1 放鬆背闊肌能預防下背痛與提高睡眠品質 2 還再長期吃這5種食物?小心記憶力衰退又變胖! 3 如何用言語使人疼痛:反安慰劑效應 運動星球 放鬆背闊肌能預防下背痛與提高睡眠品質 2021-01-22 知識庫 保健 背部肌群 觀念 所有的身體運動都與脊椎相關,尤其下背部是出力最多的部位,而重力對椎間盤的施壓,會導致椎間盤所含的水分流失。

事實上,椎間盤就像是海綿,其中的水分具有緩衝的作用,當它們受到壓迫時,水分會被排掉,造成脊椎不適,然而這種液體的流失正是「背痛」的源頭。

如果開始有背痛的症狀,還會伴隨著失眠的困擾,因此,必須放鬆背部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

放鬆背闊肌能預防下背痛與提高睡眠品質©wp.nyu.edu 如何預防下背痛? 有些人的身體在晚上時也很緊繃,不僅影響睡眠,也會因為肌肉過度活躍,使脊椎持續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導致睡醒還是覺得很累,而且一直受到背痛困擾。

這種情況就非常適合利用伸展來舒緩,幫助你的脊椎放鬆,才能擁有好的睡眠,而且有利於下背部的復原。

許多長期姿勢不正確或是隨年紀增長關節逐漸退化的人來說,都會患有脊椎傾斜、椎間盤突出等症狀,進而引發下背痛的困擾。

一般來說,治療下背痛的方法為吃藥或是開刀,但都會有一定的風險存在,且也不會100%痊癒,除了從日常保健外,還可以透過瑜伽來緩解。

可參考:緩解下背疼痛的5種瑜伽動作 懸吊動作能放鬆脊椎預防下背痛 如果直立的姿勢會壓迫到脊椎,那麼就需要利用背部的伸展運動來加速下背部的復原。

你可以透過伸展運動消除背部的壓力,最簡單的動作就是懸吊。

吊在單槓上至少三十秒,應該就可以感受到脊椎被拉直,如果剛好相反,你依然覺得脊椎受到壓迫,表示你的下背部肌肉太緊繃,必須設法讓它們放鬆,透過這樣的動作,你將慢慢學會如何有效舒緩脊椎。

©tpesonline.com 加強核心能預防下背痛 核心肌群是身體軀幹肌肉群的總稱,是人體相當重要的肌肉,核心肌群主要負責維持上半身的許多動作,以及身體的平衡與直立,所以藉由訓練核心肌群可以減緩許多的肌肉痠痛,以及矯正身體不良的姿勢等。

而在許多有健身習慣或固定訓練的運動員們,核心肌群不僅僅要能承受,來自日常訓練動作所帶來的持續壓力外,他們還必須經由核心肌群的穩定性來提供身體肌肉收縮,以支持最大程度的力量輸出,像是在深蹲與硬舉及其它高強度高負荷的運動能力等,因此,核心肌群對於我們無論是運動或日成生活都顯得格外的重要。

同時有強穩的核心肌群,也可以預防下背痛的問題產生,所以在有腰酸背痛的時候,更應該去訓練自己的內核心肌群,而不是刻意再去訓練外層的肌肉,反而更不容易讓深層的肌肉被喚醒。

資料來源/Men'sHealth、元氣網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還再長期吃這5種食物?小心記憶力衰退又變胖! 2019-08-29 飲食知識庫飲食方式保健 想要常保腦部健康以及思考清晰的人,除了平常要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外,以下4類食物就要儘量少碰!主要是這些食物中含有大含的反式脂肪以及精緻糖類,如果長期食用不僅腦部會退化,連身體也會越來越肥胖,嚴重時還會引發疾病導致身心不健康。

還再長期吃這5種食物?小心記憶力衰退又變胖! 糖類與反式脂肪很傷身 精緻糖類會讓血糖急速上升,促使身體分泌胰島素來抑制血糖,當血糖下降時,就會產生睡意、注意力渙散等問題;而脂肪、尤其是反式脂肪,都對健康有害,易造成血管發炎,甚至演變成動脈硬化,可能誘發中風。

另外,坊間流傳吃椰子油防失智,效果並不如想像,原因是因為它是飽和脂肪酸,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油炸物 現代人喜愛吃油炸食物,酥脆口感總讓人欲罷不能,每個人都知道油炸的東西熱量高、容易導致肥胖,其實還有很多相當不利健康的風險。

根據美國醫學節目TheDoctors報導,如果吃油炸食物一個月,就會引起肝臟的明顯變化。

醫生在節目中表示,油炸食品引起人體內酶的變化類似肝炎,最終會導致肝功能衰。

此外,食物在油炸時會破壞其中的必須脂肪酸,人吃了油炸物後,會破壞保護機體的營養物質,使血液中的轉氨酶水平提高,這種變化類似人體肝細胞發生炎症、壞死、中毒等所遭受的肝細胞損害。

©freepik.com 甜食類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項發表在2014年美國心臟協會科學年會上的研究指出,餅乾、蛋糕和加工食品中普遍添加的反式脂肪酸,會縮短記憶保存期限,不論年輕人或長者,都會受到影響。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院的碧翠斯·戈洛姆(BeatriceGolomb)博士帶領的研究,針對1000名年齡在45歲以下的健康男性進行調查,以問卷方式評估每人反式脂肪酸的攝入量。

隨後,研究人員再展示104張寫有單詞的卡片,並要求受試者在過程中指出卡片上的單詞是第一次出現,還是重複出現,結果發現,飲食中攝取最高量反式脂肪酸的人,在單詞記憶測試方面成績最差,所有受試者正確回憶的單詞數量平均為86個,但攝入反式脂肪酸最多的人,平均比攝入最少量的人少記住11個單詞,記憶力下降的機率超過10%。

精緻澱粉 根據《抗阿茲海默症處方》作者佛坦尼斯(VincentFortanasce)博士表示:如果你想遠離阿茲海默症,那最好現在開始少吃精製的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對腦的危害,就如同香菸對肺的危害。

因為精製加工食品,像是冰淇淋、飲料、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通常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並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及頭腦運作,大量地食用精製的碳水化合物,不但高脂高熱量,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會使血糖坐上雲霄飛車,快速升降,導致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習效果。

©waldorfgarden.org 過鹹食物 現代人很多口味都偏重鹹,而三餐老是在外的外食族更是想吃不鹹的清淡飲食都很難。

過鹹食物除了人們所熟知的易導致高血壓外,常吃過鹹食物會損傷動脈血管,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使腦細胞長期處於缺血、缺氧狀態,從而導致記憶力下降讓大腦過早老化。

另外吃過鹹的食物也會讓年紀大時腦袋容易變的不太靈光,認知能力也會逐漸變差。

©saga.co.uk 含糖飲品 含糖飲料多喝無益,它的糖份熱量不只導致肥胖,還會大量消耗體內維生素B使人容易疲倦。

根據喬治亞理工學院精神病學專家針對糖類對大腦的影響做了一項老鼠實驗,此實驗結果發現,當果糖提供的能量超過每天飲食所提供能量的百分之六十時,就會造成記憶力明顯下降,因為糖分會刺激胰島素作用,進而影響主管學習和記憶的大腦海馬體功能,然而含糖飲料經常添加的果葡糖漿,同時含有葡萄糖和果糖成份,是對人體健康最大的危害因素。

然而許多人並不了解飲食對學習與記憶的重要性,以為吃歸吃、學歸學,是毫不相干的兩件事情,但是根據許多實驗研究證明,現代人必需要調整自己飲食習慣,才能促進大腦的思考力,以及避免發胖的危機。

資料來源/痞客邦、Healthline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史考特醫師 如何用言語使人疼痛:反安慰劑效應 2018-09-28 運動部落史考特醫師專欄保健 各位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經驗?在醫院或診所的小房間裡,醫生告訴你接下來要進行的療程(拔牙、打針、手術)會非常疼痛,要做好心理準備。

從那一刻開始,你的手心開始冒汗、身體發冷,似乎全身的肌肉都緊繃了起來。

這時候醫生開始替你消毒,酒精棉球碰到皮膚的那瞬間,你的臉部肌肉抽動了好大一下,竟然連又輕又軟的濕棉花球,都能引發巨大的不適。

終於撐過了治療,你覺得半條命都沒了,醫生卻看著你,似乎心裡在想「有這麼嚴重嗎?」 你對天發誓,剛才真的是你人生中最痛苦的體驗,這個醫生也太沒______(請插入同理心、醫德、品,或任一個同意詞)。

在上述的例子中,你感到的痛楚是100%真實的,只是原本小小的不適,被大腦對疼痛的預期反應給放大了,這就是「反安慰劑」效應(NoceboEffect)。

就史考特的觀察,反安慰劑效應每天都在上演,眾多健身愛好者更是身受其害。

不相信嗎?讓我慢慢解釋... 如何用言語使人疼痛:反安慰劑效應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如果你從沒聽過「反安慰劑效應」,那麼史考特醫師的這篇文章,絕對會讓你有「恍然大悟」之感。

其實,無論是保健醫療、運動或是日常生活,反安慰劑效應無所不在,差別在於有沒有意識到這個機制正在暗中控制你的感覺。

所以,以後當你說「我感覺很不舒服」、「我感覺做這動作很累」、「我感覺感冒怎麼樣都好不了」時,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是不是反安慰劑效應在作祟?小編讀後心得:要「反」反安慰劑效應,最簡單的方式應該是敞開心胸,對任何事都不預設立場,培養歸零心態。

​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Placeboeffect)很多人都聽說過,其意義為「原本無療效的治療或藥物所提供的療效」。

舉個例子:有一群頭痛的病患分別被給予止痛藥、裝麵粉的假藥丸、以及甚麼都不給。

吃下止痛藥的病患頭痛改善了,但神奇的是,吃下假藥丸的組別頭痛也有好轉!至少比甚麼都沒吃的可憐蟲好得多。

這是因為「接受治療的假象」讓病患的認知受了影響,產生「我應該會變好」的想法,症狀因此減緩(註1)。

類似的情況不僅是在藥物有,假運動、假電療、假手術都能夠提供一定的療效。

所以為什麼喝符水、放血、某些健康食品、地下電台賣的藥(註2),還有拔到獅子頭上的鬃毛都會有效,有不少例子是安慰劑效應在作祟。

註1:安慰劑效應不僅是認知所造成,研究發現神經傳導物質、大腦皮質活化、以及遺傳都有牽涉其中。

註2:地下電台賣的藥時常加入西藥成分,所以倒也不能說療效都來自安慰劑效應。

連拔到獅子頭上的鬃毛都對生病有效?其實生活中有不少例子是安慰劑效應在作祟 反安慰劑效應 甚麼是反安慰劑效應?把安慰劑的概念反過來想就對了! 以下是幾個科學研究所提供的反安慰劑效應實例:  1 76位因高血壓而接受Beta-Blocker藥物治療的病人,有一半被告知該藥物有勃起障礙的副作用,另一半則沒有接受此項資訊。

結果被告知者有32%產生勃起障礙,未被告知者僅有13%有這樣的問題。

兩組吃的藥物都相同喲!但是心理的預期作用讓身體產生不同的結果。

史考特評:如果是這樣,各位男性讀者以後看醫生還敢問副作用嗎?  2  因下背痛而接受影像檢查的病人,在三個月後比起沒有接受影像檢查的病人疼痛更嚴重。

史考特評:跟拍大頭照一樣,每個人的臉孔都能找到一些讓人不滿意之處。

脊椎的X光片也是如此,很少人的X光片是挑不到一點毛病的,但這些小毛病未必一定是疼痛的根源。

醫師在解說X光片的過程中提到這邊一點點歪、那邊一點點退化、或是有小小的骨刺,無形之中也會造成反安慰劑效應。

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對下背痛的治療指引,反對醫師過度開立影像檢查。

 3  如果醫師對生產時做無痛分娩的婦女強調麻醉過程的疼痛,而非麻醉帶來的疼痛緩解,婦女的疼痛會更加強烈。

 (就跟我們一開始提到的例子一樣,醫生事先強調會痛的治療,最後都會變得更痛。

) 如果一個人因為任何原因而相信他的身體有狀況,那麼原本容易忽略的小症狀,突然都變得像是疾病的前兆。

這樣的認知會提升焦慮感、讓疼痛閾值下降(註3)、疼痛又再度加深焦慮以及病患對自己有問題的認知,最後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惡性循環。

如果有一天各位在路上遇到史考特,聊著聊著我開始胡扯,說你的步態歪斜、左腳比右腳長,甚至印堂發黑,中氣隱隱不足。

在高劑量的反安慰劑作用下,我相信你未來幾天應該也會覺得身體不太對勁,甚至肩頸下背開始隱隱作痛。

註3:原本不會造成疼痛的刺激,也變成會引發疼痛,像一開始提到的棉花球消毒案例。

反安慰劑與健身族群 反安慰劑效應跟健身有甚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

史考特常常看到長短腳、脊椎側彎、骨盆前傾、骨刺、椎間盤突出這些診斷名詞每天在臉書上飛來飛去。

許多鍵盤醫師看到某個網路影片就會說,你有A、B、C、D、E等問題,需要靠W、X、Y、Z等方法來矯正。

暫不提透過網路診斷這件事是否違反法律,如果這些診斷有一定的學理依據,我可能還不會那麼反感。

但很多時候,這些出自善意的建議其實是反安慰劑,傷害了無知的受眾。

我的論點是根據以下兩點事實:  1 許多身體結構或姿勢的問題「不一定」會造成疼痛。

 2  讓健康無疾病的人相信自己身體有狀況,會產生反安慰劑效應。

身體的不對稱、退化、組織受損,其實未必與疼痛有100%的關聯性,舉幾個例子來說:  1 健身社群最愛提的姿勢異常「骨盆前傾」,曾有醫療專業人士說會導致腰痛,但這說法實在是沒有根據。

2014年的統合性研究發現,下背痛患者與無疼痛健康人的脊椎弧度、骨盆姿態並無不同。

 2  姿勢歪斜普遍被認為會造成痠痛問題,但有一群姿勢歪斜而且改不回來的朋友可能不這麼認為:脊椎側彎。

研究發現許多脊椎側彎病患完全沒有背痛的問題,大多數下背痛患者卻都沒有脊椎側彎的問題。

如果站沒站相、作沒坐相會導致腰酸背痛,那又要怎麼解釋脊椎側彎卻沒有疼痛的這群特例呢?  3  長短腳會造成腰痠背痛?研究在這方面相當的分歧,有些認為會,有些認為不會。

 4  用核磁共振檢查運動員的肩關節,會發現許多旋轉肌受損的患者,一點症狀也沒有。

 5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有軟骨磨損的問題,有趣的是,軟骨磨損的程度跟疼痛不一定相關。

有些人初期磨損就痛得受不了,有些人軟骨都要磨光了卻沒有症狀。

 6  手療師協會宣稱,許多健康問題都是脊椎錯位所造成,透過他們的手法治療將脊椎位置回復正常,病患的問題就能獲得解除。

在科學上,所謂的「脊椎錯位」從未獲得科學證實,甚至歐洲的手療師學會已經完全屏棄了脊椎錯位的概念。

脊椎錯位確實很有可能發生(例如嚴重車禍的病患),但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如果你有脊椎錯位的問題,你比較需要外科手術,不是手法治療。

「脊椎錯位」從未獲得科學證實,歐洲的手療師學會已完全屏棄了脊椎錯位的概念 疼痛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東西,單看姿勢或組織的受損都無法解釋疼痛的產生。

在沒有足夠科學證據下矯正姿勢異常、給予疾病診斷、要求避免特定活動,不僅對於病患的疼痛沒有幫助,在無形中可能製造了反安慰劑效應。

史考特在上節目或接受訪問時,常被問到以復健科的角度來看,哪些坐姿不好、哪些床墊不好、哪一種運動不要做。

這些問題都讓我感到難以回答。

有些答案很明顯,例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不該去跑全馬、槓鈴深蹲時應保持脊椎中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避免高衝擊運動。

但脖子怎麼擺?重物怎麼搬?怎麼站最好?研究上都找不出明確的答案。

對上述問題我不願意給予肯定答案,因為我的話語可能在無意之間,讓大量的受眾產生反安慰劑效應。

槓鈴深蹲時應保持脊椎中立是個顯而易見的觀念,但脖子怎麼擺?重物怎麼搬?怎麼站最好等問題,研究上都找不出明確答案 結語 疼痛是一個高度複雜的東西,身體組織受損可能會產生疼痛沒錯,但認知、情緒、甚至一個人的社交狀態才會決定後續的疼痛感受。

透過這篇文章,我希望各位理解到許多姿勢、結構的「問題」都未必會產生症狀,但是如果我們心中篤定認為這些正常的身體變化會造成疼痛,甚至到處說服別人有病需要接受治療,那麼不自覺之中,反而讓反安慰劑效應放大了原本無害的問題。

關於史考特醫師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

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關於史考特醫師/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

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分享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